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高中,现为
虹口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整体试验学校、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
上海戏剧学院重点联系学校、上海市船模体育传统学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由法国天主教帕修欧神父(Rev.Father.Bassuiau)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创办的圣芳济学院(St.Francis Xavier's College)。
1953年,学校转为公办,更名为“上海市北虹中学”。
1987年,北虹被列为虹口区重点中学;1991年,被选为上海市首轮“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学校;1998年被确定为上海市第二轮课程改革
科研基地学校;2003年改名为“北虹高级中学”。
1884年5月,圣芳济学院迁至虹口新址,即今北虹高级中学校址。
2024年,因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办学,更名为“上海音乐学院虹口区北虹高级中学”。
办学条件
1874年9月21日,圣芳济学院在
公馆马路孟斗班路口(今金陵东路
四川南路)正式成立。1882年,教会在
南浔路的
虹口天主堂(圣心堂)对面建新校舍,当年11月奠基,历时三年竣工。主建筑为法式四层洋楼一幢,前后有大小操场各一个。1884年,上海道道台
邵友濂特地赠给圣芳济学院一组大型建筑钟,安置于新建大楼的三角屋顶上。是年6月,建校十周年大庆时,学院迁入南浔路新址(即今日北虹高级中学)。因该校收费昂贵,早期入学的中国学生,大多是家境比较富裕的官宦子弟。
圣芳济学院所设课程有英语、法语、
拉丁语、数学、汉语、音乐等,高级班还设有哲学、
希腊语等课程。圣芳济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非常严格,学生考试如有一门主课不及格就要留级。对所延聘的教师要求更非比寻常。每次延聘的新教师上课时,校长必先在教室门外听课,一旦发现授课有误或者不能控制课堂纪律,就会毫不留情地请他另谋高就。1905年,校方首次派遣学生四人参加英国
剑桥大学公开考试,即有三人获合格文凭。其后每年均有学生参加该项考试,合格率逐年增高,“且多为夺得优异学分者”。消息传出,当年众多学子无不以能进圣芳济学院深造为荣。
校园环境
北虹高级中学是上海市
虹口区的一所重点中学,历年来被评为区文明单位,科技特色学校,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市课程改革试点基地。
在北虹高级中学采访,有一本1934年印制的《圣芳济学院六十周年纪念特刊》特别令人注目。这是一位老校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无意中购得散落在民间的这本纪念册而献给母校保存的。在这本纪念特刊上,当年已九十六岁的中国教育界泰斗
马相伯为纪念特刊题写刊名;国民政府财政部长、该校董事长
宋子文为该纪念册的题词:“乐育菁莪”;另外,上海市市长
吴铁城、国民党元老
于右任等知名人士也都题了词,足见盛况非同一般。
1953年8月16日,南浔路圣芳济原校旧址正式易名为北虹中学。首任校长为郑凤章先生。上世纪50年代,“北虹”地处
三角地菜场附近,非常难找,但附近居民会用手一指远处说:“那屋顶上有大钟的就是。”原来附近居民都已经把圣芳济学院屋顶上的大钟,当作海关大钟一样的标志。
这座古老大钟说来有些来历,它是当年
清政府上海道道台从国外进口,作为特殊礼物送给圣芳济学院的。大钟装置于南大楼四楼的西南部位,历经七八十年风雨沧桑走时依然非常精确,每年误差不到三分钟。它的钟面在四楼,可钟摆一直下垂到三楼教室。每周由学校老员工开发条一次,附近教室都可以听到不时传来的轻微的齿轮转动的响声。它像一只巨大的眼睛,俯视着大操场,见证并记录着从“圣芳济”到“北虹”的风风雨雨。
在大钟下,“北虹”学生迎回了从全市学生文艺会演中获奖的“北虹
民乐团”,迎回了在
航海模型比赛中夺标的“北虹航模队”;在大钟下,“北虹”送走了以优异成绩考上
清华、北大、科大、复旦、交大等名牌大学的同学,送走了提前毕业被保送到
军事院校学习的优秀生,还送走了飘洋过海的负笈弟子……
十年动乱,大钟零件散落一地,终因年久失修不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北虹的复兴,一座与过去大钟同样规模的电子钟重新安装在原大钟的位置。大钟记录着“北虹”(圣芳济)振兴教育年代飞速前进的历程,日夜关注着“北虹”更加美好的明天。
特色教育
