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南宗近道,北宗近禅。南宗思想分为两体第一阶段张伯端。第二阶段石泰、白玉蟾等,但是如果不计《悟真篇》前后序等部分有争议的内容,则金丹南宗思想实为一体,非常统一。
门派介绍
宋时,以
张伯端开的道教主流——南宗延续五代,“南宗五祖,
天台山几乎统辖江南道教。至元代,全真北宗开始向江南传播。 南北两宗本是同宗同源,仅是炼养方法略有不同和因宋、金统治地域而分南北,得到元统治者的支持,发展较快;而南宗“
性命双修”继承中国传统隐逸仙学,大都隐居山林清修,与上层社会极少交往,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自元代中叶开始,南宗逐渐与北宗融合。元末由
陈致虚的努力,两宗统归
全真道。
人们常说南宗北派,其中的南宗就是张伯端创立的,道教又称之为“
南五祖派”,与王重阳创立的北派亦即道教又称“
北七真派”,二者并列为
全真教重丹法清修的两大派。而南宗派在宋神宗
熙宁年间(1068-1077)由
张伯端所传,伯端又受之于
陈抟和
刘海蟾。
张伯端开创的南宗倡导归复发扬
老庄。即从传统
内丹命术入手修炼,循序渐进,以人身中的
上药三品即精、炁、神三宝为药物,经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
炼神还虚而结“金丹”。其主要代表作《
悟真篇》专言内丹,与《
周易参同契》齐名而号称
丹经之王。
他在《
悟真篇》中说:“《
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认为
黄帝《阴符经》及老子《道德经》是
丹道之祖。四是提倡修金丹道教
内丹道经张伯端基本总结和完成了炼养内丹的理论与方法,因而《悟真篇》与《
参同契》同被尊为道教的“
丹经之祖”,张伯端被尊为道教清修派丹法南宗的
开山之祖。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派别。创始于北宋
张伯瑞,流传于南方广大地区。该派以“先命后性”修炼方式著称。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称
紫阳派。
门派形成
在南宋流传的道派当中,除符道教而外,还有所谓金丹南宗者,其特点是
宗承北宋
张伯端的
内丹说,轻视
符箓,并以外丹为邪术。因其以张伯端为祖师,故可称为紫阳派。从其专主内丹修炼这一宗旨来看,与北方的
全真道相似,故人们便以之与王重阳所创的全真道相对比,称王重阳一派为
北宗,称紫阳派为南宗。这种南北宗之分,乃是就宋元时候内丹修炼而言的。明
宋濂《送许从善学道还闽南序》说:
宋金以来,说者滋炽,南北分为二宗:南宗则天台张用成,北则咸阳王中孚。又因张伯端自认为宗承汉未
魏伯阳的金丹说,故元
袁桷《野月观记》又说:‘养生之说有二焉:北祖全真东南师魏伯阳。'
南宗的建立,较晚于
北宗,其实际创始者应是南宋宁宗时代的
白玉蟾。但他们为与北宗争雄,白玉蟾的弟子陈守默、詹继瑞在《海琼传道集序》中根据一些传说提出了一个传授系统:昔者
钟离云房(钟离权)以此传之
吕洞宾,吕传
刘海蟾,刘传之张平叔(
张伯端),张传之
石泰,石传之道光和尚(
薛式),道光传之陈
泥丸(
陈楠),陈传之白玉蟾,则吾师也。这样一来,南宗的历史就比北宗早得多了;即使从张伯端算起,也比北宗大约早百年左右,当然资格更老了。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
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
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其哲学引儒家理学入道,丹法道儒结合。
皇极坠地,公归于天,武夷松竹,落日呜蝉。 ——《诲琼玉蟾先生文集》卷六议朱文公赞
