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斋(1938年10月-2021年11月17日),男,汉族,1938年10月出生,
荣成市
石岛镇东岛刘家村人。1955年8月入伍,1959年8月入党,少将军衔,曾任
兰州军区副
参谋长。因病于2021年11月17日在兰州逝世,享年83岁。
人物生平
1952年,他从老家到
青岛上初中。1955年,刘玉斋考入南京工程兵学校。在校期间,曾连续两次(1956年、1957年)参加北京天安门国庆阅兵,代表全军工程兵部队接受了
毛主席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57年,他以上等生的成绩完成学业,被分配到兰州军区工程兵102团。
刘玉斋在任实习排长和排长的两年多时间里,先后参加了支援陕南商洛和
陕北延安的水利建设工程。当时施工条件很差,只有少量的黑火药和甩炮药,全靠钢钎大锤,手搬肩扛。他年龄小、身体单,一时很难适应这种超强度的体力劳动。老兵们对他十分体贴,经常让他掌钎,老兵抡锤,这使他深受感动,并下定决心锻炼自己。施工中,他手被震裂了,血泡一个挨着一个,下工后就用咸盐搓,忍着钻心的痛,咬牙坚持;他抡大锤时,怕打着掌钎的同志,就有意将大锤向自己的胸前收,经常把自己的腿打得青一块、紫一块。有志者事竞成。经过半年的努力,他双手练硬了,手头练准了,抡大锤的准确率也提高了。1958年年底,他带领的排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排”。然而,他也曾受到过挫折。有两名同志在作业过程中由于违规打“残眼”,把一个哑炮打爆了,一人牺牲、一人致残。他因负有领导责任,为此受了处分。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至。他经常用此事教育身边人员,他说“错误和挫折是可以教育人的,血的教育,只要刻骨铭心,必将终生受益。”在此后4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自己坚持并要求部属,无论干什么事都要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无论什么时候心里都要始终装着纪律。这是一种责任心、也是一种真正的爱心。
1959年下半年,刘玉斋被调到团政治处工作,先后任文化教员和秘书。同年底,他随部队翻越巴颜喀拉山,赴青海南部藏区执行筑路任务,保障平叛部队行动,曾到过玉树、杂多、治多等地。施工地区大多在海拔5000米以上,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年四季穿棉袄,空手走路都喘不上气,高强度的劳动就更艰难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构筑急造军路和简易公路,流动性很大,往往早晨一起床就拆帐篷,白天作业任务完成后,晚上再移地搭帐篷宿营。当时,国家正处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困难很多,施工保障条件非常简陋,即使病了也没有氧气袋供应,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晚上气温经常在零下十几度甚至几十度,睡觉时不但要盖上被子、皮大衣,而且还要穿着棉衣、戴着皮帽。早晨起床时,“大头鞋”经常被冻在地上,用撬扛撬才能取下来;呼出的气在皮帽上结成硬梆梆的白霜。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忍”住了常人所不能忍的苦,战胜了自我,战胜了自然,直到1960年底部队完成任务后,才返回兰州。
1961年,基于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和国家周边环境的变化,他所在部队奉命执行国防工程建设任务。因为他曾经在军校学习过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工程启动之初,他就被调到司令部任作训参谋,参与组织施工技术骨干培训。从此,他便踏上了漫漫的国防工程施工道路。当时的坑道施工,大部分都在大山深处,几乎是纯手工作业,主要靠钢钎、大锤、圆锹、十字镐和双手,每天昼夜三班轮流作业,基本没有休息日;住的是地窝子、土窑洞、四面透风;吃的是每月定量供应的51斤粮食,几乎没有什么副食和新鲜蔬菜,由于体力劳动强度大,总是感到吃不饱;晚上点的是煤油灯,看的是满天星,文化生活非常单调。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一干就是11年,经受了负伤的身痛,更为牺牲的战友心痛,特别是苦、累、难、险锻造了他。在各级党委、支部的培养教育下,在各级领导言传身教的薰陶下,在广大战友的帮助支持下,他从参谋逐渐成长为股长、营长、参谋长、副团长。
1974年,刘玉斋被任命为兰州军区
司令部工程兵部
副部长,1981年任工程兵部
部长,1983年改任作战部
部长。在担任军区机关业务部门领导期间,他频繁深入部队调查研究,积极为首长定下决心出谋划策、提供准确信息;紧紧围绕首长的指示意图,采取先行试点、培训骨干、观摩交流的方法,狠抓各项具体工作落实。他全程参与了兰州军区战场建设,从工程的勘察设计,到阶段性任务的完成,跑遍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所有的设防地域和边防哨所。他每年深入部队和工地的时间都在半年以上,每到年底,都亲自带队对当年施工的工程逐项验收,并根据各防御地域的实际情况,拟制来年的工程计划,明确各施工部队的任务,组织经费和施工机具、器材等保障工作落实。