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实践经验。
其他名称
关于中医学,它本身也叫汉族医学,简称汉医,它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
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1949年之前,汉医一词比较普遍。清后
民国,也用国医来称呼。汉医,一是来自日本之称,一是来自清代的称呼。
日本的
汉方医学,韩国的
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
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
替代医学中的一支。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
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
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艾灸、针灸、推拿、按摩、
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
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
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传统的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并不相容,然而,当今之科学期刊已多有论文研究之,并试图用
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中医中的部分现象和治疗机理。
美国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定义“完整医药体系”这个概念时提到中医学:“NCCAM(美国国家补充与另类医学中心)把完整医药体系描述为涉及‘完整医药体系是与
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些可能反映了独特的
文化体系,比如中医学和印度的
阿育吠陀医学(英文)。完整医药体系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相信机体有自愈的能力,这种自愈可能涉及到了应用情绪、身体和精神的治疗方法。”
历史
远古至先秦
汉至三国
魏晋至隋唐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
发展传播
治疗法有砭石、
针刺、
汤药、艾灸、导引等。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
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
外科手术和
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唐代
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辩证治疗,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在明朝后期,成书的
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同一时期,
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
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
科学中药等。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2]。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
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实践方法
在诊断治疗疾病时,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
治法。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简单的局部
对症治疗,又有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不分性质、一方一药治一病的辨病治疗方法。
治疗手段和方法丰富多彩,既有一般内服药物的
内治法,又有药物外敷、
热熨、
熏洗等
外治法,以及独特的针灸、
拔罐、
刮痧、推拿、按摩、气功等非药物疗法,
还有以药膳为代表的日常食品疗法。
一般而言,完整的中医处方,至少包括四项以上:
情治(情绪控制)方面的指导;忌口(饮食应注意的事项);运动的建议(游泳、跑步、导引、气功等);中药的使用或
针刺、艾灸、推拿等。故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盘考量。
近年来还涌现出了一批传统药物注射制剂,被用于肌肉和
静脉注射。此外,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天然动、植、矿物,非人工合成之化学品,加之多为
复方制剂,配方时可采用相应的拮抗措施。
中西医学
自从现代医学从西方传入中国之后,两种医学体系的比较就一直在进行。反对中医的人曾使用“新医”、“旧医”来称呼它们;支持中医的人曾使用“西医”、“国医”这样的名称。当代比较中立的称呼是“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
医学理论体系
世界上的医疗体系大致上可分成:
“拟人论医学体系”(神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超自然物(神灵)力量所造成的,如撒旦、鬼、神祇等,巫医、乩童、符咒等即属于此类。
“自然论医学体系”(经验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或人的生活方式不正常所造成的,如气候的变化、饮食习惯、人情绪变化等。中医学、
阿育吠陀、
顺势疗法等即属于此类。
“科学论医学体系”(实验设计):经由设立假说、实验设计,并利用演绎、归纳等方法呈现结果,或借由科学仪器侦测所产生的医学,是近现代医学的主流,例如西医。
其中前面两者被归类为传统医学或替代医学,而后者则属于现代医学的主流。
思维方式
中医诊断疾病是依望闻问切的结果来辨病及辨证,但也有只辨病不辨证(例如急症或有专病专方时),或只辨证不辨病(例如遇到不知名的疾病、疑难杂症、或调理体质等)的情况。与西医在诊断上注重“病”的方式不同的是,中医常会强调“辩证”。
以
感冒为例,西医师会分辨究竟是病毒性或是细菌性的感染,会鉴别是
上呼吸道感染或是合并
肺炎;但这些诊断对中医师而言,却不是最重要的。以中医的观点,需要分辨的是,这是属于风寒或
风热;若属风寒则又辨属于
太阳病、
阳明病或
少阳病;属风热则辨别病邪在
卫气营血的哪个阶段等。
有些中医学家认为,中医学的价值之一在于方剂,药方是医者的经验结晶。中医学本身发展的过程即是实验的医学,尤其是经过无数的医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来的临床
人体实验反覆使用,证实实际有效而被记载流传下来的经方、时方等。直接面对疾病,掌握
主证,选择对证的方剂进行加减,不拘泥于理论,以治疗疾病,这是中医精髓辨证论治的本来面目。
现代中医也有使用中西医结合的
治疗方式,尤其在中国大陆,利用现代医学检测方法辅助诊断,中医师可兼用中药与西药病患治疗。
西主要通过医学器械、化学检验确定病情,然后使用
化学制剂、先进
医疗设备达到杀死病源体或抑制治病途径而治疾病,称为
对抗疗法。
通常有些病人在患顽固疾病,
慢性疾病,和原因不明疾病等疾病时,或者因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所限,或者是患者所能获得的
