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萨尼王国(阿拉伯语:الغساسنة,al-Ghasāsinah;英语:Ghassanid Kingdom)是由
阿拉伯人于公元三世纪建立的王国,是
东罗马帝国的重要
藩属国。领土大致位于
叙利亚沙漠(今
叙利亚、
约旦一带),以商业著称,同时也是第一个信奉
基督教的阿拉伯王国。于公元636年被
阿拉伯帝国灭亡。
发展历史
从也门来到黎凡特
加萨尼人自称是古代南部
阿拉伯的后裔,属于艾史特部族(Al-Azd)。艾史特部族属于卡赫坦阿拉伯人(Qahtanite)的一支,原本居住在希木叶尔(今
也门)一带,后来因马里卜水坝的崩溃,田园荒废,于是从也门迁徙至
黎凡特地区。
加萨尼人迁徙到黎凡特的时间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是在公元三至四世纪分两拨到达的。相传,族长穆宰伊基雅率领民众迁徙到黎凡特。公元220年左右,他的儿子哲弗奈(Jafnah,或译杰夫奈、贾夫纳)在
叙利亚南部建立政权,被称为哲弗奈一世(Jafnah I ibn `Amr)。他统治了45年,是加萨尼王国公认的奠基人和第一代国王,因此加萨尼王室又被称为“哲弗奈王朝”。又因为他们在一个名叫“加萨”的湖边扎下帐篷,安家落户,因而也被称为加萨尼人。
克罗狄斯·托勒密的
《地理学指南》称,在如今
汉志地区
吉赞以南有 Kassanitai 部落;
老普林尼笔下的 Casani,
狄奥多罗斯所著《历史丛书》中的 Gasandoi,及
佛提乌所称 Kasandreis 可能都是指加萨尼人。
加萨尼部族逐渐被本地的叙利亚人同化,皈依了
基督教,并且开始使用阿拉马语。一开始加萨尼人像其他
游牧民族一样不设固定的首都,
牙帐在叙利亚南部的豪兰(Hauran)活动。后来,大概固定在
戈兰高地上的查比叶地区(阿拉伯语:الجابية,al-Jabiyah;希腊语:Gabitha。大致位于今叙利亚
德拉省奈瓦一带 ),但依然保持游牧的习惯。
附庸于东罗马帝国
当时,在中东相互敌对的
拜占庭帝国和
萨珊帝国都在试图争取阿拉伯人,可是由于地理的原因,他们都没有办法完全征服在沙漠中游牧的
贝都因人,因而只能满足于羁縻统治,开始通过外交和金钱控制阿拉伯部落,支持边境地区的阿拉伯人部落建立附庸国,以之作为向对方发起进攻的桥头堡和缓冲带;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它们抵御来自阿拉伯沙漠中的贝都因游牧民,保持边境城市的安全。
在四世纪末期,在
东罗马帝国在黎凡特地区的附庸为撒里哈人(Salih,或译苏莱哈人),他们也在豪兰一带活动。加萨尼人生活在撒里希德国(Salihid),并向撒里哈人纳贡。后来,随着加萨尼人的强盛,双方发生了战事,加萨尼人打败了撒里哈人,加萨尼王哲弗奈追杀了数名撒里哈的首领,最终摆脱了他们的控制。虽然未得到东罗马皇帝的认可,但加萨尼国已经成为黎凡特东部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信史中关于加萨尼人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公元五世纪末叶。公元473年,加萨尼人的族长 Amorkesos 和
拜占庭帝国签订了协议,成为帝国的“蛮族盟国”(foederatus)和藩属,享有“藩王” (phylarch ,藩屏地区的部族首领,相当于阿拉伯语里的
谢赫)的头衔,负责协助行省都督(dux)阻挡
贝都因人劫掠。此外,也有人称在 363 年跟随“叛教者”
尤利安皇帝远征波斯的
撒拉森人中的阿萨尼(Assanite)部落可能就是加萨尼人。也就是说,这种附庸关系可以追溯至四世纪。也有记载加萨尼在498年掠夺巴勒斯坦地区,然后被都督罗曼努斯(Romanos)击败。
鼎盛时期