作为一所已有130年历史的名校,北虹的教育凸显忧患、乐道、和合、人本的四大特征,蕴涵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自己理想价值实现的笃行精神,形成和荟萃自己的教育特色,艺术、航模正是其中两大亮点。校长陈金泉自豪地介绍说:“一百多年来,该校人才辈出,而融中西文化于一体是这所学校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学校艺术氛围的熏陶下,
陈蓉、
孙俪、马伊俐、
董蓉蓉等一批艺术人才已在影视舞台上崭露头角。圣芳济师生半个多世纪前精心设计制作的航模,也深深地影响着新生的一代,造就了如
戚德星、姚振中、周学勤这样的航空、航海模型的
运动健将和世界冠军。多少年来,学校航模指导老师朱国勤和朱枚候老师一起带领着一批
航模制作的爱好者勤奋钻研,培养出了一批航模冠军。世界航模协会主席弗兰克先生对北虹的航模传统也盛赞不已。”
“北虹”学子对母校魅力的感受
采访中,我们采撷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不同时期“北虹”学子对母校魅力的感受。
“北虹”老校友、著名导演
郑洞天:“记得我们进北虹的时候,学校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年级越低,教室就离四楼顶上的大钟越远。初中时,我们只有在操场上仰望大钟的资格,我们是那样羡慕在大钟旁边踩得楼道地板咚咚作响的‘大哥哥大姐姐’。慢慢地,我们也往上升了,教室的上升仿佛和作为北虹的主人的地位上升同步,直到有一天升到了四楼,搬进了紧挨着大钟的教室,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骄傲和兴奋。虽然,顶着洋铁皮的楼顶,冬天凉、夏天热;上课的时候,一板之隔的大钟机器还不时传来响声;但这些丝毫消除不了我们的自豪感,因为我们终于有了这一天——我们是用了六年时间才真正体味了‘终于’这两个字。今天想起来,这一切显得那么幼稚、那么可笑。但是母校的魅力,母校在我们心里的神圣感,又似乎凝聚在关于大钟的记忆中。”
在北大就读、2002届校友叶盛雯:记得在大一的时候,我有一门专业课《艺术概论》,课上有一段内容是专门讲述
世界名画的,“北虹”始终坚持开设美术课和音乐课,教授提到那些名家名作几乎都在我们的美术课本中出现过,因此在课堂上,我结合高中学习的美术基本理论,提出了自己的鉴赏视角和感受,受到大学老师好评;另外在我初中时的“北虹之春”艺术节上,有一个
小提琴手令我印象深刻,他演奏技巧娴熟,琴声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在主持人的介绍下,我知道他拉的是维尼亚夫斯基的《
传奇曲》,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迷上了
维尼亚夫斯基,爱上了
古典音乐……
上海音乐文学学会秘书长、1959届高中校友
贾立夫:我毕业后进大学学中文,以及后来从事
文学创作,都与在北虹办
周报密切相关。周报是很多学生挥笔驰骋的处女地。不少学生把它当作“
第二课堂”,从而写作不辍,精益求精,从此爱上了文学,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若干年以后,他们中有的成为颇有造诣的语文教师,有的当上了
戏剧学院教授,有的成了著名导演,有的成了资深编辑。即使有的毕业后考上理工科专业,他们也不会忘记这段浓浓的写作情结。
上海广播电台
新闻部记者、1982届毕业生徐磊:我在北虹读书的日子里,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教数学的,他的讲课永远是逻辑分明、条理清晰;就连头发也永远整齐地分梳在他那高高的额头上。背头长发,折扇长衫,风度翩翩,文采飘逸。只要上课铃一响,他会分毫不差地站在讲台前,下课铃一响,像一阵风似地飘出教室,从不迟到早退。还有一位是教语文老师,她知识渊博,出口成章,我很喜欢听她讲课,
中国古典文学、
诗词歌赋被她讲解得极富诗情画意。从此我们知道了诗经、乐府、唐诗、宋词、三言、二拍、西厢、红楼,并且乐在其中,愉悦畅游。
“双语教学”出奇招
近年,北虹高级中学在借鉴传统方面多有探求,在化学、数学、物理学、计算机学等学科中开设了“双语教学研究、
实验班”,并依托香港圣芳济,成功解决了
双语教学中“教材、教师培训、教法”三大瓶颈问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水平。
说到双语教学,过去“圣芳济”学生英语的功底相当深厚。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打开国门,融入世界。当今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而世界也需要中国,上海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贸易等各个方面的广泛交流,人际之间的沟通交流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语言。“北虹”意识到这个战略意义,开始扬自己所长,探索“双语教学”新途径。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要求教师既要有过硬的英语功底,又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能用通顺流畅的英语讲授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引进