医疗资源所限,没有治疗的办法时,会求助于中医。但绝大多数人在
外科、及病情恶化快速的严重病变的情况下求助于西医。
一种疾病可否治愈,其可能性多大在西医中比在中医中有明确的统计数字可依循。
疗效验证
传统上,中医借由脉象及病人服药后症状的变化等来判断疗效。有些中医认为中医学很难进行
对比试验,但现代研究中医学的学者,亦建立多种
实验动物模型或进入临床
人体实验,进行对比试验,来验证方剂或中药的疗效。
西医的治疗方法和药剂则是要通过科学的对比试验(比如使用
安慰剂对比)来确认效果。
知识传播
中医的典籍大多成书于古代,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
《黄帝内经》、东汉的《
伤寒论》、明朝的《
本草纲目》,使用文言或古人的口语、歌诀记载,今人不易了解,而增加传播的难度。古代中国官方亦不断蒐集修订各类中医典籍,成为官修医书,并设有
考试制度,而在民间则多以师带徒或家传的方式传承。近现代则成立
中医药大学或学院等,对中医学进行的系统整理、研究、教学,而在民间也保留部分师带徒及家传方式。
西医则是根据成文的
知识体系进行,如果某种治疗方法或药剂不对或有效,这种知识能很快得以传播。
一般认为有经验的
老中医医术较高明,经验对疗效有明显的决定作用。由于中医强调的辩证方法借用中国哲学中阴阳五行的词汇来描述,使得经验很难以被了解。而在
医经、本草、医案、
医话等各类中医典籍中,均详细记载了各种方剂、中药的使用时机、炮制法、使用禁忌、副作用、误用后的症状及救治方法等。
诊断方法
有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不分性质、一方一药治一病的辨病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
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
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
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
望诊、
闻诊、
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
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
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
恶寒、
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
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或清暑
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
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
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
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
同病异治”或“
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
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
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
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
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
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
心律失常与
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
血府逐瘀汤进行
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经络辨证。
治疗方法
独特的针灸(针刺、艾灸)、
拔罐、推拿、按摩、气功、
布气等非药物疗法,还有以药膳为代表的日常食品疗法。故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盘考量。
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例如:
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
科学中药。
分类
按理论体系与学科范畴分类
基础理论类
临床学科类
其他相关学科类
按治疗手段分类
非药物疗法
按历史时期分类
中医典籍
中医典籍可分为
医经、
医论、本草、医方、医案、
医话等,例如《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备急
千金要方》、《
本草纲目》、《
名医类案》。
流派医家
《
汉书·艺文志》中,将医家分为“
医经”、“
经方”两大流派。发展至今,可粗略分为八大流派:
伤寒学派、
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
温病学派、中西汇通学派。
中西异同
自从西洋医学(又称为
对抗医学)随着传教士由欧洲传入中国之后,两种医学体系的竞争与融合就一直在进行。近现代西方医学是西方
传统医学向近现代生物科学的生物
医学模式转换,面临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的形成,1992年4月在
广州中医药大学召开了“首届全国中西医学
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上
曾邦哲(曾杰)提出了中西医学汇通走向
系统医学与系统药物学(systems medicine and pharmacy)的道路,同时将中医药经典作为传统医药加以保存,一方面提供了中西医学汇通的医学现代化资源,另一方面使传统医药发挥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用途,也就是说传统的中医药以地道的传统医学存在,现代的
中西结合医学则必须彻底走向现代化。
医学理论体系
世界上的医疗体系大致上可分成:
“
拟人论医学体系”(神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超自然物(神灵)力量所造成的,如撒但、鬼、神祇等,巫医、乩童、符咒等即属于此类。
“自然论医学体系”(
经验医学):如气候的变化、
饮食习惯、人的情绪变化等。中医学、
阿育吠陀、
顺势疗法等即属于此类。
“
科学论医学体系”(实验设计):经由设立假说、实验设计,并利用演绎、归纳等方法呈现结果,或藉由科学仪器侦测所产生的医学,是近现代医学的主流,例如
西医。
诊断疾病思维
中医常会强调“辨证(症)”。
治疗的思维
中医主要通过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帮助人体驱除病邪,恢复正气。其思维可简约为攻补二类,依病情不同,施行攻或补、或
攻补兼施。传统上,临床进行攻补有八个方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称为八法。
中医师可兼用中药与西药为病患治疗。
疗效验证方法
传统上,中医藉由脉象及病人服药后症状的变化等来判断疗效。近年在台湾,各大教学医院或地区医院均普遍开设中医部,并承担中医药临床试验的任务。例如:2006年9月24日举办的“二〇〇六中医药研究暨临床病例学术研讨会”上,长庚医院北区中医部主任杨贤鸿发表“辛夷散治疗
过敏性鼻炎随机双盲
临床疗效评估”,在为期两年的
双盲实验中,共收集108位病患,完成整体实验共有60位,其中包括
实验组40位、
对照组20位,并针对临床症状、鼻腔阻力、鼻腔
截面积、
