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下的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始建于1953年,其前身为华中工学院公共课教研室俄文教研组;1980年,组成外语系。
学院历史
学院于1981年设立科技英语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
1986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立特殊用途外语硕士点(现改名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1998年设立日语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设立德语专业并招收本科生,2009年设立翻译专业并招生。
专业设置
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德语系、翻译系、法语系、大学外语系(负责全校公共外语教学)六个系,对本科招生。
学院设有英语、日语、德语、英语+国际商务双专业(英商)、翻译、法语六个本科专业;另外还拥有俄语和韩语等语种教师。
英语系
英语专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一支学术造诣深和教学效果佳的师资队伍。1981年开始招收科技英语专业五年制本科生,1994年改为招收英语专业四年制本科生, 2008年起分英语和英语+国际商务两个专业方向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每年有30名左右学生赴海外和境外交换学习或实习。以黄荻为代表的历届学生在全国性外语学科竞赛中荣获多项大奖。每年有20名左右以张睿妍为代表的毕业生进入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不同专业继续深造。毕业生就业去向遍布全国各地各行业。
现任系主任为黄勤教授。
翻译系
翻译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国内翻译专业名列前茅。翻译学科拥有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在中国文化传播、高端口笔译以及信息技术与语言服务等领域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译专业在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彰显。一方面,“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对国际传播、语言服务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快速、高效实现语言文化交流奠定基础。翻译专业作为培养国际传播、语言服务高端人才的专业方向,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翻译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英汉双语基础、深厚文化修养、丰富百科知识和翻译理论素养,并具备较强翻译能力和翻译研究能力的应用复合型高端翻译专业人才为目标。
现任系主任为唐旭日教授。
日语系
日语系现有在岗教师10名和日籍教师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名,副教授4名。全部教师都具有出国留学或进修的经历。日语系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广岛大学、九州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新泻大学、东洋大学等34所日本知名学府建立有交换留学生项目和实习生项目,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100%具有公派出国留学的机会。
现任系主任为王闰梅副教授。
德语系
德语系现有专职教师10人和德国教师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华中学者(晨星岗)2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此外聘有兼职教授4人,德籍客座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1人。德语系教师教学能力突出,多位教师获得学校教学竞赛一等奖、教学卓越奖、“三育人奖”等奖项。德语系科研实力雄厚,先后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湖北省社科基金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2项,科研项目数量位于国内德语系前列。近年出版专著11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多篇,并主办有学术年刊《德意志研究》(German Studies)。德语系先后与德国哥廷根大学、罗斯托克大学、拜罗伊特大学、马堡大学和瑞士伯尔尼大学等国外名高校建立了稳定的校际交流关系,定期邀请国外专家来校举办各种讲座,定期选送学生去德语国家的著名大学交流学习。德语系与歌德学院(北京)及华中科技大学歌德语言中心(武汉)建立了良好、稳定的伙伴关系,并依托语言中心在青年教师培训、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积极的合作,并为学生教学实习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2019年9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武汉和华中科技大学。在此期间,德语系全程参与了2019年7月至9月的筹备与接待工作,在材料翻译整理、外事接待与口译、咨询和志愿者服务等领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得到各方的高度肯定。
现任系主任为林纯洁副教授。
法语系
法语专业于2010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2012年正式对外招生,拥有一支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和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博士化率100%。法语系现有副教授2人,讲师5名,外籍专家3名,承担了基础法语、语言学、翻译学、法国文学与文化、法国政治等多门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教学任务。法语系学科定位以法语语言文化为主体,寻求与我校经管类、理工类等强势学科的结合与互补,培养具有扎实法语语言基础、广泛科学文化知识,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并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通用型人才。
现任系主任为许方副教授。
大学外语系
大学外语系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7人,讲师44人,承担着面向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一万多人的公共外语教学任务。大学外语系广大教师结合我校的发展目标、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研究为核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相融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国际交流能力,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欢,而且多年来教学成果丰硕,集体或个人先后获得国家级巾帼英雄示范岗、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及校级各类教学竞赛一等奖等等诸多殊荣。教研相长,大学外语系在科研方面也成果丰硕。近两年来,该系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共计50余篇,出版专著3部,完成及在研国家级课题10余项,省级课题 20余项,校级课题40余项。
现任系主任为胡艳红副教授。
学科建设
学院于1986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了专门用途英语(后更名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点,是全国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中最早建立的硕士点之一。