而且,他的《无极图说》,就是仿
周敦颐的《
太极图说》而撰写的,他的著作中不仅吸收了很多
程颢、
陆九渊海琼白真人语录思想溯源
南宗,始于宋
张伯端,“其学先命而后性”(32),主流“始于太上老君,而盛于吕祖,溯其源:
少阳帝君得老君之传也,两传而得吕祖云,吕祖传
刘海蟾而开南宗”(33)。南宗倡导
性命双修,道儒合流,基本思源于传说中的
吕洞宾。吕洞宾,姓吕名岩,号
纯阳子,唐河中府人。武后时两举进士不第。天授二年(691年),其父强命赴试,至长安酒肆中,遇钟离权,以黄粱梦点化之,授予长生之术。初居
终南山,后钟离权又传以大道天遁剑法和龙虎金丹秘文。吕洞宾既得道,乃历游天下,并改丹铅与
黄白之术为内功,剑术为断除
贪嗔、爱欲和烦恼的智慧,自称回道人,行化度人。历史上有无吕洞宾,很难断定,但《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
钟吕传道集》、《
破迷正道歌》和《道藏辑要》收录的《三宝心灯》、《云巢语录》、《金丹心法》及《观心篇》、《
敲爻歌》等著作,都符合和体现了吕洞宾强调
性命双修、不主
外丹、倡导
内丹的思潮。给当时的道教内部带来了新气象,使之出现了与当时三种趋向有别的新趋向,即向
老庄归复,从而巩固了其以内丹炼养为主旨的宗教地位。
南宗炼养思想导源于
吕洞宾,后经
刘海蟾至
张伯端而趋于成。刘海蟾,名操,字昭远,又字宗成,活动于五代至北宋,后梁燕山(今北京宛平)人,曾事燕主
刘守光为丞相。刘海蟾好谈性命,崇
黄老之学,初遇道人正阳子,得
金液还丹之旨。随之即弃官隐于
华山及
终南山,潜心修道。后得吕洞宾授以内丹之要,乃改名玄英,号海蟾子。刘海蟾丹成以后,云游传道,并着《还金篇》行于世。刘海蟾继承吕洞宾的大统而加以发挥,其思想为张伯端最终形成
性命双修的南宗炼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门派观念
道教
内丹学南宗创始于北宋
张伯端,其最初继承系统为张伯端─
石泰─
薛道光─
陈楠─
白玉蟾(
南五祖)。该派以“先命后性”修炼方式著称。其丹法强调“返璞归真,以简驭繁,慢中求快”。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
悟真篇》 、《还源篇》、《复命篇》、《
翠虚篇》等为南宗主要经典。
南宗继承钟离权、
吕洞宾的内丹理念,认为修炼内丹,即修炼“性、命”(
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独树一家之学。主张“
混俗和光”、“大隐混俗”,不提倡出家。元代中后期原来流传于北方的
全真道与南方内丹派的结合,
内丹学南宗的教派也被划分在道教全真道。与原来的全真道不同的是,内丹学南宗人士多不提倡出家。南宗从陈楠开始即兼行雷法,白玉蟾并撰有多种雷法著作。
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
白玉蟾,始开始有云游道士,也组织了南宗自己的教团组织。一般认为,白玉蟾为南宗实际建立者。白玉蟾开始建立的教派既是丹法派亦是
雷法派。明朝以后,南北两宗多有相互融合。
张伯端、
石泰、
薛式、
陈楠及白玉蟾(“
南五祖”),若再加上张伯端的弟子刘永年和白玉蟾的弟子彭鹤林,则被奉为“
南七真”(见
五祖七真)。
修炼举要
其一是,“由无生有,重在有物”
《道德经》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几句话实为丹法要诀,特别是学南宗
内丹者更应特别重视。
丹法也是个有无相生的过程,入室下手修炼,什么功夫也没有,这是“无”;丹法入手;关键在于“无中求物”。修道至“有象”、“有物”、“有精”,直至“有信”,才能炼出先天元气,或称真一之气,写作“炁”,
命功才能有成。如果修了几年根本见不到“象”,见不到“物”,等于什么效验也没有。还是个“无”,这是在事上未入门。事上末入门,由于理上不明白“由无生有,重在有物”的法诀。南宗丹法,人手功夫就是从《
