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即关于
教育方法的观念,是
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
应然”的
理性认识和
主观要求,包括
教育宗旨、教育使命、
教育目的、
教育理想、
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内容。
理念介绍
何谓“教育理念”呢?
查国内极具权威性的由
董纯才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版),李冀主编的《
教育管理辞典》(1989年版),
顾明远主编的《
教育大辞典》(1990年版),英文版的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93年版),均不见“教育理念”之辞条。尽管我们还处在对“教育理念”尚无明晰定义的阶段,但这并未妨碍人们对“教育理念”一词的频繁使用,由此说明“教育理念”已被教育界内外广泛认同。考察那些公开使用“教育理念”概念甚至连论题都冠以“教育理念”的文论(这类著作、论文不是少数),我们有这样的发现:多数作者在“教育理念”的使用中,回避了对这个概念本身作必要的说明和界定。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有相当多的作者视“教育理念”如同“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一样,当作成熟概念使用,自然不必解释;其二,“教育理念”确实是个与不少教育基本概念含义相近、性质相似但又不完全相近和相似的复杂概念,其内涵边界的
不确定性,导致其似乎是个无所不包的概念。因此,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然而正是我们缺乏对“教育理念”基本内涵的讨论并且没有准确地理解其涵义,故也就很难避免“教育理念”的泛用甚而滥用。如有些著述把一些反映或揭示教育或
教学活动特征、教育主客体属性特征的概念也视为教育理念之种种,有些人甚至把
教育发展出现的一些趋势特征,如国际化、法制化、产业化、大众化等等也都纳入教育理念范畴,仿佛教育理念是个无所不装的百宝箱。澄清对“教育理念”的模糊认识,只有老老实实讨论这个概念。
(一)教育理念之一般介绍
先介绍几种笔者从有限资料获取的“教育理念”
界说。教授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分析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教育规律的联系和区别中,给教育理念下了这样的定义:“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
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他又
补充说明:“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当然,“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注:
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可见, 王冀生教授是把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教育的远见卓识联系起来加以把握的。
李萍教授等人在《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一文中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注:李萍、
钟明华:《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 )所谓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
社会活动的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因此,李萍教授是从教育的
本体论、
认识论角度提出教育理念的,也即从
教育哲学的一个
基本范畴认识教育理念的。
陈桂生教授关于教育理念的理解十分别致,(注:参见陈桂生著:《
“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第4—12页。)他在《“教育学视界”辨析》一书中指出,在教育学陈述中出现了教育诸概念“泛化”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教育“理念”与教育“概念”的混淆,尤其是以教育理念代替了教育“概念”的混淆,他特别举了“课程”与“教学”概念的例子加以说明。在他看来,教育“概念”是按
逻辑规则下的定义,是
科学概念,作为反映对象
本质属性的
思维形式,其内涵只能是根据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的规定,即对既成事实的概括,而教育理念则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
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毫无疑问,陈桂生教授关于教育理念的这一认识,已经抓住了“教育理念”的灵魂性的东西,对我们把握“教育理念”之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极具启发性的。叶权仪等人在《论大学校园文化与“
社会责任”》一文中是这样理解教育理念的:“教育理念是指学校之高层
行政主管以学生前途与社会责任为重心,然后以自己的价值观与
道德标准为基础,对办理学校所持的信念与态度。”(注:叶权仪等:《论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责任”》,海峡两岸跨世纪大学
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年5月。)迄今为止,
韩延明教授对教育理念的研究是专门的也是很下功夫的,他在题为《大学理念探析》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
研究结论是:“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
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
持续性和
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注:韩延明:《大学理念探析》,
厦门大学高教所2000届
博士研究生论文集。)这里,他对教育理念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的归纳是准确而有意义的,它使人们更明晰教育理念与其它概念的区别。
(二)教育理念的特点及概念厘定
综上所述及笔者自己对教育理念的研究心得,我们可以整理出教育理念如下的基本特点:(1 )教育理念是
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形成物,是
理性认识的成果;(2 )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体关于“教育
应然”的价值取向或倾向,属“好教育”的观念;(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现实,但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 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因此,理论上它们是理念载体即理念
持有者对教育的清醒认识,是他们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4 )教育理念是个其外延比较宽泛并能反映教育思维一类活动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
上位概念,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主张、教育看法、教育认识、教育理性、
教育信念、
教育信条等都在理念之中,而理念本身也包含了上述诸概念的共性。此外,教育理念还以上述诸概念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以示其既有抽象性又有
直观性。如
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等;(5 )教育理念之于
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
鉴于对上述教育理念之基本特点的认识,我们似乎可以对教育理念作如下的厘定: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哈佛大学哲学家、著名分析教育学者
谢弗勒(I·Scheffler)在他的《
教育的语言》一书中认为有三种定义性陈述:(注: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7页。)(1)
规定性定义, 指创制的定义,即作者所下的定义。在同一著作中要求被界说的术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含义;(2)描述性定义,指适当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述语的方法;(3)纲领性定义, 它或明或暗地说明“事物应当是什么”。我们对教育理念的定义应当属于规定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的综合。教育理念既可以是系统化的亦可以是非系统的、单一或彼此独立的
理性概念或观念,取决于教育主体对“教育应然”即教育现实的了解和研究程度,以及他们指导教育实践的需要。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非系统的教育理念,均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发生影响。
十大理念
以人为本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
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
时代精神。因此,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
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
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
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
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
人的发展的完整性、
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
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
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
知识创新和
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