加萨尼在哈里斯五世(阿拉伯语:al-Harith ibn Jabalah;希腊语:Arethas,约 529~569 年在位)达到鼎盛。“跛脚的”哈里斯在位的时期很长,与
莱赫米王朝的孟迪尔三世(554 年卒)一并是这个时期阿拉伯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跛脚的”哈里斯是加萨尼王系中第一个可信的名字,是加萨尼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529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掀起叛乱,哈里斯派兵协助帝国镇压,据说战后他将20000名童男童女充作奴隶售往波斯等地。东罗马帝国皇帝
查士丁尼为了奖赏他的功劳,也为了为方便指挥、整合阿拉伯藩属部落、更好地对抗新近附庸了莱赫米的波斯,于在529年任命哈里斯为大藩王(supreme phylarch),并且封他为“贵族”(patricius,东罗马爵位),这是东罗马第一次将贵族头衔授予一位外族人。由此,哈里斯身兼藩王和贵族两个头衔,被称为“萨拉森人的藩王贵族”(πατρίκιος καὶ φύλαρχος τῶν Σαρακηνῶν)。此后,从530年至585年的近半个世纪里,臣服于东罗马帝国的各个阿拉伯部落及其军队(如黎巴嫩的 Amela 部落和巴勒斯坦的 Judham 部落等)都归加萨尼王朝的大藩王统辖,在加萨尼王的指挥下负责从幼发拉底河到红海的边境防御。
哈里斯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为东罗马帝国而作战,抵御莱赫米人和波斯人的侵扰。他参加了的德拉战役(530年)、
卡利尼库斯战役(531年)、
卡利尼库斯战役后在殉道者城(Martyropolis,今土耳其锡尔万)的战斗、远征亚述(541)等。
东罗马和波斯两国在546年议和,但是他们的阿拉伯附庸之间继续作战。544年前后,加萨尼和莱赫米两国在戴克里先要塞群(Strata Diocletiana)附近拉锯,莱赫米国王孟迪尔三世俘虏了哈里斯的儿子,把他当作
牺牲献给
欧萨女神。554年6月,哈里斯在肯奈斯林地区(阿拉伯语:Qinnasrin;希腊语:Χαλκὶς,Chalkis。今叙利亚
阿勒颇西南)的一次战役中杀死了孟迪尔三世,并在与莱赫米人绵延数十年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战役在阿拉伯诗歌中被称为哈丽梅之役(Battle of Halima),因为哈里斯的女儿哈丽梅亲手给加萨尼的百名敢死队员撒香水,并且给他们穿上铠甲,加上白麻布的寿衣。哈里斯的长子哲伯莱在此役中战死。
563年11月,哈里斯到
君士坦丁堡觐见
查士丁尼一世,讨论了自己的继承人问题。为了补偿加萨尼在战争中受到的损失,查士丁尼赏赐了他。其仪表在东罗马群臣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说,
查士丁二世疯了之后,一听到“Arethas 来找你了”便会吓得躲起来。
哈里斯五世信奉基督教一性派。然而,此前
一性论派已被帝国官方裁定为异端。这为后来拜占庭人和加萨尼人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与东罗马的关系恶化
哈里斯五世的继任者是他的儿子孟迪尔三世(阿拉伯语:al-Mundhir III ibn al-Harith;希腊语:Flávios Alamúndaros,阿拉孟达洛斯。约 569~582年在位)。莱赫米人在哈里斯去世后频频举兵袭扰加萨尼王国。570年,新国君出兵迎战,打败了莱赫米军队。然而,孟迪尔像他父亲一样是一性派的信徒,这使得东罗马皇帝对新国君极为不满,拒绝按常规拨款给加萨尼人,此外还委派米尔基亚努斯酋长取代孟迪尔成为大藩王,并命令他在适当的时候除掉孟迪尔。
对此,孟迪尔立即举兵反抗拜占庭人,时间长达三年。莱赫米人见状乘虚而入,占据了叙利亚大片地区,迫使拜占庭人重新起用孟迪尔。580年,加萨尼军队攻入
