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贷
经济学领域术语
农业经济活动中,贷款者向借款者供应货币(或商品),后者定期归还并支付利息的行为。资本主义的农业信贷是借贷资本在农业中进行投资的一种形式。但由于农业生产的风险大,贷款利率抵押条件的要求高,一般大农场较易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小农主多靠合作信贷取得资金来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业信贷是金融组织在农村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是动员和分配农村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以供应农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周转需要的一种形式。
必要性
是由于:①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是商品性生产,在伴随着商品运动的资金运动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货币资金暂存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民手中。只有通过信贷形式,才能将这部分资金吸收和集中起来,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情况下,有计划地用于农业生产。②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金不足的困难,需要依靠农业信贷解决。③为实现农业扩大再生产所需增加的投资,常非农业本身的积累所能满足。为此除国家给予资金支援外,还需通过农业信贷筹措资金来源。④农村金融机构可利用信贷这个经济杠杆,通过调节贷款的范围、数量、利息率以及偿还期限等,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化,引导农业生产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要求。
农业信贷历史
封建时代的农业信贷
中国的农业信贷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民间的自由借贷和官吏商贾的高利贷;此外,还有政府向民间发放的粟贷,国家之间的粮粟借贷等。秦汉以后,农业信贷的规模、种类又有扩大。南北朝后有了典当和义仓。宋代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制,向农民贷款、贷谷。明代以后,农业信用活动已为私人高利贷所垄断。到民国时期,利用吸收的闲散资金在农村试办农业贷款的商业银行,最多时曾达1000多家。后多为官僚、买办资本金融机构和地主阶级所操纵、利用。
近现代的农业信贷
1942年起各银行的农贷业务都并入中国农民银行,后者就成为国民党政府垄断农业贷款、剥削农民的主要金融机构。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区曾创办工农银行、平民银行、贫民银行和信用合作社金融机构。它们在组织存款、发放贷款,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和支援革命战争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已大多设有自己的银行,并以吸收存款和发放农贷为主要业务,信用合作社也有较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在各地普遍建立信用合作社,农业信贷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办理;从1981年起又改由中国农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办理。
现阶段农村金融机构办理的农村存款主要包括来自国营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乡镇企业等的存款以及农村的个人储蓄等。农业贷款包括以农业生产承包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和国营农业企业为对象的生产性贷款以及开发性贷款、农民生活贷款、灾区口粮贷款等。
投入特点
农业信贷是整个信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贷业务中必须坚持上述信贷原则。但农业信贷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从而使农业信贷必然反映出区别于其他信贷的一些特点。
第一,贷款对象分散,额度零星,总量需求大,计划性差;
第二,农户底子薄,自筹资金能力弱,贷款比重大;
第三,农作物生产周期长,贷款的期限长;
第四,农业抗灾能力弱,贷款的风险较大;
第五,农业生产收益低,农户对贷款利率的承受能力较弱;
第六,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户需要扶持,贷款政策性强;
第七,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贷款结构需要相应调整等等。
投入现状
(一)农贷结构不合理
1、农业信贷投量占全国银行各种贷款总量的比重过低,1980年至1989年每年平均仅为6.5%。
2、农业生产贷款量增长比全国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各种贷款总量增长慢,1980年至1989年每年平均为23.2%;同期工商业贷款增长4倍,农业贷款只增长1.9倍。
3、在全部农业贷款总量中,粮食种植业贷款比重大,1983至1987年每年平均为70%左右,而用于林牧副鱼多种经营的贷款只有30%左右。
4、在种植业贷款中,用于常规性的种子、化肥、农药、薄膜等当年生产费用短期贷款比重过大,约占80%左右。而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农业资源开发、农业科技开发等增强发展农业生产后劲的中长期贷款少。
(二)农业信贷供需双向制约
1、信贷需求制约
