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荒
从事种植业的合格劳动者的供给大幅减少
农民荒:相对制造业的“民工荒”来说,就是从事种植业的合格劳动者(农民)的供给大幅减少,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需要。(《破解“农民荒”,关键在效益》,作者:李旭鸿,载于《人民日报》,2011年9月4日,第5版)
形成原因
介绍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一共涉及了17个省区市的2749个村庄调查就表明,超过七成的农村已经没有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仅有1/4的农村还有40岁以下的劳动力。如今情况更为严重,由于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农村土地撂荒日益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目前一些主要的劳动力都是60岁左右的农民,出于对土地和耕种的自然感情依然坚守工作,但是现在依然每人要耕地20亩到30亩,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劳动力现在呈现出超负荷运转的现象。再过5-10年当这些老人都没有办法再因为劳作的时候,种粮主产区的劳动力就将面临后继无人的现象,严重危害到了粮食安全,这就是“农民荒”。
现象调查
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共涉及17个省(市、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村庄。结果显示,74%的农村已无可以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仅有25%的农村还有四十岁以下的劳动力。5年过去了,情况更为严重。
农原因
“农民荒”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城市化进程
当前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向城市的单向输出,即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农业和农村投入产出率相对较低,相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较差,农村的人才、劳动力、资本等持续、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呈现资本和劳动力净流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农村更为明显,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农村。这种单向输出加剧了“农民荒”现象。
农业收益低
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潜力有限、收益率低。由于农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传统农业比例大,收益率低。
跳农门思想
青年农民“跳出农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青年一代农民中,“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农民的强烈愿望”。因此,青壮年劳动力由于种地纯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而不愿回村耕种。
生育率
农村生育率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民荒”。由于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农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儿童急剧减少,农民后继乏人。 近几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下,“民工荒”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所谓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问题的讨论也此起彼伏。但公众对“民工荒”问题寄予注意的同时,却将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种现象——“农民荒”忽视了。
所谓“农民荒”,相对制造业的“民工荒”来说,就是从事种植业的合格劳动者(农民)的供给大幅减少。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实践活动,在农村和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驻村生活和交流过程中,一方面充分感受到了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另一方面也强烈感到在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等一系列问题。比如,很多村子的常住人口,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儿童,村里青壮年均外出务工。有一个村常住劳动力最年轻的是一对46岁的夫妇,60岁以下劳动力屈指可数。
事情影响
目前,主要劳动力都是60岁左右的农民,劳动力严重“超负荷运转”。农民早上5点起来下地,晚上8点回来,带着干粮和水。有的田地在5公里以外,就要在地里过夜。再过5—10年,这些老人无法劳作之时,种粮主产区的劳动力将后继无人。
据农户介绍,一年收获玉米约3万斤,销售收入3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万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80元,一年到头净收益率很低。青壮劳力由于种地纯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而不愿回村耕种,“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众多农民的理想选择”。
农村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然而,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农村和农耕文化正在消失。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从2005年至2009年逐年减少,分别为62.9万、62.4万、61.3万、60.4万、60万。平均计算,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
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了偶尔看电视和电影下乡外,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农村的传统和文化生活形态将只能成为记忆中的往事。这样的情况在南方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同样触目惊心。
解决方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荒”问题,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调节粮食生产的“利润率”这个支点,从降低投入与提高收益的角度双向调节。首先要真正体现工业反哺农业,真正地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建立农村社保制度、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促进形成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机制。种粮农民近年来最大的收入增长是得益于粮食价格的上涨。建议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将稳步提高粮食市场价格作为粮食价格调控的指导思路。第三是完善农产品补贴政策。在将针对种粮补贴政策作为鼓励农业生产辅助手段的同时,研究对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乡中低收入群众的影响,予以财政补贴补贴农产品的终端消费者,有利于农业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种植行为决策,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当然,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发展现代农业,那样才能提升农业经营的利润率,调动各种要素投向农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2 11:33
目录
概述
形成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