希拉城,大肆掳掠,并放火焚毁了城中的许多建筑物,使莱赫米国遭受了惨重损失。在成功地抵御了入侵者、稳住了叙利亚的局势后,孟迪尔在580年与两个儿子前往君士坦丁堡,受到了拜占庭人的热烈欢迎。
提比略二世把他头上宝贵的冠冕脱了,替他换上一顶更宝贵的王冠。在君堡,孟迪尔三世被称作“东方人的国王”。
虽然他建立奇功,但仍不足以消除皇室的猜疑。一次拜占廷出兵进攻波斯,当大军抵达幼发拉底河时发现大桥被毁,大军根本无法前进,只得被迫后撤。东罗马朝廷把自己同波斯人的战事失利全部归罪于他,指控他勾结波斯。在
大马士革和
帕尔米拉之间的侯瓦林城里有一座新建的教堂,孟迪尔在那里礼拜时被逮捕了,随后被押解到君士坦丁堡去,最终被拘禁于
西西里岛。拜占庭人不仅罢免了孟迪尔,而且还终止了哲弗奈王室的年俸。
他的儿子努尔曼六世(Nu'man)继位后,多次带领着他的兄弟侵扰拜占廷边疆。583年,他们进攻
阿拉比亚行省首府
布斯拉(今叙利亚
德拉附近)并大肆劫掠周边地区。对此,东罗马皇帝派大军讨伐,逮捕了努尔曼,并将他押至君士坦丁堡。在584年左右,加萨尼的大藩王头衔被撤销。努尔曼的儿子们试图营救,但是都被挫败了。此之后直到614年,加萨尼王国叛乱四起,原本依附于加萨尼的各个阿拉伯藩属部落也各自独立,叙利亚再次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伊斯兰的征服
此后,叙利亚沙漠里的各部族各自选择其族长,加萨尼王国的统治实际上已经消亡,无法为东罗马帝国提供有效的防卫。
萨珊帝国的皇帝胡斯罗·伯尔威兹于 613~614 年间夺取
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使加萨尼王国遭受最后的打击。
希拉克略于629年收复
叙利亚时,是否又恢复了叙利亚沙漠地区阿拉伯人大藩王职位,已无法考证。
据说629年,
穆罕默德曾经派遣使者到加萨尼国王处,但却被加萨尼国王杀了。为复仇,穆罕默德又派遣了3000人攻击加萨尼附近的制造兵器的定居点,但并不成功。630年,穆罕默德亲自带人攻下了临近叙利亚的几个犹太人和基督教信徒的绿洲定居点。
阿拉伯编年史家认为哲伯莱·伊本·艾伊海木(Jabalah ibn-al-Aiham)是加萨尼王国最后的国王。634年,
哈立德奇袭加萨尼,并在拉希特草原大败加萨尼军,随后加萨尼丢失了多个定居点以及布斯拉、大马士革等城市。在636年的
雅穆克战役(Battle of Yarmouk)中,哲伯莱率领加萨尼骑兵与拜占廷一同对阿拉伯人作战。据阿拉伯历史学家
白拉左里(al Baladhuri)记载,哲伯莱对穆斯林军队说:“你们是我们的兄弟,是我们祖先的儿子”,之后便投降改信
伊斯兰教。但后来在第一次朝觐
天房的时候,一个贝都因人无意中踏了他的斗篷一下,这个退位的国王一掌打在那个贝杜因人的脸上,把他的眼睛打瞎了(也有说打断鼻梁的)。
哈里发欧麦尔下令说,哲伯莱必须让那个贝都因人打一个耳光,或交付一笔赎金。哲伯莱不堪受辱,称:“他的眼睛岂能我的一样?”随后率领家人500余名逃到君士坦丁堡,重新皈依了基督教。据阿拉伯史学家 Ibn Khaldun 记载,哲伯莱约于640年左右去世。
加萨尼人去向
雅穆克战役后,加萨尼王国在希腊文献中消失了,但仍然能从阿拉伯诗歌中找到零星记载。加萨尼国灭亡后,一部分人留在叙利亚,成为如今黎凡特地区的阿拉伯基督徒先祖之一;一部分人则随拜占庭人撤退到小亚细亚的
卡帕多西亚地区。哲伯莱在东罗马帝国内继续统领加萨尼遗民,使哲弗奈家族(Jafnid)又传承了数个世纪,但一般来说已经不被认为是原来的加萨尼王国了。加萨尼王朝的后裔
尼基弗鲁斯一世从贵族升至财政大臣、最终登上皇位,并建立了一个短暂的王朝。
加萨尼人建立的城市——查比叶则继续保持其在叙利亚地区次级中心的地位,成为
阿拉伯帝国大马士革军区(Jund Dimashq)的首府,战争时
伍麦叶王朝的
哈里发常常从大马士革撤退到查比叶进行防守,直到苏莱曼-伊本一世在八世纪将军区首府移至