(1)农业生产行为的短期化,导致农业投资相对冷缩。由于农民承包后土地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对土地使用机器缺乏稳定感,重眼前利益轻长远投资,形成经营土地的短期行为,实行掠夺性经营。农民较为重视那些投资少、效益高的工副业,而对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建设、农业机械、资源开发等中长期受益的投资则不愿投入。另外,农业劳动者的思想观念和人员素质对农业信贷投入有着重要影响。我国农业劳动者文化教育、技术水平普遍低下,阻碍了对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和科学技术的掌握、采用。他们长期思想禁锢,许多地区农民仍然守着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经济,把无负债作为家庭小康的标志。对于扩大再生产仅限于自己实力所及,而不愿以偿付为条件的外部帮助,这就淡薄了他们对信贷资金的期望。
(2)农产品收购价格偏低,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连年猛涨,使农业特别是粮食等种植业生产的利益比较低。农产品价格扭曲,生产成本上升,挫伤了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势必感到种田不合算,更加不愿借款增加对农民的投入。
(3)由于农业生产风险较大,产业政策的导向和经济效益差异等原因,大量社会资金流向工商业、流向城市、流向利润高的行业。据调查,农村非粮食专业户的人均收入比粮食专业户高21—37%。1989年农民每年投资于第一产业的纯收入是1.83元;第二产业的纯收入是2.71元;第三产业的纯收入是14.58元。在此种情况下,必然导致种植业农户生产力要素的转移。
2、信贷供给的制约
(1)农村信贷资金紧张。近年来,农业资金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蚕食,造成农村信贷资金紧张。
企业存款下降。各种财政证券的发行,地方财政拖欠补充企业亏损、加价款及差价补贴,地方政府超比例提取企业利润和向企业摊派,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社会集资的增加等,使企业存款大量下降。
②上交存款增加。基层行上交人民银行及专业银行各种存款及认购债券增加,基层行一般上交款占存款总额的30%左右,有的高达50%。人民银行还规定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下降部分上交50%。
③多家金融机构在农村争设网点,盲目竞争,挖走农村资金。
④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增加,加剧了农贷资金紧张。多年来,农副产品的收购资金一直是由农业银行全部包下来,需要多少,农业银行就要拿多少。近年来由于农副产品产量不断增加,价格上涨,使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1985年收购农副产品贷款余额为595亿元,1986年为600亿元,1987年为690亿元,1988年达到79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0%,有些省所占的比例高达40%—50%。即使如此,仍不能满足收购需求,1988年收购部门对农民打了几十亿元的“白条”。
财政投入减少,增加了农贷供给的压力。近几年来,国家财政对农业基建投资占国家基建投资的比重和支农资金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呈递增态势。1988年比1980年农业基建投资减少67.7%,支农资金减少14.7%。另外自1983年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统管以来,企业流动资金由财政银行两家供应改由银行一家供应。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例,已由1983年的39..5%下降到1988年的18%。所有财政减少对农业资金的支出,均需由农行信贷补充。
⑥现行的农业信贷计划与资金分离。尽管每年都下达信贷计划,但基层行社资金紧张,又受择优投向规律的诱导,结果必然是压农业贷款,保存款支付,保农副产品收购和利润高的生产项目。
(2)金融政策中的“一刀切”倾向制约了农业信贷的投入。农业是受保护的基础产业,国家对服务农业的金融部门也应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而税收、利率、利润、信贷基金、贷款准备金和其他金融法规、制度、办法等往往部分农工商行业,一律实行一个政策,影响农行、信用社对农业信贷的投向下投量。
(3)由于农业信贷的特点,使得贷款的经营效益较差。农贷费用开支大,利润率低等,特别是贷款利率下调后有的存贷款利率倒挂,已有相当大一部分基层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出现亏损而难以维持经营。
(4)资金营运出现短期行为。承包机制引入银行后,利润是主要经营目标,农行与信用社选择贷款投向时,往往重短期贷款,轻中长期贷款;重工商业贷款,轻农业政策性贷款;重利润高的行业贷款,轻利润低的产业贷款。造成农村信贷结构的不合理状况。
(5)农业贷款利率政策不够完善,阻碍了利率杠杆职能的正常发挥,减轻了农业信贷灵活调剂农村生产、流通和社会资金余缺的作用。在50年代到60年代期间,国家规定的农业贷款利率都低于工商业贷款利率。自成立专业银行后,在农业银行不能亏本的思想指导下,迫使农业银行执行与全国工商业贷款一样的利率政策,消弱了对农业的支持。近几年来,农业银行对某些政策性贷款采取让利措施,仅在1986年,农业银行各种贷款中低于基准利率低息贷款就有20多种,贷款额达到1.014亿元,使农业银行一年少收利息近10亿元。
(6)农村金融机构人员不足,素质较低,影响农业信贷资金运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采用,农业贷款的增加,对农业信贷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农村基层银行信贷人员严重不足,而且业务水平较低,相比之下,上边的管理人员较多。1986年到1989年,全国农行行政管理人员增加15.640人,农业信贷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则由1986年的11.2%下阶到1989年的9.2%。在此期间农业信贷人员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17.8%。有部分基层营业所没有专职农业信贷员,严重影响了农业贷款的发放,降低了投资营运的有效性,造成资金周转缓慢,逾期、呆滞呆账贷款较多,影响了信贷向农业倾斜政策的实施,影响了农业信贷作用的发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9 13:34
目录
概述
必要性
农业信贷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