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丝绸,四川省
南充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南充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的丝绸文化赋予了南充丝绸优良的品质。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丝色一致,密度均匀,织纹清晰,柔软华丽。纺类织物手感细爽;绉类织物极富弹性;轻薄织物宛如蝉翼,轻盈飘逸;重磅织物毛型感强,挺扩丰满。
产地环境
地理位置
南充市位于
四川盆地东北部,
嘉陵江中游,东邻达州市,南连广安市,西与遂宁市、绵阳市接壤,北与广元市、巴中市毗邻。介于北纬30°35′—31°51′,东经105°27′—106°58′之间,南北跨度165千米,东西跨度143千米,总面积1247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南充地势从北向南倾斜,海拔在256—888.8米之间。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高丘低山、中丘中谷、低丘带坝类型大体各占1/3。全市地貌类型分为北部低山区和南部丘陵区两大类。
气候特征
南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与盆地南部的长江河谷地区相比,气温相对较低,雨季较长,暴雨较多。与川西平原相比,气温相对较高,春雨的比重大。南充历年平均气温在17.1℃左右,各月气温年平均变动范围在4℃左右。
水系水文
南充年产水总量大约41.9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13毫米左右。径流深度与降水的地区分布大体一致,降水多的地方径流深度大,降水少的地方径流深度小。南充地下水多分布在境内嘉陵江的干支流两岸第四系冲积、洪积层中,主要有松散堆积孔隙水和碎屑岩孔隙裂隙水两种。嘉陵江为流经市域的最大河流,境内干流长301千米,嘉陵江与其左岸较大的支流东河、构溪河和右岸较大的支流西河、白溪河(濠)构成了南充丰裕的水系。拦截西河上游而形成的升钟水库,位于南部、阆中、剑阁三县(市)交界处,集雨面积1756平方千米,总库容13.39亿立方米,是西南最大的人工水库。
土壤类型
南充土壤可分为5个大类、10个亚类、31个土属、85个土种。紫色土分布于各县(市、区),所占比重最大,约占南充土壤面积的68%。其次是水稻土(是由紫色土、黄壤、冲积土等母质经人类耕作,长期积水栽种水稻后熟化形成的一种土壤),约占南充土壤面积的29.5%。南充境内的新积土由河流冲积物直接发育而成。
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丰沛的降水,非常有利于蚕桑种植,为南充丝绸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始,今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的蚕丝织物就已经成为贡品。
在秦汉时期,丝绸业开始成为南充经济的一大支柱。
史载,2000多年前,东起古都
长安(今
西安),西达
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五彩丝绸络绎于途,为古代中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
丝绸之路”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经考证,拥有璀璨丝绸文化的南充,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嘉陵江高坪段发现的巨型桑树乌木,再次佐证了这一说法。
经过南北朝及隋朝的发展,丝绸产业在唐宋时期达到新的高度。有诗人用“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来形容当时丝绸业的盛况。当时,朝廷将南充地区的绸、绫、金、绢、丝等十余种产品定为常贡品。而由南充生产的果州花红绫还由长安输往日本,一时名扬海外。
在元代,由于战乱频繁,南充丝绸基本处于停滞和衰败阶段。
直到明代开始,由阆中、中溪等地产的水丝,因质量较好而畅销吴、越、闽等地。这表明当时南充丝绸已经恢复到相当水平。
清代,政府非常注重蚕桑养殖和丝绸发展,南充地区的丝绸业重又显现出繁荣景象。
民国元年(1912年),西充县占山乡人傅骏山投资白银万两,在都京镇开办兴隆丝厂,后改名为六合丝厂,也是南充丝二厂的前身。兴隆丝厂首开近代南充境内用机器缫丝织绸的先河,当时年产值近2万银币。
民国四年(1915年),由南充吉庆丝厂生产的生丝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魁,荣登榜首;民国十四年(1925年),南充六合丝厂生产的生丝再次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将南充丝绸又一次推向世界的舞台。民国十五年(1926年),六合丝厂缫制的“金鹿”牌蚕丝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再一次将南充丝绸推向了世界丝绸业的巅峰。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生丝在上海廉价抛售,导致国内生丝大量积压,损失严重。南充当地丝绸老字号顶住压力,由六合、同德两厂合并的同六丝厂,联合当地丝绸企业共同抗日,渡过难关。
新中国成立后,南充丝绸再次迎来快速发展。
1978年,全国工业经济迅速复苏,丝二厂年产值在9000万元左右。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充被确定为全国四大蚕桑基地、十五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和20个丝绸工业重点城市之一。到20世纪80—90年代,南充栽桑养蚕农户达到100万户。
