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东扩是指前
苏联加盟共和国和
中东欧的国家加入北约组织,这是
冷战后
欧洲战略格局转变时期的必然产物。冷战后不久,中东欧国家和前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相继敲响了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大门,申请正式加入
北约。
事件背景
北约东扩是冷战后欧洲战略格局转变时期的必然产物,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大国霸权因素,又有小国寻求“保护伞”的因素;既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又有民族主义、宗教信仰等因素。
首先,苏联解体、华约解散是北约东扩的一个关键原因。1991年7月,华约宣布解散,冷战时期形成的
雅尔塔体系土崩瓦解,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分崩离析,苏联本身也分解成十几个独立国家,欧洲地区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开始大分化、大调整。东欧各国处于游离状态,前苏联诸国虽然组成了
独立国家联合体,但形式分散,机制不全,力量薄弱。前苏联最大的继承国俄罗斯在独立之后,为了迎合西方,获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奉行向西方“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从东欧地区收缩力量,与该地区的国家拉开了距离。这样,在安全格局上,欧洲均势严重失衡,出现了所谓东欧地区“力量真空”的局面。针对这种局面,各种力量为争夺未来欧洲安全主导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北约东扩就是这种竞争的产物。
其次,美国为维护其霸权地位,极力主张北约东扩。对美国而言,40多年来,一直自恃是西方的盟主,一手筹组并控制着北约,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苏联影响的扩大,尽可能地将西方的军事势力乃至西方的意识形态向东扩展。华约解体后,美国认为,“灾祸帝国”已经不存在了,意识形态分歧已经不存在了,把欧洲分开的
柏林墙也已经被推倒了,前苏联最大的继承国
俄罗斯正忙于处理本国内部问题,这是扩大冷战胜利成果,加紧建立一个单极世界的大好时机。因此,美国力主吸引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尽可能快地把东欧国家列入西方的地缘政治范围。这样一来,可以扩大北约的存在基础,加强自己在联盟内的地位,起到牵制欧洲联盟并向该地区施加影响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力量,遏制俄罗斯的重新崛起,避免俄罗斯再次对西方构成威胁。
再次,欧洲地区利益驱使北约东扩。多少世纪以来,在世界上起支配作用的国家都在欧洲,但欧洲在1914年至1945年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不但欧洲主要国家的实力削弱了,而且使整个欧洲陷于分裂状态。二战以后,欧洲的局势一直被北约和华约集团所左右,西欧国家出于战略利益的需要,在国际事务中往往委曲求全,任由美国摆布;东欧国家则处于前苏联的控制之下。冷战的结束也意味着欧洲分裂的结束,西德和东德的统一,德国和
波兰的和解,和平伙伴关系纷纷建立,一个完整的欧洲正在逐步显现。西欧各国在安全方面基本消除了冷战时期形成的各种担心,以法国为主的西欧国家不再一味顺从美国的意志,力图增强自主权,由自己主宰欧洲的命运,它们日益重视加强欧洲联盟的建设,竞相吸收东欧国家加盟,扩大影响,试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加强欧洲的力量,从而达到排挤美国的目的。一位西欧外交官说:“如果欧洲国家团结起来,我们的力量不会比美国弱,通过北约东扩,我们向成员国以外的国家证明了一种有用的东西”。
此外,东欧各国自己也强烈要求加入北约。华约解体后,以前在两极格局掩盖下的诸多矛盾日益显现。前南危机的爆发、前苏联民族与地区冲突的出现,表明欧洲在新形势下已成为国际冲突地区,民族、宗教和经济对抗在东欧国家时有发生。另外,俄罗斯又调整对外战略,企图重新以大国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这都引起东欧国家的恐慌。东欧国家意识到自己没有能使自己免遭军事威胁和外部入侵的有效能力,为了确保自身的独立与安全,便开始主动求助于北约,并申请加入北约,希望得到北约提供的安全保障。
事件经过
1990年7月,北约第11届首脑会议在伦敦宣布
冷战结束。
1991年12月,北约在罗马首脑会议上决定与部分中东欧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
独联体及
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自1992年起,波兰等东欧国家相继提出加入北约的请求。同年,北约批准了一项原则,允许它的军队离开成员国领土到其他地方参与维和行动。当年年底,北约便决定以军事力量介入南斯拉夫危机。
1994年1月,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通过了与中东欧国家以及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2月开始向波黑派出维和部队。
1996年9月,北约公布了《东扩计划研究报告》。
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旨在加强北约同欧洲和欧亚大陆的非北约成员之间的安全关系的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理事会正式成立。