达比克后才逐渐衰败,并最终被荒废。今大马士革古城西门名为“查比亚门”(Bab al-Jabiyah),名字便来自查比叶。
政治局面
内政
加萨尼国王对外使用贵族(patricius)、藩王(phylarch)等头衔,对内则使用皇帝(Basileus)、国王(Malik,阿拉伯语)等称号。相较于莱赫米王国,加萨尼王国的政局极为动荡,历任君主更迭频繁,忽上忽下,执政期很短。加萨尼王国的存在只是适应了东罗马帝国抵御波斯人和贝都因人侵袭的需要,并维护从阿拉伯半岛到东罗马帝国的
香料贸易通道。
幼发拉底省的塞尔吉奥波利(Sergiopolis,今叙利亚
拉卡西南的 Resafa 镇),城市名字来自于城内一座纪念圣塞尔久(St. Sergius)的教堂,这座教堂先后受查士丁尼和加萨尼王国历任国王庇护。塞尔吉奥波利在四世纪起成为当地牧民的朝圣中心,从哈里斯五世起,每年十一月加萨尼国王都在此与各个酋长见面。
加萨尼王国的组织形式相当于游牧部落联盟。除了查比叶的驻地之外,并没有固定下来的都城。其人民大多为牧民,而城市中的罗马人不归其管辖,这也使得加萨尼王国没能留下足够的历史文献。
与东罗马帝国的军事关系
加萨尼王国是东罗马帝国最重要的藩属国之一。六世纪,东罗马帝国初渐渐淘汰了戍守边界的边防军(limitanei),改向加萨尼王朝等藩国发放津贴,令他们替自己守护当地穿越沙漠和沙漠边缘外围地区的通道。加萨尼骑兵代替罗马军队监视从卡利尼库斯(Callinicum,今
拉卡)到
帕尔米拉的
叙利亚沙漠,控制范围直至红海。他们在保卫香料商道安全、监视莱赫米人(Lakhmids)、为东罗马帝国提供部队支援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加萨尼王国境内的城市可能也驻有少量东罗马军队,主要集中在安条克地区、叙利亚北部地区以及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地区,但当地的阿拉伯军或许要比驻扎此处的东罗马正规军(希腊/亚美尼亚/拉丁人)要多2~5倍,在战争时作为能够快速集结、维护费用低廉的辅助部队协助正规军作战。东罗马皇帝曾答应,如加萨尼人与贝都因人作战则增援3~4万军队,如向波斯人开战就再加2万人马。同时,加萨尼王国也从东罗马帝国处得到了大量武器装备。
外交
与幼发拉底河沿岸希拉一带的莱赫米王国(萨珊帝国的属国)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两国同为艾史特部族,是从也门迁徙到
阿拉伯半岛北部的阿拉伯人,原本就有着部落间的冲突,在被波斯的沙普尔二世(Shapur II)附庸后,两国间的战事更为激烈。
与
萨珊帝国为敌。公元307年下半年,波斯皇帝霍尔米兹德二世(Hormizd II)向加萨尼人索要贡金,遭到拒绝后亲率大军横渡
叙利亚沙漠西征。看到势头不妙,加萨尼国王哈里斯一世急忙向当时的东罗马皇帝
伽列里乌斯求援,可是还没等罗马人决定是否支援他们,哈里斯一世就被萨珊大军击斩。颇有些得意忘形的霍尔米兹德并未急于凯旋,而是在叙利亚沙漠中展开大规模狩猎活动,后于309年被流散在沙漠中的加萨尼人突袭杀死。
文化艺术
加萨尼与东罗马相邻,是当时文明程度最高的阿拉伯国家之一,文化艺术上深受希腊-罗马文化影响。
建筑
由于处在商道上,加萨尼王国经济繁荣,并大肆新建宗教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宫廷建筑体现出阿拉伯、叙利亚、希腊、波斯等多种文明和艺术的混合特征。
玄武岩筑成的房屋、宫殿、拱门、公共澡堂、水道、剧院和礼拜堂,如今只有些荒废的古迹存在了。加萨尼人对沙漠中央建立宫殿的爱好深刻影响了后来的
伍麦叶王朝的建筑风格。叙利亚
哈马市东北的卡斯尔·伊本·瓦尔丹建筑群(Qasr Ibn Wardan)有一块564年碑文以及建筑精妙的教堂、宫殿和收容所建筑群,很可能由加萨尼人所建造。约旦
死海东岸的米底巴城(Madaba)的
马赛克艺术遗址也可能是加萨尼人的作品。