2006年,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南充市委、市政府于同年启动实施了“百万工程”,不仅使蚕桑产业链、组织链、科技链和信息链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也使养蚕科技水平和集约化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当地丝绸企业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
生产情况
2013年,南充市产桑蚕丝2000吨,丝织品3500万米,服装310万件(套),成为中国最大的真丝绸生产基地。全市有48户规模以上丝绸及制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5.3亿元,比保护前增长4.5%,利润4.7亿元,增长10.1%。迄今共投入蚕桑发展资金3亿元,嫁接改良21万亩,培育养蚕大户2万余户,新发展桑园45万亩,桑园总面积达到99万亩。
产品荣誉
民国四年(1915年),南充绸缎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头等奖。
民国十四年(1925年),南充生丝又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2005年3月,南充获得“中国绸都”称号。高坪区都京镇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
2012年03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南充丝绸”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南充丝绸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西充县、南部县、仪陇县、蓬安县、营山县、阆中市9个市区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桑叶生产
1.桑树品种:嘉陵20号、塔桑、湘7920。
2.桑园立地条件:土壤为红棕紫色、暗紫色壤土,pH值6.5至8,有机质含量≥1.5%。
3.育苗:采用无性繁殖。
4.桑树栽植:每公顷栽植≤1.5万株。
5.施肥:每年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2万千克。
6.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二)家蚕养殖
1.品种:871×872、菁松×皓月、洞庭×碧波。
2.养殖时间:一年养殖三季4批。春季蚕在5月初至6月上旬,夏季蚕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上中旬,秋季蚕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晚秋蚕在9月中旬至10中旬。
(三)缫丝
1.缫制生丝工艺流程为:混茧→剥茧→选茧→蒸化预渗透→煮茧→缫丝→复摇→初检→编绞→打包→配色→检验成件。
2.生丝纤度den为:13/15(14.43/16.65)、20/22(22.20/24.42)、28/30(31.08/33.30)、40/44(44.40/48.84)。
3.生丝茧粒数配比:13/15den6至7粒,20/22den8至9粒,28/30den10至12粒,40/44den17至19粒。
4.生丝纤度偏差、均匀度变化、清洁与洁净度、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抱合指标达到优良以上。
(四)织造
严禁使用含有禁用物质的化工助剂浸渍,浸渍后的生丝适度脱水烘干,其回潮率控制在:弱捻9%至11%,强捻11.5%至13%;在产品加工过程中,环境气温要保持在22℃至32℃,相对湿度65%至80%。
真丝白坯织物的生丝含量≥90%,生丝全部采用本地所产13den至44den原料。
(五)精炼
1.精练过程使用软水。
2.工艺流程为:确定浴比→坯绸预处理(pH值10.8至11.2、温度45℃至60℃)→初练(pH值9.5至10)→复练(pH值9.5至10)→水洗(75℃至85℃)→水洗(60℃至70℃)→水洗(40℃至50℃)→弱酸处理→轧水→整理(成匹或卷筒)→练白绸。
(六)色绸(染色绸和印花绸)
1.染色:工艺流程为:色卡打样→坯绸前处理→遴选配置染料→确定工艺参数→染色→水洗→固色→水洗→轧水→烘干。
2.印花:工艺流程为:花色设计→黑白稿→感光制版→配色→调制印花色浆→印花→后整理。
(七)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色绸:颣节少、光泽一致性好;织物表面光洁、散射少、色泽均匀、手感柔软、弹性好,平纹织物不易起皱。
①纺类:平纹组织、经纬无捻或弱捻,采用生丝或半色织工艺,织纹缜密、绸面平挺、光泽均匀、手感滑润。
②绸类:平纹或平纹变化组织、经纬织点紧密、绸面平滑、色泽匀称。
③缎类:缎纹组织、纹路清晰、色光柔和、平滑光亮。
④绉类:平纹或平纹变化组织,经、纬分别或同时加强捻,极富弹性,绸面呈现明显稳定的绉效应。
2.理化指标: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南充丝绸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南充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南充丝绸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