1997年7月,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首批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
1999年接纳
波兰、
匈牙利、
捷克三国为北约新成员国。4月23日~25日,北约19个成员国同“和平伙伴关系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议,庆祝北约成立50周年。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因抗议北约轰炸
南联盟拒绝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科索沃局势,通过和发表了《关于科索沃的声明》《华盛顿宣言》《北约战略概念》等文件。
2002年11月21日,北约布拉格首脑会议达成了第二波的东扩决定,决定接纳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罗马尼亚和
保加利亚7个国家加入北约。这是北约自1949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2004年3月,上述7国正式递交各自国家加入北约的法律文本,从而成为北约的新成员,使北约成员国从21世纪初的19个扩大到26个。此轮东扩是北约的第二次东扩。
2009年4月,
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北约,从而使该组织成员国总数升至28个,这也是北约的第三轮东扩。在此轮东扩前,北约就已将乌克兰列为“北约候选国”。而2008年爆发的格鲁吉亚南奥塞梯事件和乌克兰政治内乱,使得乌克兰“入约”计划暂时搁浅。
2021年12月17日,克里姆林宫公布对北约和美国的安全协定草案中划出“红线”:双方的军力部署回归到1997年5月27日的状态(双方在这天签署了俄与北约关系基本文件)。北约保证停止扩充,不在乌克兰、东欧、外高加索和中亚从事任何军事活动。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几天后的一档节目中以更加直接的方式重申了莫斯科对北约东扩的立场:对于俄罗斯来说,北约东扩至乌克兰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完全不可接受。
2022年2月21日,普京在全国视频讲话中强调,北约不停地试图说服俄罗斯,北约是一个纯粹的防御性联盟,但历史上的五次东扩已经使北约的军事设施部署在紧邻俄罗斯边境的地区。美国人利用乌克兰推行反俄政策。乌克兰加入北约是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此前,普京曾在年度记者会上表示,北约东扩不可接受。2月24日,普京针对乌克兰局势发表紧急电视直播讲话时表示,他已决定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普京表示,俄罗斯没有“侵略”乌克兰的计划,俄方致力于缓解乌克兰局势。鉴于北约的不断东扩,俄罗斯的安全环境不断恶化,俄罗斯不得已做出这个决定。
2022年5月12日上午当地时间10时许,芬兰总统
绍利·尼尼斯托和总理
桑娜·马林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宣布支持芬兰申请加入北约。
社会评价
北约东扩不仅挤压了俄罗斯,而且还恶化了中国的总体国际环境。北约东扩自身力量大大增强,将来力量有可能扩展到中国边境,与日美防卫体系连成一片,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态势得以迅速推进与强化,对中国构成巨大的压力。北约东扩已经在事实上推进和强化了对华战略遏制圈。有的学者指出,如果俄方顶住北约向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扩展,而中国利用俄方最需支持的时候而给予支持,其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不仅巩固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而且还可进一步改善我国在中、美、俄战略三角中的处境。还有的学者指出,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后,在意识形态上会更加西化,而为了表明自己的西方立场,它们可能在意识形态上有意突出自己的西方化,从而使这些国家在人权问题、西藏问题上与中国产生冲突。而在台湾问题上,如中国在北约东扩上明确表示支持俄罗斯,那么这些国家在加入北约后,可能进一步发展与台湾的关系。
主要影响
俄罗斯
北约东扩至少对俄罗斯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首先,它使东欧地缘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对俄罗斯安全利益构成很大威胁。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雅科文科说:北约东扩将触及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这迫使俄方不得不“极为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使俄罗斯西北部边界完全暴露在北约面前;在南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形成对俄罗斯
黑海沿岸的军事、政治包围圈。最让
莫斯科不安的是,由于波罗的海三国不是欧洲常规武器条约成员国,北约可在这些国家领土上任意部署军队,使欧洲出现了“灰色地区”。