他十分重视加强全区工程兵部队全面建设,突出抓了部队的政治建设和党委建设,组织了一系列训练比武、新装备试练试点和业务竞赛,抓了抢险救灾方案的拟制和演练,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高科技知识学习,部队平时和战时的工程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他注重机关自身建设,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参谋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了政治信念的坚定和思想道德的纯洁;倡导凭素质立身、靠实绩进步,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尽最大努力支持参谋人员的文化函授学习,有力地促进了机关的业务建设;着力培养快、准、严、细、实、慎的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在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处理上及时稳妥,没有发生误时误事或出现差错的现象;坚持以身作则,为机关和部队服务,凡要求部队做到的,机关必须首先做到,要求部属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1985年8月,刘玉斋调任宁夏军区参谋长后,弘扬贺兰山精神,认真落实军区党委的决策,积极履行职责,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战略重点的转移,他勘察并组织了部分边防工程和阵地工程建设,筹划组织了辖区所有坑道、工事的封闭伪装和建档立标工作,在全军率先推行军民共管国防工程,受到了总部表彰,并在全军推广普及。他对人防工作进行了改革,强化了“结合民用建筑建设防空地下室”政策的落实力度,修改完善了人防工程建设规划。他还突出抓了部队的精简整编和部署调整、预备役部队组建、人武部正规化建设、民兵组织调整、司令部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推动了宁夏军区部队的军事建设。
1990年6月,他调任
兰州军区副
参谋长,任军区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司令部党委副书记、司令部直属党委书记。在战备工作方面,他突出抓了重点部队和军区司令部作战系统业务建设,规范了新时期战备工作的内容、程序和方法,提高了机关和部队履行作战任务的能力;他的足迹遍及了辖区大多数边防站点,协助军区首长妥善处置了大量的边境事务和社会突发事件,指导部队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边防斗争,为西北地区社会和边防稳定做出了贡献。为了提高军区司令部机关办公效率和作战指挥效能,他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克服经费、器材、人才等方面的困难,组织实施了机关局域网和指挥信息系统建设,为军区部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为西北地区的人防建设、光缆建设和军区的情报信息、通信保障、边防工程等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得到了军委总部的肯定。在后备力量建设方面,他突出抓了民兵预备工作调整改革的深化、征兵工作改革、武器装备管理和民兵训练质量的提高。尤其是为了确保征兵工作质量,他每年都深入人武部,亲自坐镇督查,严把征兵关口,严肃征兵纪律,着力纠正不正之风,落实有关政策规定,积极探索征兵工作改革的方法路子。在直属部队建设方面,他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眼部队战斗力和保障能力的提高,突出抓了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重视选配好两个军政一把手;强调在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实行按系统分类指导,切实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开展争创先进党委和基层先进单位活动,营造积极向上、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良好氛围,直属部队建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1983年以后,刘玉斋先后5次到中央党校和国防大学学习,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积极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他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9年7月退休。
优秀论文
他善于学习,勤于动脑,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他撰写的《适应形势需要,加大指导力度,努力把部队战备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征兵工作的新特点,切实把好军队质量建设第一关》等10余篇研究性文章,先后在《解放军报》、《军事学术》等大型报刊、杂志上发表,并被评为优秀论文。
人物评价
退休后,无怨无悔,心情舒畅,继续关心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大事;爱好广泛,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坚持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严格管束自己。他决心保持晚节,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做一名退了休的合格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