道德经》这几句话上起修,追求这个“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效验。
其二是“先命后性,重在命功”
性是神,丹家以元神作药物,性功修炼是一项凝炼常意识(
识神),净化潜意识(真意),开发元意识(元神)的系统工程,其入手功夫是入静炼心,排除杂念。然而真正入静,停止理性思维又谈何容易,结果有人天天入静,天天入不了静,性功没有进展,几十年光阴白白耗费掉了,坐谈龙肉终于饥饿而死。
命是气,丹家以元气作药物(炁)。
命功是炼精化炁或者说精气合一的功夫。命功的要诀只有一句:凝神入炁穴,炁穴就是
下丹田,也叫正
丹田,以自己的意念反观
内视下丹田就是凝神入炁穴。
王沐《
内丹养生功法指要》中收入一篇《道教丹功四秘窍的体和用》,称丹田为秘窍,这是别有深意的。丹田一窍连气功师都公开讨论,何以在丹功中却称为秘窍?这是因为人们对这个地方还缺乏真实的认识,丹田的奥秘还远远没有真正揭示出来。在内丹学中称作真铅,神在丹功中喻为灵汞,汞性活泼而易飞走,只有铅能伏汞使之凝而为丹。命功成就,性功可以事半功倍。铅生汞自伏,动性自住,这是南宗功法的诀窍。《
悟真篇》云:“西山白虎正猖狂,东海青龙不可挡。两手捉来令死斗,化成一块紫金霜。”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这一丹法程序。
其三是“由后天转入先天,借假修真”
丹家之药物,为精、气、神,但指先天的精、气、神。
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云:“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念虑之神。”又说:“恍惚之中见
真铅,杳冥之内有
真汞。”彭好古注云:“人之初生,天一生坎水为肾,
肾水沉重象铅。肾生气,气中一点真一之精,是为真铅。地二生离火为心,心火飞扬象汞。心生液,液中一点正阳之气,是为真汞。”“真铅即身中之炁,真汞即心中之神。”南宗丹法由于不从
炼神入手,所用乃是后天识神,只得走借假修真、由后天转入先天的路。
其四是“返朴归真,以简驭繁,慢中求快”
南宗丹法在丹田积精
累气的过程,要慢中求快,不要拔苗助长,急着运周天。许多丹士多年修炼而无效验的教训,大都坏在没有药就用意念导引空转周天上面,这叫欲速则不达,没有麦子推空磨。《
悟真篇》云:“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南宗功夫,本来较
北宗功夫易见效验,但关键处是要耐心“守城”。何谓“守城”。《金丹大成集·金丹问答》中答曰:“抱元守一,而凝神聚气也。”因此南宗丹法最忌“水火煮空铛”,待真气产生后,自然而然可以转通河车之路,行抽铅添汞之功。
门派影响
张伯端,
白玉蟾认为道外无心,身心是道的具体呈现,主张归复于老庄,与全真北宗一致。在南宗活动方面,除建庵立坛外,还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
彭耜曾语其徒林伯谦曰:尔祖师(白玉蟾)所治碧芝靖、予今所治鹤林靖、尔今所治紫光靖,大凡奉法之士,其所以立香火之地,不可不奏请靖额也。可见南宗初建时,其传人都曾立靖,以为香火之地,作内月修炼、行诸法术、传道讲授之用。
南宗一派奉张伯端《
悟真篇》为祖经,并以之为该宗
内丹修炼的理论基础。该书继承钟、吕内丹思想,先命后性独树一家之学,修炼则从传统
命功着手。行功之前,先须筑基炼己为入手功夫。即对人体已亏损的精、气、神进行修复,待精满、气足,神全之后,才进入正式炼丹阶段。
白玉蟾继承
张伯端丹法思想,在内丹传统宇宙生成论基础上,糅合道学、理学,在神为主;精气是客,丹者、心也;心者、神也的前提下,强调心性修炼。深信修炼金液大还丹,可以,主宰死生。
南宗从陈楠起,兼行神霄雷法(又称
