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祭祀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医圣张仲景祭祀是中国祭祀文化的典型代表。张仲景,东汉南阳人,医术精堪,医德高尚,他博览群书,广采众长,所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传统中医学辩证施治的先河,奠定了中医临床诊疗理论体系,成为医家必读之经典,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影响巨大,流行海内外,所载方药起被广泛应用,被后世尊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张仲景的祭祀活动,自明清以来一直延续。张仲景诞辰祭祀活动,有着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生命科学价值、民间艺术价值、民俗传承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祭祀张仲景,不仅保留了这一长期存在于民间的文化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能扩大张仲景医术的影响,能激发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医圣张仲景祭祀已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平简介
张仲景(150年-219年),名机(《历代神仙通鉴》作玑),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镇平县一带)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张仲景在《后汉书》中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宋校伤寒论序》据此,他为南阳人,师事张伯祖,曾经出任过长沙太守,因此被后世称为张长沙。
但关于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是否属实,后世尚有争议,因为《名医录》为唐人著作,南北朝人的著作都未提及此事,考诸史书上也没有相关的记载。清孙鼎宜认为,张机应为张羡之误,章太炎也持此说。
东汉末年,动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引发了他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但在此外,我们对他所知不多。在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载了张仲景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虽然事近传奇,但也可以显示当时人对张仲景医术的敬服。
祭祀简介
医圣张仲景祭祀: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被后世尊为“医圣”。张仲景的祭祀活动,自明清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张仲景诞辰祭祀活动,有着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生命科学价值、民间艺术价值、民俗传承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祭祀张仲景,不仅保留了这一长期存在于民间的文化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能扩大张仲景医术的影响,能激发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对张仲景的祭祀活动由来已久,至今延续。活动内容丰富,既有各地医药学家的朝圣祭祀、义诊施药,也有医林会馆的学术讲堂、座谈交流,还有当地百姓祭祀问药、祈福纳祥,亦有儒家文人的赋诗而歌。到现代,中医药学界仍在南阳召开国际或全国不同类型的张仲景学术思想研讨会,当地政府多年来都举办张仲景医药文化节等,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的中医药专家学者和官员、商人,有力的促进了南阳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南阳医圣祠是张仲景墓、祠所在地,是供奉、纪念张仲景的场所,每年的祭祀活动都在医圣祠举行。
该项目有较大的人文价值、生命科学价值、民间艺术价值、国粹保护价值、民俗传承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尤其是对传承和发扬张仲景医学思想,扩大其医学影响,促进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20:19
目录
概述
生平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