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五子是指某一朝代或时期,在某一方面卓有成就的五个人,一般是相对于
后五子而言的。
明初,
岭南诗坛较有成就的诗人是“
南园五先生”,亦称“岭南五子”。这五人是
孙蕡、
王佐、
赵介、
李德、
黄哲,他们在广州
南园组织诗社,号称“南园五子”。因为之后明中叶有仿效南园五先生的“
南园后五子”,所以又称“
南园前五子”。
明
洪武(1368-1398年)初,
孙贲、
王佐、
黄哲、
李德、
赵介等五人在这里创办南园诗社,南园因而出名,人称“南园前五子”也称“南园前五先生”。南园故地明初临珠江。孙贲有诗云:“昔在粤江曲,南园抗风轩,群英结诗社,尽是琪林仙。”“
南园五先生”倡导捍卫诗骚传统,高扬汉魏遗风,“开有明岭南风雅之先”(
屈大均《
广东新语宫语》),与“吴中四杰”(高启、
杨基、
张羽、徐贲)等的诗歌实践,汇成了一股强劲的“南音”,蜚声海内
五人之中,当推
孙蕡成就为大,被誉为“岭南诗宗”。他的诗“气象雄浑”、“清圆流丽”。《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说:“蕡当元季
绮靡之余,其诗独卓然有古格,虽神骨隽异,不及
高启,而要非林鸿诸人所及。”这里所说高启,是“吴四杰”之首,林鸿是“闽十子”之首。正是以孙蕡为首的“南园五先生”与“吴四杰”、“闽十子”共开了有明一代诗风。“南园五先生”远师汉魏,上追唐晋,一扫元代诗歌创作纤弱之风,对明代岭南诗歌的发展更起着积极作用,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盛赞谓:“
粤东诗派,数人实开其先,其提倡风雅之功,有未可没者。”“南园五子”的诗作,有明代
嘉靖年间
陈暹的
辑本《南园五先生诗》五卷,辑入诗作近二百首,其中孙蕡作品最多,达一百余篇。
孙蕡,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
平步(今顺德平步乡)人。生于元
至元二年(
1337年)。他仪表堂堂,性格通达、豪爽。孙蕡于书无所不读,写起诗文来不用起草稿,开卷展纸,挥笔而成。初读起来好像并无刻意经营,细加体味,则气象雄浑,兴喻深致,有魏晋风度。他从小就志气不凡,不随便与人交往,乡间的人都很尊敬他,称他孙先生。
王佐,字彦举,人称
听雨先生,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县),出生于元至元三年(1337年)。南园五先生中,王佐的名气仅次于孙蕡。王佐父亲元末任官
南雄,王佐跟随在身边,因战乱回不了原籍,作为一个有才学的青年,报国无门,归乡不得,心情十分忧郁愁闷。归乡不得,只得奉养母亲住到广州。他和孙蕡等人以文会友,结成南园诗社,广交一时名士。王佐才思雄浑,体裁甚工、为孙蕡所看重。他们两人的文思诗才各有千秋,时人已有评价谓:“构辞敏捷,王不如孙;句意沉着,孙不如王。”
黄哲,字庸之,人称“雪篷先生”,元
番禺(今广州市)人。是南园五子中,最早为
朱元璋所招用的。黄家世代为荔湾大姓。黄哲年幼即孤,刻苦读书,通《
五经》。向人家借《
文选》手抄,深味究竟,因能作诗,达到晋、唐境界。黄哲性好山水,在广州
白云山麓的蒲涧搭起屋舍,为读书栖息之处。他经常往来于
博罗的
罗浮、
清远的
峡山、
曲江的
南华等南粤名山胜迹,仍不以为足,辞家出
大庾岭,经过吴楚之地,游历于燕齐之间,结交当时的湖海英豪,同游唱和,才名远播。他北上时,曾倚篷听雪,觉得十分新鲜动听,归来之后,构筑一轩,取名“听雪篷”。雪篷先生之名,由此而来。
李德,字仲修,番禺人,自号采真子。因曾任洛阳长史,人称
李长史。他出生于元末,居家苦学,博览群籍,工于文词,尤邃于经学,对《
毛诗》、《
尚书》研究尤精。后以诗鸣于时,时人称其诗“跨晋唐而跞宋元”。常与孙蕡诸子唱和,结成南园诗社。
赵介,字伯贞。番禺人,生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博通
六经,对
星官医卜、佛老之书,无所不究,多才多艺,诗学一门造诣尤深。是南园五子中,唯一以布衣终老的。赵介气宇豪迈,胸怀豁达,兴至则挥毫赋诗。赵介小时,父亲
赵璟死于临江路(治所今江西清江县)任上,母亲跟着去世。他性格自小孤僻,与世俗格格不人。他和孙蕡等人结南园诗社,诗文往来倒也款洽。何真降明以后,孙蕡、王佐、李德、黄哲先后被援引出仕,唯独赵介杜门不出,闭门读书,无意仕进。他在居所前种了两棵松树,名所居为“临清”,寓
陶渊明“临清流而赋诗”诗句意,表明淡薄名利之志向。因此被人称为“临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