五雷大法)。白玉蟾承其师业并授其弟子。他还寓
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谓修炼中气机发动,阴阳交媾时,意念与自然界风雨雷电相契合,便有面赤、
耳热、汗出、眼黑等生理效应,顷刻之际,代天行法之功便成。
南宗一派禀承《
悟真篇》
混俗和光、大隐居廛的思想,也主张大隐混俗,不提倡出家。
陈楠招邀徒弟走市廛,醉酒饱肉成群火。夏宗禹在《悟真篇讲义》中称:有志之士若能精勤修炼,初无贵贱之别,在朝不妨为治国平天下之事,在市不失为士农工商之业。而
白玉蟾也是‘时又蓬头赤足以入廛市,时又青巾野服以游宫观的云游道士。他曾指出:’吾所以混俗和光者,不欲自异耳。鱼欲异群鱼,舍水跃岸则死;虎欲异群虎,舍山入市则擒。‘由于南宗多居家道士,无意仕途,故始终未得朝廷扶持。入元以后,
全真道南下,南宗与全真道接触中,逐渐产生与之合并的要求,在
陈致虚等人的推动下,在元代中后期实现了南北二宗的合并,从此
金丹派南宗即成为全真道的南宗。
金丹派南宗作为一个独立的炼养道派的时间并不长,但影响较大。首先,它的
内丹理论对全真道有较大影响,使全真道的内丹理论,在吸收南宗内丹成就后更加充实和完善;其次,促进了
符箓派的改革,将内丹修炼引入
斋醮活动中,一改旧符箓派只行符设法的传统。新出现的神霄、清微、净明等道派,也都以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为其宗旨;第三,南宗人留下了大批内丹专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气功学、医学,以及人体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超越中空心
全真南宗内丹心性论中的不少内容也透显出“重玄”意蕴,折射出内丹学与重玄智慧的交融。
一是全真南宗的“辟中”论。“中”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如儒家的“执中”、“中庸”、“
中道”、“中正”等。与儒家归宿于“中”不同,重玄学虽然也讲“中和”、“中道”,但为了呈现出其玄妙无执的“重玄”理境,它却又“非中”、“遣中”,即在双非“
二边”的基础上,连“中道”也否定了。以重玄学者
成玄英、
李荣《
老子注》为例,成玄英注释“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曰:“冲,中也。言圣人施化,为用多端,切当而言,莫先中道,故云道冲而用之,此明以中为用也。而言又不盈者,盈,满也。向一中之道,破二偏之执,二偏既除,一中还遣。今恐执教之人,住于一中,自然满盈,言不盈者,即是遣中之义。”[14]他在注释“保此道者不欲盈”时又曰:“持此动寂
不殊一中道者,不欲住中而盈满也。此遣中也。”[15]李荣《老子注》则曰:“道非偏物,用必在中。……中和之道,不盈不亏,非有非无,有无既非,盈亏亦非,借彼
中道之药,以破两边之病,病除药遣,偏去中忘,都无所有。”[16]
成玄英、李荣重玄学有“遣中”之说,全真南宗
李道纯则有“辟中”之论。李道纯为宋末元初全真南宗五祖白玉蟾门下王金蟾之弟子,也是实际上的南宗七祖[17]。其《
中和集》从
三教合一的角度,对“中”作了形上层面的诠释。他说:“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即是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也。儒曰‘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18]“中○者,‘无极而太极’也。”[19]尽管李道纯认为“中”是形上本体,是心性的超越境界,但他却又主张“辟中”。他说:“透得此中,便明中体,中字元来物莫违。全中了,把中来劈破,方是男儿。”[20]此之“辟中”,即是一种破除心性滞碍的修养方法。李道纯“辟中”思想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在南宗心性理论中早有渊源,