其次,北约东扩是美国实施控制欧亚大陆战略的重要步骤,将使俄美及俄欧关系更加复杂化。近年来,美国加紧向俄罗斯传统利益地区———独联体扩张渗透,北约大规模东扩更是让俄罗斯感到了来自美国争夺战略空间的压力,东扩给俄美关系蒙上新的阴影。美驻北约大使说,这次东扩是北约55年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它将有助于改变欧洲的版图,把联盟中心移向东方。北约东扩的目的被诠释得十分清楚。
再次,独联体的政治军事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传统利益有被进一步削弱的危险。新一轮东扩不仅加强了北约的实力,也为美国向独联体扩张提供了有力条件。美国在中亚得手后,近年来又多以援助作诱饵拉拢其它独联体国家,以达到控制这一战略地区和限制俄罗斯的双重目的。独联体内有显著的离心倾向。
国际影响
北约东扩的国际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国际上许多政治家、军事理论家都对此作过分析和推断。例如,有一种观点认为,北约东扩是冷战的延续,只会加剧紧张局势。因为东扩无端地激起了俄罗斯对被包围的担心,它对北约东扩不会袖手旁观,只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与中国的联合,重整核力量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北约东扩将使美国失去惟一
超级大国的地位,世界将更加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对欧盟各国来说,基于安全利益可以勉强接受美国的意图,但在经济利益上,将会出现更大的矛盾,以至于各国从长远角度来说都不愿接受美国的这种帝国政策。还有的观点认为,北约东扩将使独联体解体不可逆转,独联体将出现“文明离婚”;甚至还有的观点认为北约东扩可使日益强大的德国安分守己等等。
但现实地看,北约东扩的国际影响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欧洲一体化进程将会加快,
欧盟的力量将会增强,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同时,欧盟与美国的矛盾会越来越多,欧盟与美国的距离将会拉大,北约的性质和职能也会发生变化,至少要改变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传统形象和色彩,欧洲的命运将由欧洲人自己来主宰。这种趋势已经慢慢成为现实,如欧洲经济实力的增强、
欧元的发行和启动、欧盟主要国家对中东局势的处理等等。第二,俄罗斯将重塑自我,改变对内、对外政策,寻找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出路。俄罗斯对北约东扩一直是在被动中寻求主动,在国内频繁更换领导人,调整对外政策,争取外部支持。在军事上,重新调整部署,组建新的军队,重新重视核力量的作用,放慢核裁军步伐等,以取得讨价还价的筹码。在经济上,利用传统的经济依存关系,实行开放政策,吸引外资,以取得经济的重新崛起。在政治上,赞成建立世界多极格局,并努力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俄罗斯总统
叶利钦在1998年2月访问意大利时曾说:“历史证明,建立世界霸权的企图任何时候都不会长久,建立多极世界的趋势今天已经形成。”第三,在一个特定的时期,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干预将会越来越明显。冷战以后,美国失去了昔日的对手,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北约东扩又将其军事势力范围大大扩大,以致其帝国霸权思维与日俱增。
总之,北约东扩是影响国际局势的一件大事,而且还在进行之中,有许多不定因素,因此,我们应密切关注实际局势的发展,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确定我们相应的策略。
应对之策
面对美国和北约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俄罗斯积极寻找应对措施。
①巧妙处理与北约的关系
面对北约东扩,俄罗斯采取了象征性抵制与策略性靠拢的政策。面对北约新一轮东扩,俄罗斯《新闻时报》发表文章称“俄罗斯再也无路可退”。外交部发言人雅科文科声明说,北约东扩将触及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迫使俄方不得不“极为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然而,俄罗斯这一“严肃”的态度,既有象征性的一面,也有策略性考虑。
首先,国家利益决定了俄对北约东扩的抵制只能是象征性的。俄前总理
普里马科夫曾说:“在北约扩展问题上,有两条’红线’是不能越过的……横线是波罗的海国家和其他原苏联各共和国加入北约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联系到普京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一系列表态,人们不能不认为,
普京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抵制仅具有象征意义,只能停留在口头,不会使用强硬措施,只是向国内民众一个政治交待而已。作为一个成熟的
政治家,普京对北约东扩象征性抵制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此时的北约已经不同于彼时的北约。二是普京对俄的综合国力有着理智的判断,“安心于俄在当今所处的地位,不再抱有超级大国幻想”。目前,俄罗斯首要的国家利益是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利益一方面离不开西方的“众多源泉”;另一方面俄必须花长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国内经济的诸多老大难问题,抵制北约东扩无疑会牺牲俄的经济利益。
