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 地处世界著名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镇境内,北距呼伦贝尔市
海拉尔区85公里,南距世界上仅存的三大片原始
樟子松林之一的红花尔基60公里。公司占地面积99.28
平方公里,是国家大型煤电
联营企业。现有在岗职工5061人,由
汉族、
蒙古、鄂温克、
达斡尔、
鄂伦春等11个民族组成,其中
少数民族职工716人,占职工总数15.01%。占地99.28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一家大型煤电联营企业。
公司简介
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首家煤电一体化企业,电力装机340万千瓦,煤炭产能2200万吨,在岗职工3778人。两大主营生产单位之一的伊敏电厂是东北地区装机第二大火力发电厂,是国家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伊敏露天矿按照单矿产能排名全国第四,是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露天煤矿;截至2018年上半年,企业累计发电1900多亿千瓦时,生产原煤超2.5亿吨,上缴各种税费140多亿元,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企业前身是成立于1976年7月的伊敏河矿区建设指挥部。198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按照“搞一部设计,立一个项目,建一个企业,最终产品是电”的原则,开始伊敏煤电一期工程规划,1990年6月工程正式立项。1991年1月成立伊敏煤电公司,由原国家能源部管理,计划单列。1995年8月企业改组为华能集团控股、原东北电管局参股的伊敏华能东电煤电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12月华能集团全资接收伊敏,2007年2月由华能呼伦贝尔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管理。
发展历程
自1976年7月开发建设以来,历经多次
公司化改造,现由中国
华能集团公司全资拥有。煤电一期工程安装两台俄罗斯500MW
超临界机组,分别于1998年11月和1999年9月投产发电,与之配套的
露天煤矿2005年产煤770万吨;电厂
装机2×600MW国产
亚临界机组、露天煤矿扩产600万吨年
生产能力的二期工程于2005年3月3日通过了国家的核准,4月26日全面开工建设,工程计划2007年实现双机投产发电;电厂装4X600MW、煤矿扩产1000万吨年生产能力的三期工程
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力争明年开工建设。公司的长远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左右实现装机7000MW、煤矿形成3000万吨年生产能力,努力把华能伊敏煤电公司建成国内容量领先、效益领先、管理领先、环境领先的特大型
煤电基地和一流煤电企业。
公司规模
公司现下设发电厂、
露天矿等21个
生产单位和职能部门,确立起了
统一经营、统一核算、集中管理的扁平化
管理机制,形成了以煤电一体化生产为主,物业管理、
多种经营、
企业办社会互为依托,
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伊敏
煤电联营工程是我国
能源开发战略的新突破,它借鉴了国外煤电联营的
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行业限制,煤电合一、统一经营,项目具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一是煤水充足的资源优势.伊敏煤电联营工程符合国家“工业
动力用煤以褐代焦”“变输煤为输电”以及“
最终产品是电”的
产业政策要求,资源充足。
伊敏煤田及周边地区共
探明储量126亿吨,其中伊敏煤田保有
地质储量49.73亿吨的低磷、低硫优质褐煤,目前露天可采原煤储量23亿吨,若按
总装机容量7000MW、煤矿年产3000万吨的水平测算,露天矿尚可连续开采60年左右;另有井工
可采储量14.4亿吨。伊敏地区水资源丰富,
露天矿疏干水供发电厂做循环补给水,
疏干水量基本可以满足一期和二期发电用水需要,在
伊敏河上游计划修建的红花尔基水库可满足三期乃至四期发电用水;二是
循环经济的效益优势:煤从露天煤矿通过3.7公里的皮带走廊直接送到电厂锅炉,取代了铁路运输,减少了运输环节,节省了大量费用,一期两台机组
计划单位燃料成本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30%;三是环保优势:发电厂采用露天矿开采过程中的疏干水做循环补给水,发电产生的灰渣经分级综合利用后返排回填露天矿坑,覆盖腐植土并恢复植被,不建灰场,消除了灰场和冲
灰水对
周围环境的污染。生产、
生活污水设有专门的处理厂,全部达标排放。电厂六电场的
静电除尘器,
除尘效率达到99.6%以上,烟气指标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
排放标准;四是扩建优势:一期工程做了大量的基础投入,扩建成本低,送出条件日益完备,
环境容量充足,具有较为丰富的煤电
生产建设管理经验。
伊敏煤电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一期工程曾被列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纲要》和第八个、
第九个五年计划,二期工程被确定为
西部地区新开工的十大工程之一,这是十大项目中唯一的电源项目,也是
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项目;同时工程又被国家列为2005年52家重点电力
建设项目之一。多年来,胡耀邦,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曾庆红,李长春,贺国强等党和国家很多领导同志先后到伊敏视察,对伊敏的发展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一些负责人、老领导都非常看好伊敏煤电联营的发展前景,都表示应该尽快努力把伊敏煤电公司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具有更大经营规模的、
华能集团最有特色和最具发展前景的一流
能源企业。
尤其是近年来,伊敏煤电联营项目得天独厚的资源、效益、环保和扩建优势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5年夏天,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同志分别到伊敏煤电公司视察,都对这种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华能集团建设“红色公司”,支援边疆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加快伊敏煤电联营建设,尽快形成
规模效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具体要求。2005年,
新华社内参、《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科技日报》、《
中国电力报》、
中央电视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内各
大媒体都对伊敏煤电工程进行了重点报道,华能伊敏煤电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内各界的空前关注。
为充分发挥煤电联营的优势,全面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煤电联营试点的重任,公司始终注重在改革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华能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劳动人事、
财务核算、计划统计、
物资采购集中
统一管理,调整
工资分配制度,
精简机构和人员,调整
产业结构等改革措施,使煤电生产一级化
管理体系和运作程序更加科学和清晰。同时不断强化
安全管理、
经营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和多经管理,开展了“效益年”等活动,实现了
债务重组,逐步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继2004年首次实现“两超两同步”后,2005
年发电量60.36亿
千瓦时,发电厂机组的
利用小时数达到了6036小时的历史最高水平;
实现利润1.05亿元,比去年
同期增长1.89亿元。主要生产指标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期工程投产以来首次实现了盈利,发电厂连续实现11个百日安全
无事故,露天矿百万吨
事故死亡率为零;二期工程顺利开工建设;三期工程准备工作全面推进;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企业进入了良性循环轨道。
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公司终于克服了一期
工程建设期间因前
苏联解体、全部
易货贸易变成部分易货贸易、供货拖期、
建设周期延长等原因造成的工程总
投资过大等困难,首次实现扭亏为盈。目前,伊敏煤电公司正在以银龙同志为总经理、党委书记的党政班子的团结带领下,以全面开展“管理年”工作为契机,充分发挥煤电联营发电成本低的
竞争优势,狠抓内部管理,深入
挖潜增效,确保一期两台机组的安全
稳定运行,确保二期工程如期投产发电,确保三期工程及
后续工程早日立项开工,为将公司早日建设成为7000MW、煤矿年产3000万吨的国内容量领先、效益领先、管理领先、环境领先的特大型煤电基地和一流煤电企业而不断努力奋斗。
现任领导
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郑怀国
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兼工会主席:刘增荣
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梁瑾
副总经理:马振涛、高登来、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