外籍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是解决双语教学师资的一种很好途径。但由于中国中小学普遍面临着
教育经费不足的尴尬局面,大规模引进外籍教师的可行性不大。所以在双语教学的师资上,“北虹”采取了立足本校、自主培养的方式。比如,学校承担
化学双语教学实验任务的徐国刚老师是华东师大化学专业的硕士,化学功底扎实,英文也相当出色。1999年学校引进他之后,首先安排他进行了两年的
英语教学实践,因为双语教学中多了一道语言的障碍,教师运用外语的能力至关重要。两年的英语教学为他从事化学双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近两年,学校又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进行培训。
为了确保课程实施与教学的有效进行,学校便成立了由校长亲自负责的双语教学实验领导小组和由英语、化学教研组组长及尝试“双语”教学的老师组成的双语教学研究小组,深入研究双语教学的实施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双语教学成为了一门跨学科的新型课程。在率先实施化学学科双语教学实验中,学校还经常组织英语基础较好的化学教师和化学基础较好的英语教师、双语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帮助双语教师尽快提高教学能力。近年,学校正积极准备与国外学校建立友好学校,以拓宽国际交流的渠道。完全用英语授课的
教学模式,给学生学科学带来了一定难度。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学校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当然,双语教学是一种手段,关键是着眼于对未来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即一是要永远充满获取新知识的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二是要有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涌动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四是要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五是要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而
人才素质和
创造能力培养在高中阶段极为重要。这是“北虹”
教育实践给我们的又一个重要启示。
海外校友篇
浓浓情结系母校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播与传承,更是人格力量的强化和砥砺。说到这方面,居住在我国台湾的一位“北虹”老校友意味深长地回味道:“堂堂正正做一个中国人,使我们过早地建树起了最高的人生追求,比如学习书法,横要平,竖要直,这就是我们对于中国字和对于中国人的最初启蒙。那时我很小,我是站在小凳儿上,才能把手臂抬到
书案上握笔写字的,字写得不像个样子,但我心里非常骄傲,因为我知道,我在写中国字,我是一个中国人……就是在那过高的书案旁边,我们开始学习进入人生,以人的尊严,以人的正直,开始了我们的人生之路。”受教于“北虹”(圣芳济),不仅有中国学子,而且还有许多外籍学生,如美国洛杉矶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马里奥·摩沙得就出生在上海,早年就读于“圣芳济”。又如埃德慕·奥拉森,这位挪威船长之子于1940年被“圣芳济”录取,开始寄宿读书生涯。也许在中国生活过,他们对
中国文化有一股浓浓的情愫。
现任北虹高级中学
校友会名誉会长的香港著名实业家、香港四海地产证券有限公司主席
何鸿章先生(他的英文名为埃瑞克·何东EricHotung),是一位典型的英国绅士。何先生的家族有着特殊的中国情结。在家族的影响下,何先生从小就热爱中国,热爱上海。当年,何先生的父亲何世俭将他送入“圣芳济”求学。何先生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增长了学识与才干,还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何鸿章先生曾出巨资捐赠
上海博物馆。一次,香港拍卖中国
珍贵文物——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吴王