其次,以退为进,策略性靠拢北约。普京执政之后,鉴于俄罗斯地处欧亚两个大陆,军事力量强大,且又拥有数千枚核武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真正地对俄罗斯构成威胁。因此,与其同北约进行对抗、竞争,还不如改善和发展同北约的关系,因为这样既可以获得和平环境,又可以从西方国家获取资金和技术援助,这不仅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恢复和提高俄罗斯大国的地位。因此,欧洲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地位被提高到独联体之外的第一位,这就大大加深了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有鉴于此,普京开始抛弃一味硬顶的方式,以退为进,争取参加北约,从内部化解其东扩对俄罗斯造成的威胁。
9・11事件后,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恐怖主义成了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普京聪明地抓住了这一机会,主动、积极地改善和发展同美国和同北约其他国家的关系。政治上,他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和英国联手进行的反恐战争;在军事、技术上,他向美国提供情报,并允许美国使用中亚前苏联共和国的基地。对普京的上述表现,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
布莱尔深受感动,为了“感谢”和“奖励”俄罗斯,他们多次发表讲话,表示要采取措施,加强和密切北约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2001年10月,普京访问
布鲁塞尔并同北约秘书长罗伯逊会谈时,双方达成共识,建立一个工作机构,把俄罗斯和北约的关系推向新水平。2001年11月16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建议成立新的机构———北大西洋-俄罗斯理事会,用“20国”机制代替过去的“19加1”。“20国”机制建立后,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双方的合作领域和水平都较过去有很大提高。但是令俄罗斯不解的是,北约东扩的进程并未停止。
俄罗斯为何要拉北约的手?评论家认为,北约和俄罗斯合作的加强是各有所需,共存多赢。俄罗斯向北约靠拢,可以与北约分享对欧洲和世界安全事务的领导权,并获得更多的经济、技术援助,争取欧美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能减免俄罗斯的庞大债务;北约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可以拉住俄罗斯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软化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的态度,同时对俄罗斯的市场也寄予厚望。由此看来,俄罗斯向北约作出的让步,到底是卧薪尝胆还是战略转移,恐怕东西方都不能轻易作结论。
②加快国内发展步伐,加强自身实力
俄罗斯总统普京知道,要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增加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因此近年来在普京领导下,俄罗斯政府采取一系列加快经济发展的措施:首先,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新型市场竞争机制,这是制度改革的“瓶颈”。其次,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提高透明度和政府行政效率。普京认为:“如果权力机关名声扫地,明天国家就会没有面包吃”,“很显然,要有效地发展经济,必须提高国家行政效率,因此,保障政权机关及其决策过程更为透明公开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改革。
”再次,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政府追求的最高目标。保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是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百姓得不到实惠,则改革与发展不成功。普京特别强调和致力于以让广大百姓从改革中得到实惠,使人民生活水平切实提高并消除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公。由于国内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在苏联解体以来的12年中,俄罗斯经济1992—1998年连续7年剧烈下降,走向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的快速恢复和回升阶段;近5年来,俄政府通过多次提高工资、退休金以及对贫困线以下居民的补助等使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2003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达到GDP增长率的2倍。
③强调核武器的作用,增强军事威慑力量
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指出,由于北约东扩俄有可能重新修改军事学说,这有两层涵义。首先是强调核武器的作用。2000年《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提出核武器是“保护军事安全的最可靠工具”,在俄罗斯及其盟友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和遭到侵略时,它可“有限或全面地使用核武器”。2004年初,俄国防部长
