冀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亦称
冀东暴动。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冀东抗日统一战线组织,联系抗日人士,广泛发动民众,在河北省、热河省(今分属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武装起义。
河北省东北部地区是连接东北、华北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重要。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8月决定在河北省、热河省(今分属河北、辽宁、内蒙古)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10月起,以
李运昌、
胡锡奎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共冀热边特别区委会,通过冀东抗日统一战线组织,联系
洪麟阁等抗日人士,广泛发动民众,准备举行武装起义。
1938年6月,以
宋时轮为司令员、
邓华为政治委员的
八路军第4纵队由平西(今北京以西地区)挺进冀东,沿途连克
昌平、
延庆、
兴隆等县城,造成起义的有利条件。7月6~7日,冀东武装起义首先在
滦县港北村、
丰润县岩口镇爆发。接着,
遵化县地北头、
蓟县邦均镇及开滦矿区也相继爆发起义,并在滦县杨家院、遵化县玉皇庙等地打退日伪军的进攻。起义浪潮很快波及20多个县,参加起义的人数达20余万,并组成7万余人的冀东抗日联军和近3万人的其他抗日武装。
冀东抗日联军与第4纵队转战冀东,一度切断北宁铁路(今北京―沈阳),收复
平谷、蓟县、
玉田、
迁安、
卢龙、
乐亭等县城和广大农村,初创了以蓟县、平谷、
密云为基本区的
冀东抗日根据地。8月中旬,冀东抗日联军主力与第4纵队在遵化县铁厂镇会合。随后两部准备在冀察热宁边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但因日伪军的大举“讨伐”,创建根据地的目的未能实现。10月下旬,冀东抗日联军5万余人随第4纵队主力向平西转移,途中遭到日伪军的围追堵截,大部失散。剩余数千人,一部抵达平西;一部返回冀东,与第4纵队留下的部队会合,坚持冀东抗日游击战争。
抗战爆发前,冀东包括
唐山、
秦皇岛各县及京东、津北一些县在内,共有22个县,这里农业发达、矿产丰富。日军侵占东北后,为吞并整个中国,首先将魔爪伸向冀东。1933年国民党军
长城抗战失败,与日军签订《
塘沽协定》,国民党军队被迫全部撤离,冀东沦陷。“七七事变”后,日军进攻我国的兵力和军用物资,大量经过冀东运送。因此,对于中日双方来讲,冀东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
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
毛泽东明确提出:“红军可以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10月,中共冀热边特委通过冀东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广泛发动民众,准备武装起义。为策应起义,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
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与第
120师宋时轮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简称4纵,于1938年6月从平西出发向冀东挺进。当月下旬,冀东抗日联军成立,无党派人士、民团首领
高志远为抗联总司令,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
李运昌为副总司令,国民党爱国人士洪麟阁为副总司令。7月6日滦县港北村,7日丰润、迁安交界的岩口镇爆发起义。短短两个月,东起山海关,西到潮白河,北从雾灵山,南至渤海滨,大起义遍及20多个县。这次大起义有工农群众、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各民主党派武装力量达20余万,抗日联军发展到7万余人,其他抗日武装近3万人。起义军与八路军协同作战,收复迁安等9座县城,动摇了日伪的统治。8月中旬,4纵与抗联主力在遵化铁厂镇胜利会师。遗憾的是,由于当时4纵主要领导得到敌人大举“扫荡”冀东的情报,过于严重估计形势,决定主力全部撤到平西整训。在西撤过程中,沿途遭敌人围追堵截,人员大部失散,损失惨重。西撤导致整个起义队伍和根据地损失百分之九十以上,当时转移到平西和冀东保留下来的抗联人员只有3000人,冀东抗战形势一落千丈。
尽管如此,冀东抗日大起义为
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撒遍革命火种。4纵和抗联西撤时,留下3个支队在当地坚持游击战争。在西撤受挫最危急时刻,李运昌等当机立断,带领余部返回冀东,恢复和重建抗日武装。1939年3月,正式建立了中共冀东地方委员会,恢复基层党组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1939年10月成立冀东第一个联合县丰(润)滦(县)迁(安)联合县起,冀东开始进入联合县秘密开辟根据地的艰苦抗战时期。
冀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震撼了日伪在冀东的统治,显示了人民的抗日要求和巨大力量,为尔后建立
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