当前,学院设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和德语语言文学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
学院重视教学改革和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教学团队和教学组织建设,现有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八门,开设外语类系列公选课程40门;以完善分层次教学模式导向,积极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语言示范中心规划建设为平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重点,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学院连续获校“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院(系)”。
学院重视科研工作,加强学术交流。通过采取激励和保障措施,从政策、制度和经费等多方面支持和促进教师的科研工作,一方面奖励教师出版高水平的专著、编写高等级的教材和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另一方面资助骨干教师和获得博士学位教师进行学术休假,从事专题的学术研究;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院以研究所的规划建设为抓手,促进科研组织和科研团队建设,搭建科研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学院注重学科交叉,打破学科壁垒,不断探寻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发展空间。此外,还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努力扩大学术影响。
师资力量
外国语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62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66人。其中,有1人斩获“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斩获“湖北名师”,5人斩获校“教学名师奖”,1人斩获“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斩获省级人才项目,3人斩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有3位教授还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任职。
通过组建学科团队,整合学科资源,学院形成了一支活跃在学科研究前沿、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主要包括在国内二语习得与外语教育等领域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徐锦芬教授、在翻译学领域具有很强的学术影响力的许明武教授、德语学科带头人谭渊教授、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陈后亮等等。学院注重选拔、培养和造就学术梯队,一批年轻学者在各个研究领域迅速成长,在国内逐步形成影响力,如惠海峰、黄洁、林纯洁、梁林歆李成陈、吴雪、潘峰、朱浩然、王竞超、许方、王烟朦、闫梦珠等。
学院还极为注重人才引进,近十年来从海内外知名高校引进35位青年学者,包括外籍教师2人,师资结构逐步优化。教师能力的提升也得到重视,教师博士化率达到55%。在全院多年的努力下,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考核激励机制,50%的教师实现了科学研究常态化。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外国语学院在“国际化、复合型、精英型”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人文素养深厚、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社会需要的外语人才。
精品课程
学院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大学英语”和“英汉互译”2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学英语”和“英汉互译”2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英语词汇解析”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大学外语系则获批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生来源与去向
学院极为重视外语类保送生招生工作,2017年至2021年保送生占比保持在25%-35%,生源质量结构合理。近十年来,学院本科生每年有三十多项省级及以上的学科竞赛中获奖,在诸如“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写作和阅读大赛、全国高校日本知识大赛和全国高校法语演讲比赛等重量级赛事中,学生纷纷斩获佳绩。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始终受到学院的重视,自2018年来,学院已获批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20项。结束四年大学时光,学生毕业后也广泛受到世界知名学府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青睐。疫情之前,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升学率保持在50%以上,海外升学的学校包括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此外,部分学生也进入了央视国际频道、安永华明会计事务所、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等知名企业。
公共英语教学
除承担本学院学生培养外,学院还承担了全校本硕博学生的公共外语教学。学院推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卓有成效,形成了大学英语特色课程体系。大学外语系紧扣新时代大学英语教改要求,锐意改革、大胆创新,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公选课《Husters走世界》,推出英语原著阅读、英语角等课外学习平台,助力学校国际化建设。
研究生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对标双一流建设目标和新文科发展要求,致力于培养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学科动态前、具有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能在专门研究领域取得高质量的创造性成果的外语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始终增强跨学科元素,将新技术元素、跨学科方法融入课程,提升文科研究生的跨学科融通能力,同时利用外籍教师和国际化合作资源,加大国际化课程建设力度。在教师的大力培养下,研究生高水平科研创新成果逐年增加:2016-2021年学生发表发表国际一流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147篇。2016-2021年,翻译专业硕士生81人次参加了省/区/国家级各类口笔译大赛,1人获全国口译大赛二等奖,2人获全国口译大赛三等奖,1人获得第33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优秀奖,1人获得202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类国家级二等奖。近64人获CATTI二级证书,其中1人获得CATTI一级口译证书。
知名校友
英语专业88级,邢毓静,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副司长
英语专业89级,邹 悦,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主播
英语专业91级,陈 勇,花旗银行(香港)总监
办学条件
