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校歌创制于
五四运动前夕。1917年5月16日,在
东京的部分南开学生举行
茶话会,欢迎当时赴
日本参加
远东运动会的
张伯苓校长和南开学校的运动员。在会上,留日南开学生张蓬仙提出,为了增强
凝聚力,巩固团体精神,应该编写一首让每一个南开人传唱的校歌。张伯苓对此提议深表赞同。校友们也都觉得,南开学校办学有成,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确应有一首反映学校精神和风貌的校歌。
1918年末,张伯苓校长从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校后,即请音乐教员孙润生审定一歌,为“于聚会之时,千人合唱,以期神会而铸就南开真精神”。经过一番斟酌,校歌于1919年春天正式确定下来。
南开校歌歌词作者
魏云庄(魏爚)先生,为清末附贡生,张伯苓校长之老师,国学根底深厚,南开初期任南开中学
文牍课主任兼校长秘书。谱曲为美籍教师饶伯森博士,中文名
韩慕儒。他是采用了美国
马里兰州州歌的曲调。此事在1919年3月31日的《校风》上有如是报道:“校长对于巩固团体精神起见,拟请孙润生先生审定一歌,于集会之时,千人合唱,以期神会而铸成南开真精神云。”
由于当时中国现代歌曲的音乐往往借鉴西方素材,所以南开校歌的曲子也取材于
西方教会音乐中一首
圣诞歌曲的曲调。据说这首古老的传统曲调,原名为“Lauriger Horatius”,19世纪被填上新词演化成德国民歌“Oh Tannenbaum”,翻译成英语就是“
Oh Christmas Tree”(噢,圣诞树)。其曲调既悠扬动听,又蕴含激昂之情,在西方广泛流行,已经和“
Silent Night”以及“
Oh Holy Night”一并成为最著名的圣诞歌曲。美国的
马里兰、依阿华、
密歇根等州就以这首“Oh Christmas Tree”的曲调重新填词后作为州歌。所以,很多南开校友经常在国外听到这首曲子,并且都倍感亲切。南开校歌歌词则短小而规整,旋律铿锵而奔放,很好地展现了南开学子“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精神风貌。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
南开精神”直接高唱出校歌的主题,指出南开精神发源于
九河下梢、人杰地灵的天津。白河是海河的旧名。“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中“汲汲”是形容水流湍急的样子,“骎骎”是形容骏马奔跑的样子,“汲汲骎骎”是跨越飞奔之意。“月异日新”指南开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整句是鼓舞南开学子们努力追求、奋发上进,也比喻
南开教育事业像骏马奔腾般不断进取,前途无量。“美哉
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这一句是对南开人楷模典范的标志与赞颂,给南开学子们树立起一个素质全面、为人正直、坚韧不拔、温逊谨慎的谦谦君子形象。
豪迈昂扬又不失
悦耳动听,年轻欢快又不失悠远稳重。南开校歌词曲交融、和谐一致,赞颂了“日新月异”的进取精神,提出了“
智仁勇真纯美”兼备的
教育方针和“文质彬彬”的
人才培养模式,蕴涵着深刻的
教育理念,在中国大学的校歌中独具魅力,几十年来传唱不衰,已成为中国
教育史上的名歌佳曲。
南开校歌歌词作者
魏云庄(魏爚)先生,为清末附贡生,张伯苓校长之老师,国学根底深厚,南开初期任南开中学文牍课主任兼校长秘书。
以铸:教育就是要铸造大仁、大智、大勇、真诚、纯朴人的
文化素质和品德
第二段歌词中,汲汲骎骎是追不及待的意思,也正如毛主席在诗词中所说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月异日新是校训的下半句,意即不断改革,不断前进,永远踏着新的步伐走在时代前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南开学子只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
改革创新前进,我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第三段美哉大仁,智勇真纯是对南开
精神实质的赞颂,“大”字指大仁、大智、大勇,南开人的光辉典范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大仁、大智、大勇的伟人风范,也可以看到南开精神所要求的真诚和纯朴,南开教育就是要造就出大批量的文化素质高超的人才。
1999年5月,
南开大学为莅校视察的教育部
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举行了一场
汇报演出。节目开始前,全场数千人首先起立高唱南开校歌。群情振奋,歌声雄浑。站在专家组组长身边的南开大学校长
侯自新同样声音洪亮激情饱满地高唱:“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专家组组长、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王义遒目睹此景非常感动,他说:“太感人了,我从未听过这样昂扬动人的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