文学
加萨尼人重视文学,宫廷中诗人纷至沓来,赞颂国王、描写战争。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加萨尼宫廷是最重要的阿拉伯语诗歌创作中心,许多阿拉伯诗人都曾造访加萨尼的宫廷。
著名的阿拉伯诗集《
悬诗》(Mu‘allaqāt)收录了几首
蒙昧时代阿拉伯大诗人创作的长诗,其中的莱比德(Labid ibn Rabi'a)曾在加萨尼一方参与到哈丽梅战役中。前伊斯兰时期最后一位大诗人“天才”纳比盖(النابغة الذبياني,Nabighah adh-Dhubyani)在与莱赫米的国王不和的时曾流亡于哈里斯诸子的宫廷中。
先知
穆罕默德的桂冠诗人、来自
麦地那的
哈桑·伊本·萨比特(حسان بن ثابت,Hassan ibn Thabit,约生于563年)青年时曾访问大马士革附近的加萨尼宫廷,曾在早年的夸耀诗中炫耀自己有加萨尼王族的血统,并且在诗集中屡次提及查比叶宫中的奢靡享受。
然而,因为前伊斯兰时期的阿拉伯文学作品大都是口口相传、直至八至十世纪才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因此当时的很多诗歌对于加萨尼王国的描述可能在流传的过程中遭到了改动、歪曲、夸张。此外,由于诗歌属于艺术作品,其中的描写也不总是能作为合适的历史研究材料。
宗教信仰
据《
使徒行传》记载,十二位
使徒选出了七名
执事,分别是
司提反(Stephen)、腓利(Philip)、伯罗哥罗(Prochorus)、
尼迦挪(Nicholas)、提门(Timon)、巴米拿(Parmenas)、尼哥拉(Nicanor)。相传,是圣提门将基督教传入了加萨尼王国。
哈里斯五世在君士坦丁堡的压力下,依然坚持信奉一性论基督教(Monophysite),不但复兴了黎凡特地区的一性论教会,还在国内大力推广。公元 542 或 543 年,哈里斯五世在君士坦丁堡的期间经
查士丁尼的同意,任命
一性派的主教
敖德萨人雅各布·巴拉达乌斯(希腊语:Jacob Baradaeus,阿拉伯语:叶儿孤卜·白尔德仪 Ya'qub Bar-Addai)为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阿拉伯人的
主教,因此后来加萨尼王国的教会又被称为叙利亚-雅各派教会(Syrian-Jacobite church)。虽然雅各布来到叙利亚是受
狄奥多拉皇后的资助,但在宗教上的分歧成为后来加萨尼王国与东罗马帝国冲突的根源之一。
由于加萨尼人主要为游牧民,因此雅各派主要在加萨尼人的营帐中流行,而城市中依然主要支持君士坦丁堡的正统教派。在加萨尼国王的庇护下,其首都查比叶成为一性论的重要场所。587年,两个一性论团体的领袖——
安条克大牧首彼得三世(Peter III of Callinicum)和
科普特教会教皇
亚历山大的达米安(Damian of Alexandria)来到查比叶,试图解决两派间的争议。虽然讨论失败了,但此后一性论各派常常在查比叶聚会。加萨尼王国派了一性论传教士往阿拉伯半岛传教,也为伊斯兰教在汉志地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加萨尼人信奉基督教圣徒圣塞尔久(St. Sergius),除了朝拜位于塞尔吉奥波利(今叙利亚 Resafa)的圣塞尔久圣殿以外,首都查比叶中也有一座圣塞尔久修道院。
王国世系
加萨尼王国共有几代,传说不一。据艾卜勒·斐达(Abu al-Fida),共历三十一代;据伊斯法哈尼(Hamzah al-Isfahāni),共历三十二代;据十世纪的历史学家麦斯欧迪(Murūj Al-Mas‘ūdi)和伊本·古太白(Al-Ma‘ārif Ibn-Qutaybah)则只有十一代。现代历史学家主要根据散见于各地的基督教文献来研究这段历史。
以下是加萨尼王朝的38位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