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国,是
汉高祖刘邦分封的异姓
诸侯国,国王为织,辖现闽粤赣边一带,南海国历时37年,
都城遗址认为南海国可能建都闽西
武平。
简介
南海国是
汉高祖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国,国王为织,建都闽西
武平,辖现闽粤赣边一带,建都闽西
武平后因反叛西汉王朝被灭,族人被迁往现江西九江一带。
春秋战国时期,楚灭越后,原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大批
古越族人进入
七闽地。带来了
吴越文化,并不断形成了以
越族为主体的族群:
闽越族和
南越族。秦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三十六郡,福建为
闽中郡,同时把闽越王无诸降为君长。由于无诸“身帅闽中兵”伐秦,为刘邦建立王朝有功,被汉高祖复封为闽越王。统治闽中。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又把沿
汀江流域的
汀州和广东的潮州以及江西的
赣州的一部分建立南海国。封南海武侯织为南海王。
南海国在历史上确实有记载,是在《
山海经·海内经》与《
汉书》中提到的一个古国,其国土大致在今
广东、
福建、
江西交界之处。关于南海国的具体情况,历史上记载欠详,只有《山海经·海内经》与《汉书》中有零散记载。
历史沿革
西汉初年,在闽西土地上曾建立一个神秘的古国——南海国。南海王织,是战国时期
越王勾践后裔,闽越王
无诸的族人。
福建最早称为“闽”,早期的居民称为“闽人”。春秋时期,闽人形成了七支较为强大的氏族部落,分据今福建及周邻地区。所以,先秦典籍又把福建称为“七闽”地。《山海经》载:“闽在海中,西北多山。”“西北”即指今闽西北一带。
战国时期,中原大地诸侯争霸,战火连天。原居住在长江下游的许多越人为避战乱,先后逃入相邻的“七闽”地。特别是越国被楚国灭亡后,许多越国王孙贵族纷纷入闽。武平发现的
青铜剑,可能就是越族王孙使用的兵器。越人入闽,为“东南山国”带来吴越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并形成了以越文化为主导的新的民族——
闽越族。战国后期,越王勾践十三世孙无诸,统一了“七闽”部落,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闽越国,自封为闽越王。
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后又增4郡,福建为“闽中郡”,无诸降为“郡长”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反秦怒潮席卷全国。为恢复故国山河,无诸和族人摇、织率闽中军“从诸侯灭秦”,后又助汉灭楚,为刘邦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帝年(前202年),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定都东冶(今福州),封织为南武侯。后又封摇为东海王。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封赵佗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刘邦封无诸、赵佗为王,当然是一种报偿,但内心却担心两越坐大,对汉王朝不利。因此,在封赵佗为南越王的第二年(即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又封南武侯织为南海王,诏书曰:“南武侯织,亦越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用分而治之的策略牵制两越力量。南海国建于何处?《临汀志》和旧《长汀县志》均认为,南海国领地在今汀潮赣之间的武平县地。也有学者认为南海国疆域包括了今福建闽西和广东潮梅地区。
南海国立国时间不长。
汉文帝时,南海王反,被汉军进剿而降,举国被北迁,“处之淦上”(即今江西清江县淦水上游)。至此,南海国亡。其地复被闽越王夺占。
历史背景
据《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有另一南海国名是汉初刘邦分封的东南方诸侯王国之一。因历史记载简略,知之者甚少,故成历史谜案。但经过地方史专家多年研究、梳理,仍可隐约看出南海国端倪。
班固《前汉书·高帝纪》载:十二年三月,“诏曰,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这说明同属越王勾践后裔的织,与兄弟无诸、摇一样,因有功于汉室,于公元前195年3月受封为王。
《
汉书·严助传》载,淮南王刘安上书文帝称:“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说明南海王因反叛汉廷,受汉军攻击而降,被迁徙安置到上淦(今江西省樟树市一带)。至汉文帝时,作为一个王国的南海国消亡。