尘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T淋巴球细胞激素之分泌等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辛夷散对过敏性鼻炎患者有临床疗效,此疗效之机转包括
T细胞的
免疫调节及嗜
中性白血球活化的影响。这是中医药科学与其医疗价值验证的众多科研举证之一。而其它具
代表性的中医科研验证结果也在台湾“
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网站有公开而详实的记录,提供有兴趣者一窥中医与临床的成效。
知识传播方式
古代中国官方亦不断搜集修订各类中医典籍。
中医和西医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医注重古人的经验。
中医医生推崇中国古代医书,相反现代医学的研究者则更着重医学的发展。
西方医学不断推陈出新、开放新药品。中医则一方面对古代秘方,医书进行挖掘、搜集、考证、从中吸取古人的
临床经验,并继续加以检视及运用,另一方面也不断以
经方或
时方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疾病在临床上进行加减,研制新的方剂,或藉由改变剂型,例如中药注射制剂,来扩展方剂的治疗范围或加强其疗效。
现代藉由网路及
传播媒体的发达,以及
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所的设立,中医的各种典籍及资讯亦逐步电子化而得到快速传播。
由于中医强调的辨证,借用
中国哲学中阴阳五行的词汇来描述,例如清
陈修园在《
神农本草经读》卷四·
马兜铃的注解中,提到“今人惑于
钱乙补肺阿胶散一方,取用(马兜铃)以治
虚嗽,百服百死”。
重要事件
中医存废之争
近代中西医之争主要表现为处于强势之西医对中医之打压。名为中西医之争,实际上乃是
科学主义思潮冲击下中医存废之问题。
1928年
民国全国教育会议上,
汪企张首次提出
废止中医案,未获通过。
1929年2月
国民政府卫生部在召开的中央卫生会议上,“废止中医案”获通过。
1929年3月,中医界采用多种措施反对“废止中医案”,并获得了舆论声援,声势远远压倒了西医界。通过各方努力,最终国民政府文官处批示:“撤消一切禁锢中医法令”。至此,近代中医存废之争告一段落。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治疗非典,中医药成为
主力军。
2003年6月3日,在东盟和中日韩非典防治国际研讨会上,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总结中国防治非典的经验时指出,中医药已成为救治非典患者的一支重要力量,其
科学价值正得到充分体现。
实践证明,积极利用中医药资源,实行中西医结合,在非典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
中南大学教授
张功耀在《
医学与哲学》杂志上
公开发表了《告别中医中药》一文,再度引发中医存废之争的舆论。
2005年11月19日国家正式将
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名为‘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曹洪欣在致辞中明确说明了中医学的“科学地位”。
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家
屠呦呦凭借中草药的提取物“
青蒿素”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荣获2015年
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声称这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
2015年10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意见》,要求教育部门将相关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
地方课程教材。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大力弘扬中医药
文化知识,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
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
2016年11月,《
河北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提出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
2016年12月06日国务院发表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018年03月1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划归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隶属于国务院管辖,进一步巩固中医学在官方的地位。
中医申遗
2005年11月,中医药管理局向
文化部报送了《中医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草案》。
2006年,国家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共9个项目列入名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申报进度报告中称:“建议由我局从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中医药申报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引起有关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优先申报。”
2009年,继端午祭申遗事件之后,韩国传出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
世界遗产,引发多方争议。7月31日,韩国
文化遗产厅宣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韩国申请的《
东医宝鉴》初刊本列入
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并非是“将中医改韩医申报世界遗产”,传言有误。
2010年11月16日
中医针灸申请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大学专业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
理论知识和
基本技能,适应
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
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
中药学及
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临床
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学
专门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好的学习能力、较强的运用中医学理论处理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毕业后能够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
科研机构、综合医院及各类相关医药卫生单位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