精英教育向
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
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
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
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
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创造性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
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
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
教学手段和优美的教育
教学艺术来营造教育
教学环境,以充分挖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
创造性人才。现代教育主张,完整的创造力教育是由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与
创新人格)与创业教育(指在培养学生的
创业精神、
创业能力与创业人格)二者结成而形成的生态链构成。因此,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促进二者的结合与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主体性
现代教育是一种
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
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
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
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
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
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
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个性化理念
丰富的
个性发展是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需要大批具有丰富而鲜明个性的
个性化人才来支撑,因此它催生出
个性化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个性,正视
个性差异,张扬个性,鼓励个性发展,它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它把培养完善个性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从而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
人格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个性化理念在教育实践中首先要求创设和营造个性化的
教育环境和氛围,搭筑个性化教育大平台;其次在教育观念上它提倡平等观点、宽容精神与
师生互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展示与发展提供
平等机会和条件,鼓励学习者各显神通;再次在教育方法上,注意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施行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给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生长空间。
开放性理念
当今时代是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的网络化,经济的
全球化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更加紧密联系的
有机整体。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它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的
开放性,
教育目标的开放性,
教育资源的开放性,
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教育评价的开放性等等。教育观念的开放性即指
民族教育要广泛吸取世界一切优秀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方法为我所用;教育方式的开放性即教育要走国际化、产业化、社会化的道路;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即教育要从
学历教育向
终身教育拓宽,从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信息网络化教育延伸,从
学校教育到
社区教育、
社会教育拓展;教育目标的开放性即指教育旨在不断开启人的心灵世界和创造潜能,不断提升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拓展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指
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物质的、精神的、现实的、虚拟的等各种资源用于教育活动,以激活教育实践;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设置教育
教学环节和
课程内容,使教材内容由封闭、僵化变得开放、生动和更具现实
包容性与
新颖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指打破传统的单一文本考试的
教育评价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更富有弹性的
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
多样化理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样化的时代,随着
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
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多变,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这首先表现在
教育需求多样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的规格、标准必然要求多样化;其次表现在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
管理体制多样化;再次还表现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衡量教育及人才质量的标准多样化等等。这些都为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它要求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管理体制的教育机构与部门进行柔性设计与管理,它更推崇符合教育教学实践的弹性教学与弹性
管理模式,主张为
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社会
政策法规体系与舆论氛围,以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生态和谐理念
自然物的生长需要良好的自然
生态环境,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样也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
生态环境的滋润。现代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
教育活动内部的教师、学生、课堂、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诸要素的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也包括教育活动与整个育人
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的协同互动、和谐统一,把融洽、和谐的精神贯注于教育的每一个有机的要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整体,使人才健康成长所需的土壤、阳光、营养、水分、空气等各种因素产生和谐共振,达到生态和谐地育人。所以,
现代教育倡导“和谐教育”,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性”教育环境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
系统性理念
随着
知识经济的来临,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终身教育成为现实。教育成为伴随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而,教育不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也不仅是个人成长的事情,而且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大事,是整个
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的事情,是关乎精神文明建设及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大业,它是一项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的
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行业和部门,所以需要全社会普遍参与、共同努力才能搞好。所以,与传统教育不同,
转型时期我国正在形成的是一种社会大
教育体系,它需要在系统工程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一体化运作,以培养人们的学习能力,提升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实现
社会系统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整体联动为基础,把健全教育
社会化网络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中心工作来抓,促进大
教育系统工程的良性运行与有序发展,以满足
学习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