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化学学院(College of Chemistry,Nankai University)是
南开大学的二级学院,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南开大学新能源转化与存储交叉科学中心挂靠学院。
历史沿革
1921年,化学家邱宗岳教授创建化学系。1923年,杨石先教授到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与邱宗岳教授合作发展化学系,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2年,南开大学创建应用化学研究所,与天津永利碱厂、黄海化学化工研究社、利中硫酸厂等合作,对天津早期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形成了南开化学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优良传统。
1952年,化学系组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四个教研室。
1958年,根据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化学系建立高分子化学专业和教研室,化学系先后建立“敌百虫”、“
马拉硫磷”、“
离子交换树脂”、“硝酸钍”等生产车间,为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先后亲临南开园视察生产车间和化学科研实验室。
1962年10月,中国高校第一个化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
1975年,化学系筹建环境保护教研室,后改称为环境化学教研室。
1983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需要,在化学系环境化学教研室基础上,建立了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同年,由世界银行贷款支持,化学系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建立南开大学中心实验室和测试计算中心。
1984年,化学系高分子化学教研室经过调整,成立了高分子化学研究所。
1985年,经原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批准,建立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7年,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两个学科被评为中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同年,申泮文教授倡议建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1989年,建立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
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1年,国家教委批准南开化学专业为首批“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
1992年,成立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同年,陈荣梯教授领导下成立配位化学研究室,李赫喧教授领导下成立催化剂研究室,并配套有催化剂生产车间。
1995年4月,由原化学系、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和中心实验室合并组建化学学院。同年,在国家计委的支持下,依托元素所创建的
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1998年,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整合原实验教学资源,成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1999年,成立材料化学系。
2000年7月,南开大学实施科技和管理体制改革,化学学院实现了实体化。
2003年,与天津大学联合创办了
分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同年,药物化学本科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
2008年9月,药物化学系独立设置成为
南开大学药学院。
2009年,教育部批准建立“
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1年4月,科技部批准南开大学筹建“
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3年4月,化学学院参与的“2011计划”项目“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并开始正式运行。
2014年,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与中心实验室合并入分析科学研究中心并作为学院二级实体机构;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调整至高分子化学研究所。6月,
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化学学院材料化学系及该系大部分人员、高分子所部分教师并入该院。
2016年11月,教育部批准南开大学建设“新能源材料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2019年3月18日,南开大学新能源转化与存储交叉科学中心成立,为非实体科研机构,挂靠化学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7月,学院设2个教学系,开办5个本科专业。
教学系:化学系、化学生物学系
本科专业: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分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7月,学院有教职工361人,其中专任教师岗位208人,专业技术岗位110人,职员岗位43人。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133人(含特聘研究员46人),副教授67人;博士生导师122人,硕士生导师85人。学院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含双聘院士3人),国家级学术带头人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领军人才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基金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四青”人才43人次。有天津市杰出人才3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2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2人,天津市级学术带头人3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5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天津市级青年学术带头人15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7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个。
专职院士:
李正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津培(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礼成(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其林(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双聘院士:
张玉奎(中国科学院院士)、
严纯华(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卜显和、陈悦、程方益、程鹏、崔春明、郭东升、刘育、朱晓晴、朱守非、赵斌、张拥军、谢建华、汤平平、孙平川、史林启、邵学广、庞代文、焦丽芳、万相见等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陈弓、程方益、朱守非、赵斌等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程鹏
国家级教学团队:无机化学教学团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天津市级教学团队:物理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3年)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7月,学院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重点项目;开设本科生课程94门,其中包括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天津市精品课程和5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子科学与工程、化学
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重点项目:分子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7月,学院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设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化学
国际二级重点学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农药学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化学
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农药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化学、植物保护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农业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7月,学院有3个研究所,2个研究中心,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设有南开大学—理士国际安徽先进能源研究院等多个科研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津)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效储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新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杂原子有机化学研究团队、功能有机分子的构筑和构效关系研究研究团队
教育部创新团队:新能源材料化学基础及应用研究团队、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团队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能源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生物传感与分子识别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市新能源材料化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市功能高分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研究所: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与工程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7月,学院近三年,年均新增项目数超过180项;年均新增项目经费超过1.3亿元。近三年,学院年均以第一单位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550篇以上,其中顶级期刊论文年均100篇;年均申请专利100余项,授权70余项。学院教师在Science发表论文4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未来科学大奖1项。
文化传统
院徽整体设计为圆形,由三部分组成:内部以环环相扣的“苯环”组合为设计原型,形成三角齿轮状,配以学院设立年份“1921”;中圈为源于南开大学校徽的八角星形;外圈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中英文字样。
整体设计寓意南开化学历经沧桑、生生不息,南开化学人将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南开精神”,创新发展、开放自信、探索前沿,牢记使命嘱托、永攀科技高峰,爱国奋斗、砥砺前行。
现任领导
知名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