降者到上淦后,“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击之。……南海民王织,上书献璧皇帝。忌擅燔其书,不以闻。”削王为民的织曾上书献璧,因间忌作梗,致其“复反”,淮南王再次将其镇压。可见,南海国最终亡于
淮南王刘长死亡(文帝六年)之前,其存在时间最短不少于16年,最长不过21年。至于南海国封地,史学典籍没有明确记载,但仍可看出大体方位。《史记·南越列传》载,文帝继位后,即派陆贾使越,在
番禺(今广州)坐大的南越王赵佗上书曰“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汉高祖五年封无诸为闽越王,这对赵佗来说不可能不知道,他感到不舒服的是在其东称王的“数千闽越人众”,这印证了《前汉书一下·高帝纪》所载:“十一年更立佗为南越王,自此王三郡,……今复封南武侯织为南海王,复遥夺佗一郡,织未得王也。”
这里所说,造反是因没有实授封地南海郡。南海王造反反失败,这里的民众受南海王织的牵连,赶到远离家乡的“上淦”(江西清江今为樟树市)。民众身受背井离乡痛苦和艰辛,被当地欺凌挤压心酸和苦难,因此,南海王再次举旗造反,淮南王又把他击败。此后,一些民众又回到原住地,而汀江流入广东的韩江下游潮州一带的民众返回后则结船出海,大多数消失在大海中,南海王也不知所踪。南海国彻底消失在历史中。
赵佗不肯把三郡(南海、桂林、象郡)中的南海郡让给织,但织是无诸之侯,原有封地,由侯升王后其封地并没有实质性增加,他就成了夹在闽越国与南越国之间的“孤家寡人”。丘复在编撰《长汀县志》时保留了旧志记载,以补充、佐证典籍记载南海国封地的缺失。其部分原文如下。
按:全望祖《经史问答》引《汉书》,高帝十二年诏曰: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据诏文,织当是无诸之族,南武之地当在今汀潮赣之间。后南海王反,间忌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邑人杨澜曰:志闽地者,但知有无诸,全氏据《汉书》诏语,以织是无诸之族说,虽创而实确然,则汀初为无诸地,而织以其族为南武侯,后立为南海王,则为织地矣。……今武平县地在汀潮赣之间,盖即当日南武侯地,而汉封之曰南海者也。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岭南,在东境设置了揭阳戍(在今
揭阳市)。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公元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赵佗为防北方动乱波及岭南,于是割据岭南三郡,自立为王,国号南越。
西汉建立以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汉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南越国的管辖权,封名织者为南武侯,在南越国境内建立小诸侯国名南海,其国境在秦龙川县东境,相当于揭阳戍管辖的范围。
后来南海王织反叛
汉朝。汉朝的淮南王
刘长遣兵攻打南海国,南海王织投降,南海王织被降为庶人,南海国灭亡。
文化特征
对南海国,典籍记载很少。但从其片言只语和近期调查的相关资料中仍可探寻到一些情况:
南海国民属闽越族群,住“干栏”式房屋,以蛇为图腾,盛行断发文身习俗。漳平山羊隔村民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干栏”式建筑,长汀西门罗汉岭的“蛇王宫”、“蛇王菩萨”,汀南的“灵蛇山”、“蛇腾寺”,汀江上的“蛇王滩”“蛇王石炉”等,是当年古越遗风的见证。
有较发达的手工业,陶器制作造型精美,硬度好,器物纹饰普遍为几何印纹。冶炼铸造技术也有了一定水平。铁剪、铁刀、铁鼎造型美观。玉器、帛制造精美,据《汉书》记载,南海王织曾把其作为贡品上献汉文帝。
国民骠悍骁勇。南海国是汉初中国东南地区四个少数民族分封国中最早起来反抗汉廷的分封国。举国北迁后,又在“庐江界中”复反,顽强抗击,重创汉军。使汉军“迎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归。悲哀之气数年不息,长老至今以为记”(《汉书·淮南厉王长传》)。南海国灭亡之后,不愿北迁的百姓隐没闽西深山老林,靠山耕为活,逐渐繁衍发展成人数众多的土著民族。
国都遗址
南海国,范围小,存在时间短,史料记载甚少,成了历史的一处迷案。2013年,龙岩市对汀江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发现96处汉代以前古文化遗存,其中有西汉末期的五铢铜钱。在长汀策武对门山遗址发掘出大量掏片,石器和建房用的木头等文化遗物。经碳C14测定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专家认为这里可能是南海国的一处军事要塞。1982年在武平十方集贤村发现一把古青铜剑经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配剑。2008年又在武平县万安刘屋后背山发现汉代宫廷器物。而在武平东留封侯村见南北四个城门的遗址。这些遗址都指向“南海国”的存在。
文物