初祖张伯端曾云:“此道非无非有,非中亦莫求寻。
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21]可见,
李道纯的“辟中”与张伯端的“弃中”一脉相承,而他们的“非中”理应是重玄学“遣中”思维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逻辑再现。
二是全真南宗的“粉碎虚空”论。重玄学不仅“遣中”一样,它也“遣空”。唐初重玄学者
王玄览《
玄珠录》曰:“身中
诸有既空,其空亦空,心有天游;空有俱空,心无所系。”[22]“空见与有见,并在一心中,此心若也无,空有之见当何在?一切诸心数,其义亦如是。是故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若证无心定,无生亦无灭。”[23]在王玄览看来,道者体也,空者用也,“道体虽空,不与空同”,空就如道体的手或脚虽然是身体的一部分,但却不等于身体的全部。身体整体是可以包括手脚,但是身体却不等同于手或脚。修道者不仅需要“以空破有”,而且需要超越“空见”,否则便不是真正的觉悟。与重玄学的“遣空”一样,全真南宗也认为“空观”、“了空”仍属“在途中”,即修道的中间过程,而不是终极理境。相反,只有超越“空见”才是道果圆成。由此,全真南宗提出了“粉碎虚空”(“虚空粉碎”、“
打破虚空”)论。如南宗四祖
陈楠曰:“夫炼丹之要,……以返本还源为真空,以打破虚空为了当。”[24]五祖
白玉蟾曰:“快活快活真快活,虚空粉碎秋毫末。”[25]“人但能心中无心,念中无念,纯清绝点,谓之纯阳。当此之时,
三尸消灭,六贼乞降,身外有身,犹未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身也。”[26]可知,“虚空粉碎”是一种无念无心、绝对自然圆盈的心灵状态和神妙境界。
李道纯则从
三教合一的角度诠释“粉碎虚空”,即谓:“为仙为佛与为儒,三教单传一个虚。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虚里做工夫。……抽添加减总由虚,粉碎虚空成大觉。”[27]“徜徉乎大寂灭之海,逍遥乎
无何有之乡,游泳乎自得之场,至此方知造化于此何预焉。虽然,更有向上事在,……掀翻无字脚,粉碎太虚空,方为了事汉。”[28]在李氏看来,“空”固然可以给人一种虚通、玄妙的理镜,但“空见”本身即是边见,趋空不返也是执著。只有超越空见,才是“大觉”、“了事汉”,即道果的终极证成。对于“粉碎虚空”这种既能入于空又能出于空的特点,李道纯在其《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注》中多有论及,即谓:“三五混一一返虚,返虚之后虚亦无。”[29]“湛然常寂者,凝神入空寂也;寂无所寂者,融神出空寂也。”不难看出,全真南宗的“粉碎虚空”无非是让人觉悟到有空,仍然是不究竟的,只有空有皆无,不凝滞于物,才是圆满的。南宗的“粉碎虚空”对
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时期的重要内丹著作《
性命圭旨》“本体虚空超出三界”对之作了推阐:“粉碎虚空,方为了当。……盖本体,本虚空也。若着虚空相,便非本体。虚空,本粉碎也。若有粉碎心,便不虚空。故不知有虚空,然后方可以言太虚天地之本体。不知有粉碎,然后方可以言太虚天地之虚空。”[30]该经对“粉碎虚空”的诠释,不仅突出了对本体———“空”的超越,而且突出了对主体———“心”的超越。这种“主客双遣”的思维方式,可谓深得“重玄”旨趣。
相关人物
张伯瑞(987—1082),字平叔,号紫阳。浙江天台人。“少业进士”不第,后为胥吏,因触犯“火焚文书律”“坐累谪岭南兵籍”。在四川成都遇真人