伊万诺夫表示,由于装备水平不高,俄军常规力量根本无法与北约抗衡,所以,核武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是俄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其次是不排除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2004年4月7日,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北约“匆忙”东扩表示担忧,并警告说,如果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原则真的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通行规则,俄罗斯将别无选择地适应现实,采取行动确保自己的国家利益。“一旦北约在波罗的海国家部署军事基础设施对俄构成威胁,俄罗斯将采取对应措施。”
④发展新式武器,加速武装力量现代化建设
2001年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后,俄罗斯就积极寻求突破美导弹防御系统的武器。2004年3月30日,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俄国防部高级官员的话说,俄已成功地研制出一种“革命性”的武器,能轻松突破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这一新式武器在俄罗斯2月举行的军事演习中进行了测试,结果令人相当满意。如果部署这种新式武器,那么美国精心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将变得毫无作用。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这种武器的造价并不昂贵。据军事专家推测,这是一种新型“机动弹道导弹”或“极超音速巡航导弹”,可直接从飞机上发射,能够在外层空间和地球大气层之间飞行。
耐人寻味的是,这位官员透露新式武器信息的同一天,7个新成员正式加入北约。俄罗斯此时宣布研制成功新式武器,一方面是向世界表明,俄罗斯仍是世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另一方面,新武器的消息或许会让他们的心里不会出现太大的失衡。
⑤强化与独联体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巩固俄在独联体的影响和地位
北约新一轮东扩不仅增强了实力,也为美国向独联体国家进一步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美国不断以援助作诱饵拉拢其他独联体国家,一些国家纷纷向美国示好。
乌兹别克斯坦答应美机动部队可临时在其国家驻守;乌克兰最近宣布,必要时它允许北约军队进入领土;白俄罗斯外长也表示,将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关系。因此,安抚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及其它独联体国家、稳定周边局势、营造和平环境成为俄罗斯日益迫切的战略任务。俄罗斯竭力促进独联体国家间的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内加强独联体的安全防务,并利用独联体国家面临的各种切身问题,加强和巩固俄罗斯在独联体的影响和地位。
⑥加强与欧盟的关系,作为消弭北约威胁的战略支点
由于欧美在国际秩序、地缘政治和经贸利益以及欧盟独立防务等方面存在分歧和矛盾,俄罗斯会充分利用欧盟争取同其实力相称的国际地位的诉求及它与美国的分歧,加强与欧盟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协调。牵制美单边称霸的企图和北约的压力。
在北约东扩的问题上,欧盟内部心情各异,对于北约今后的定位,欧盟更是处境两难。首先,法德等国对今天的欧美关系发展并不乐观。通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法德等传统欧洲大国越发意识到,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是以美国在大西洋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为条件的。美国永远都不希望西欧与其平起平坐,更不希望欧洲自主。法国一位高官直言“伊拉克战争并未在美法之间制造分歧,只不过是揭露了掩盖多年、在苏联解体后日渐加深的美法分歧”。在美欧角力的过程中,俄罗斯是关键因素。因地缘与经济方面的纽带关联,再加上历史和文化的亲近,欧俄关系的发展后劲显然胜于美俄关系。其次,北约中的欧洲盟国也急于与俄罗斯建立一种新的安全机制,减少军事威胁的压力。俄强大的战略核武库始终是欧洲盟国的安全忧患。西欧国家比美国更积极主张与俄罗斯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对于北约东扩,如果俄罗斯的反对情绪得不到安抚,造成俄与北约关系紧张,受害的首当其冲是北约中的欧洲国家。英国首相布莱尔暗示在新的合作机制中可以给俄一定的否决权,反映了欧洲盟国以更大让步换取俄融入西方的意愿。
此外,俄罗斯将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同中国、印度等东方大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积极开展与东盟对话,来牵制北约的行动,消弭来自北约东扩和美国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