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元年(1862年),为避太平军,华联辉举家迁居省城贵阳。同治二年(1863年),华联辉创建“成义”酒房(原名“成裕”),酿制“回沙茅台酒”,精心经商数十年,积聚白银数万两。期间苦读应试,先为
副贡生,后于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人。
光绪三年(1877年),丁宝桢总督四川,实行滇黔边岸盐政改革,委候补道员唐炯督办,经唐炯推荐,由华联辉施行盐政改革,涤荡陈规,改行
官运商销,在
泸州设盐务总局,在各产盐区设
厂局,收购食盐,以同一价格分售商人,商贩按
零售价卖给群众。经丁宝桢协调商户,不到一个月,缴本领盐银达40多万两。后在官运总局盐本其绌的条件下,黔边盐务如此顺利开办,实乃华联辉之头功。实施此法后,市场盐价稳定,国库增收白银200余万两。华联辉在四川执掌盐政数年,功绩卓著,名动遐迩,被誉为经济大家。
一次,华联辉回家探母,母亲说,年轻时曾在茅台镇喝到一种非常好喝的酒,每天吃饭时饮上几口,感觉精神焕发,浑身是劲,不知道这种酒还有没有。母亲的这一愿望记在了华联辉心上。再到茅台镇时,就吩咐人寻找这种酒,竟然一无所获,原因是经过战乱,酒房倒了,酒窑填了,酒工散了,茅台镇的
酿酒业亦不复存在。他母亲闻讯,黯然神伤,自此竟
茶饭不香,精神不振。为能让母亲饮上此酒,华联辉买下已成废墟的
原酿酒作坊,找回旧时的酒师,在原址上建起作坊试行酿制,酿出的
酒经母亲品尝,正是她年轻时喝过的酒。自此,他母亲每日就餐时就饮上几口,心情变得舒畅,逢人就夸儿子孝顺,茅酒好喝,精神一天天好起来,已经78岁高龄的母亲又生活了21年。华联辉把他的酿酒作坊取名“成义烧房”,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
茅台酒厂的雏形。后来王视天下的贵州
茅台酒就这样在一个儿子的孝心中诞生了。
1862年,华联辉在茅台镇创办“成义烧房”,所酿酒人称“华茅”。1890年,
四川总督刘秉璋携带华联辉“成义烧房”生产的茅酒向
清政府进贡,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大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