刘海蟾授真诀,于是作《
悟真篇》,传法于
石泰,依次传于
薛道光、
陈楠、
白玉蟾。这五人后被誉为“南宗五祖”。因张伯瑞等人皆不曾出度为道士,自白玉蟾始为道士传法,且白玉蟾著述最丰,弘扬法门最力,故
俞琰《
席上腐谈》认为南宗形成于
白氏。实际上,白氏一系所传丹法乃是《悟真篇》中清修思想的发挥,此一宗脉下传夏宗禹、俞琰等,史称南宗“清修派”。除此以外,南宗还有发挥《悟真篇》阴阳思想的“
阴阳派”。
阴阳派始于张伯瑞之徒
刘永年(《三乘秘要》称张伯瑞有两个嫡传弟子,一是石泰,二是刘永年。)刘传翁葆光,翁传若一子,再传陆墅、戴起宗、
陈致虚,以至于明清时期的
陆潜虚、彭好古、甄淑、陶素囗、
仇兆鳌等。其实
石泰、
薛道光亦习阴阳丹法。故南宗以阴阳双修为正宗。
南宗修丹讲求“先天后性”,
张伯端《
悟真篇》;“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
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收取满堂金。”明彭好古解注说:“虚心为性功上事,实腹为命功上事,二者俱有深义。然人心浮动,如何得虚?不若炼铅服气,先实其腹,使金精之气充溢于身,然后行抱一之功,以虚其心,则
性命双修,
形神俱妙,而大修之事毕矣。”(仇兆鳌《悟真篇集注》)此一述一注,指明南宗修丹的底蕴。仇兆鳌《悟真篇集注例言》也说;“《悟真篇》中,言命处多,言性处少。”又说:凡解注《
悟真篇》者“大都详于命而略于性”。南北二宗虽然皆主张双修性命,但在具体修炼过程中处理性命关系时,南宗明显的则重于炼形炼气。如
石泰说:“真精与元气,此是大丹基。”(《还源篇》)南宗阴阳丹法分为七个步骤:凝神定息、运气开关、保精炼剑、采药筑基、还丹结胎、火符温养、抱元守一。按其修炼阶次实际分为四层:筑基、炼精化囗、炼囗化神、
炼神还虚。其中始终不离火候、药物之妙用,对火候法度、温养指归的阐述比
北宗都细密一些。
南宗不像北宗那样下手处即求炼心炼已,而是放在修炼的第四层上,亦即是以
命功起始,性功了终。南宗
白玉蟾清修支派主张独身清修,认为一已之身就是一完整天地,乾坤、阴阳二性俱足,无须外求,无谓“自耕自种自烹炼,一日一粒如黍然”,(《道藏辑要.白真人集》)
俞琰认为,
丹经中的夫妻等实指阴阳二性,而这些又皆为已身所有;又说:“人知吾身自有日月,则往来不穷之妙,只在吾身而不必索之高远矣。”(《
易外别传》)
阴阳派发挥《
悟真篇》中阴阳交媾的思想,即采取同类坎中真阳,以接补已身离中之阳。这种采补式修丹法又分三乘。中、下乘行“体交法”;鉴于此术有被人误解而步入歧途的危险,阴阳派大师皆不肯轻传。
南北二宗在元代实现合流,其分殊限于全真教派内部。南宗之“祖”降为“真人”,原来的“五祖”加上
刘永年、彭囗成为“
南七真”。阴阳与清修两派在丹法上虽仍保持独立发展,却也有渗透融通的情形。如
陈致虚的丹法就有会通南北二宗、清修与阴阳二派的特点。
南宗的主要金丹著作有:
张伯瑞的《
悟真篇》、《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
奇经八脉考》;
石泰的《还源篇》;
薛道光的《还丹复命篇》;
陈楠的《
翠虚篇》;
白玉蟾的《海琼问道集》、《
海琼传道集》、《金华冲碧
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入》;夏宗禹的《人物镜笺》、《
阴符经讲义》、《悟真篇讲义》;
俞琰的《
周易参同契发挥》、《
易外别传》、《玄牝之门赋》;
翁葆光《悟真篇注释》、《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
悟真篇注疏》(戴起宗疏);
陆西星《悟真篇小序》;彭好古《悟真篇注》;甄淑的《悟真篇翼注》;
仇兆鳌的《悟真篇集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