闽西武平县十方镇集贤村一农民挖地建房时发现一把保存完好的古青铜剑,就把它用来杀猪。1982年,这把造型精美的剑被武平县博物馆收藏,经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
佩剑,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流经武平县城的平川河也曾出士一只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编钟,最近县博物馆还收集到一片经省文物专家鉴定为汉代宫廷器物残片的陶片。事实上,与宫廷有关的文物一再现身武平。
福建省龙岩市南海国考古调查组从搜集资料、文物辨认、地名分析、民间传说、实地考察等方面入手,在闽西长汀、上杭、武平等地开展调查,发现武平境内有10处秦汉遗址、9处疑似与南海国有关的地名和其他相关资料。考古调查组副组长、闽西博物馆馆长林焕珍认为,考古调查、发掘的重点应该在武平。
武平已在汉代古遗址上采集到各种陶片561片,其中有1片汉代宫廷器物残片。经省考古专家实地勘察,东留乡封侯村、万安乡五里村刘屋后背山遗址山形地貌及出土的汉代文物与同为刘邦分封的地处武夷山的闽越国王城遗址极为相似,较有可能是南海国都城遗址,但关键要找到城墙。
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杨琮研究员将刘屋后背山表层发现的古陶片的照片、拓片与省内相关遗址出土陶器资料进行比照,认为“其中的‘弦纹、水波纹与方格纹复合纹饰’‘蕉叶纹’‘细方格纹’‘弦纹与席纹’‘弦纹’等陶片都是比较典型的战国-西汉文物”,“可以初步确认万安刘屋后背山三号遗址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存”。
都城
以武平为南海国的中心有一定道理,因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闽越人在“白沙、武林、梅岭杀汉三校尉”,汉武帝兵分四路,“中尉王温舒出梅岭”进攻闽越国。在平闽四将中,王温舒职衔最高,从江西宁都一带进攻闽西,可见宁化至武平一带成为汉武帝进攻闽越国的战略重点。这说明闽越人在闽西繁衍生息,已经把汀江上游作为世代相传的聚居地,这里也曾是西汉闽越国稳固的根据地。
1984年武平十方镇农民发现的一把
铜剑,剑刃锋利,也是南海国存在证据之一,因为青铜剑是当年皇朝控制的产品,且经过特别工艺处理过,不同于一般的质地。
不少专家到武平考察调研,认为当年南海国王宫可能在武平县万安乡五里村的一片台地间。从武平的地形位置看,平川河的台地,东北有海拔1538米的梁野山和海拔1110米的天马山为屏障,往西南为通向南粤东的一展平川,南有水路可通梅、潮乃至漳州平原,西有陆路直上寻乌、会昌、赣州,地处屏蔽而又交通便利,可形成理想的人群聚居域邑,尤其重要的是,在台地间的古
陶器碎片几乎是俯拾皆是,而台地下游5里多顺流而下的千年流水中出土的
甬钟,是一组
编钟的一个,发现的
钮钟也是只属
王宫才可能存有的奢侈装饰品。
南海国灭亡时间,据《汉书·严助传》载: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淮南王刘安的上书说:“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淮南厉王刘长)使将军间忌击之,以其军降,处上。后复反,会天暑多雨,楼船卒,水居击棹,未战而疾死者过半。”《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记有:“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击之。陛下遣使者赍帛五十匹,以赐吏卒劳苦者。”仅有的文献显示,有相当部分南海国国民在降汉后被置于庐江地域中管辖,后又再反。同书还载:“南海王织上书献璧帛皇帝,忌擅其书,不以闻。”由此,大致可以推断,在与淮南国的矛盾,南海国处于下风,并得不到中原王朝的支持,结果民众被外徙后,原南海国封地被闽越所吞并。
根据长汀县志记载,“南海国”国王织在封王前,曾被封为南武侯(今福建省
武平县)”,因此,福建省专家把武平作为发掘探索的重点。在调查中,曾有武平县东留乡封侯村的老人告诉他们,村里在很早以前就发现过
城墙的痕迹以及砖块。同时,经过专家的了解考证,武平在唐代开元时属于
汀州府,被分为南安和武平两个镇。
专家认为,其中很明显地含有“南武”二字,也可能作为南海国王织在此活动的一个佐证。而像“封侯村”、“将军村”等村名,说不定与织受封为南武侯等史实也存在着联系。而在武平,这样与南海国有关系的地名有近十处,因此更有专家认为南海国的都城很可能就在武平。
国家贡献
南海国存在的时间仅二十年左右。但是,南海国让汀江流域的人民有了自已的家园,它开启了闽西历史的新纪元,打通了闽西与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形成了以长汀同睦坑为枢扭的汀州连接赣南、梅州、潮州的南北大通道,为闽西艰难前行开劈了一条大道。
遗址保护
武平县文物部门根据专家建议,已对刘屋后背山三号遗址的448亩土地进行复查和保护。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