夫差?。何先生以150万美元的高价拍下后,无偿地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在捐赠仪式上,面对众多媒体,何先生说:“我认为,是中国的东西,就应该属于中国,吴王夫差?应该物归原主。要是这件东西被外国人买去,就将永远流失在海外了。”为表彰和纪念何先生的功德,上海博物馆专辟了“鸿章馆”。何鸿章先生先后受到过邓小平、叶剑英、
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里根、
布什、克林顿等美国总统也都曾接见过他。近年来,何先生几乎每年都要回一次母校。在学校13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的时候,何鸿章校友又将返回母校,并将在校庆的庆典上发表热情的演讲。
老校友回校参观
改革开放后,许多海外的“圣芳济”老校友相继回北虹高级中学
参观访问,重温自己当年在圣芳济求学时的点点滴滴。他们为母校的发展变化
兴奋不已。他们之中,有在母校设立陶氏奖学基金的美国
陶氏化学公司太平洋地区经理施利华先生、美籍教授伯龙先生、意大利罗马旅游公司经理简百图先生、澳大利亚墨尔本犹太人博物馆馆长萨姆先生等。早年毕业于“圣芳济”学院的美籍校友戴尼斯·艾洛松先生因商务需要常来上海,为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互相理解和信任,他还特意召集了当年圣芳济学院的二十多位外国籍老校友来到北虹重聚。这一批老校友曾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其中4人是大公司或集团的总裁,还有一人为前加拿大议员。弗兰克·阿达·考斯达(Frank.R.DaCosta)先生曾任芝加哥零售协会主席,为美国零售业三大巨头之一。1947年毕业于圣芳济学院的亨利·奥来森(Harry.Olauzen)先生,1996年曾作为
加拿大议会成员访问过中国。卡洛斯·德·考斯达(Carlos.Da.Costa)创办的仓储及货运公司--克朗跨国公司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信誉。
未来篇
续写新辉煌
在“北虹”建校130周年之际,原国家电信部副部长、国家邮政局局长、北虹老校友
刘立清在他的贺信中说:“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前圣芳济学院)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学校,一百多年来为中华民族培育了大量的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新型人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批治学严谨、作风朴实、学术高明的教师队伍保证了学校的
教学质量的高水平,不仅成为上海市享有盛名的学校,而且在全国也是历史悠久的名校之一。特别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发展,
教育思想更加超前,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教学设备更加现代,面貌更加焕然一新,为创造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学校不断努力奋进。”
时刻准备着
这是对北虹中肯的评价,更是有力的鞭策。荣誉证明过去,创造属于未来。为此,“北虹”在思索:新世纪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对中国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如何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
文化教育传统的同时,以更加开阔的胸襟和视野面向世界最先进的
教育理念和经验,这将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重要课题。为此,“北虹”正在努力,时刻准备着!
所获荣誉
知名校友
政治家、外交家、国民政府财政部长
宋子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朱学范,国家邮政局局长
刘立清,中国戏剧教育先驱
朱穰丞,香港著名实业家
何鸿章等曾在该校就读。1988年校友施利华在校设立“陶氏奖学金基金”;1989年校友崔伯强出资设立“刘季来奖教金”,2007年再次出资设立“吴祖刚奖学金”。
1983年高中毕业生车嘉华参加高考获全市文科第一名。
北虹高级中学秉承艺术教育的传统,通过与
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合作,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出现了
高博文、
马伊琍、
孙俪、
陈蓉等知名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