学院具有优良的教学科研资源。语言实验中心拥有25间功能先进的多媒体语音教室和3间现代化的学生自主学习中心;承担管理全校多媒体教室中近70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总资产近1500万元;同时,负责校两套外语教学广播电台的管理和制作;其卫星接收系统可接收DW(德语)、TV5(法语)、CNN(美国英语)、VOA(美国英语)、BBC(英国英语)、NHK(日语)、ABC(澳大利亚英语)、TNT(俄语)、国家地理(美国英语)等国际卫星节目,这些世界著名电台的外语教育广播节目通过卫星接收已进入各教学大楼和课堂。学院重视图书资料的建设与利用,现有国内外报刊50多种,藏书2万余册。学院还拥有一间高水准、高档次的同声传译实验室。
科学研究
在2016年QS 现代语言学科全球排名中,外国语学院位列前200名,国内高校前10名;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中,排名挺进了前16%。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级,在参评高校中也位列前20%~30%。
学院设有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语言学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比较文化(文学)研究中心、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等五个研究中心。建有同声传译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口译实训平台、眼动仪实验室以及湖北省语言学习示范中心。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以外语教育研究、翻译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和外国语言研究为优势方向,以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为新的学科增长点。
学院主办了学术年刊《外语教育》,2007年底,《外语教育》正式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是外国语学院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进一步做好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后成立的二级实体教学和科研机构。除本科教学工作以外,研究所教师主要承担研究生教学、培养,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设主任、副主任各一名,由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负责人兼任,负责研究所的日常工作。研究所成员采用流动岗,根据工作需要和业绩适时调整。研究所现在共有成员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6名。
研究所科研实力雄厚,先后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项,近年出版专著10余部,在TESOL Quarterly、Applied Linguistics、Journal of Linguistics、History of Education & Children’s Literature、Neohelicon、CLCWeb等国际权威SSCI、A&HC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等国内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所成员都有非常扎实的科研能力,在各自领域中都做出了比较突出的科研业绩。
考试中心
外国语学院也向社会提供考试及培训服务。外语考试中心于1982年正式建立,承办多种国家级和海外考试,包括托福(TOEFL-iBT)、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GMAT)、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日本语 NAT-TEST、托业(TOEIC)、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试(CET-SET)、各语种专业四/八级考试等。截至2019年,考试种类多达16项,每年举办考试190场、服务考生近22000人次。通过高质量的考试服务,外语考试中心已在华中地区形成头部效应。
国际合作
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外国语学院正在积极开展和稳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2016年-2019年,学院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开展了“一院一校”计划,积极选派中青年教师及优秀学生赴外交流。近4年来,学院累计派出了23名教学和科研骨干赴该校进行学术访问,并派出了16名学生赴该校学习澳大利亚原住民相关历史和文化。在疫情之前,学院每年都会资助10多名教师出国(境)参加学术会议,参会教师们纷纷在会上宣读论文,和与会学者认真交流,助推了教师们的国际论文发表。
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工作也少不了外国语学院的身影。学院多年来派出多位师生担任孔院的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助力推广传播中国文化。学校在海外共建有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孔子学院、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大学孔子学院三所孔子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胡泓、梁丽、江静、余千华、范杏丽、姚霖霜、程进、刘毅曾赴这三所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多年来,学院累计派出了十多名教师在这三所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派出了将近60名学生在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担任志愿者,在汉语推广、中国文化传播及促进国际教育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2016年新西兰基督城市政府破例授予首任坎特伯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胡泓以“荣誉市民”称号。这不仅是对其个人的褒奖,更是对坎特伯雷大学孔子学院的高度肯定。
学院持续推进与海外多所大学合作的学生交换留学项目、实习项目、志愿服务项目等,与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德国罗斯托克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新潟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学生出国比例稳步提升。疫情以前,本科生每年参与境外交流项目保持在70人次左右,日语、德语、法语等专业学生本科期间有出国交换经历的人数比例常年保持在60%以上。研究生每年参与境外交流项目保持在20人次左右,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人次左右。学院高度重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国际组织任职能力,2018年,14级学生王抒晗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实习,实现了我校学生前往国际组织实习“零”的突破。
发展目标
面对新的挑战和发展战略机遇期,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遵循“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以建设“一流教学,一流本科”为指针,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和学术影响,为建设高水平的外语学科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奋斗。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0 17:11
目录
概述
学院历史
专业设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