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实验小学
江苏省南通市公立小学
南通市实验小学(Nanto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创办于1902年,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寺街,是南通历史上办学最悠久的学校。历经世纪风雨洗礼,“勤成学业、敬修德行”的“勤敬”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无产阶级革命家刘瑞龙题词:“勤奋求实,振兴中华”。著名艺术大师袁运甫为学校题词:“博学思远”。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面对光孝塔,人杰地灵、人文荟萃、钟灵毓秀,是通城最佳的办学之地。”书画家、金石家王个簃先生为实小作画题字“南通市实验小学”并赋诗一首,内有诗句“中学毕业就来此,喜欢天天执教鞭”。几辈先贤孙宝书葛竹溪上下求索,插下了“勤敬”的光荣旗帜,陈锡珍朱玉如、蒋美玲等一代代名师殚精竭虑,铸就严肃朴实教风。厚实的学术底蕴、丰润的文化背景、中正的道德文章,使得实小成为了人才的摇篮、栋梁的故乡。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通州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与邑绅范当世、张师江、孙宝书等人,汇请两江总督创建通州高等小学。经核准后,就紫琅书院旧址,又划天宁寺东北地段为校基,于光绪二十九年8月25日开工,光绪三十年秋延请孙宝书(字敬民)总理其事,至三十一年冬(1905年)竣工,定名通州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孙宝书任总理(创办人)。
1912年,南通县议会议决更校名为南通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1925年,增设初级部,更校名南通市公立小学校。
1930年,教育局令改校名城北小学。
1945年,中校名变更9次。
1949年,南通解放,仍沿用城北小学为校名,当年下半年南通专区重点小学。
1951年秋,改称南通专区实验小学。
1953年,划为市管,易校名南通市实验小学,一直列为市重点小学。
1975年8月,北濠小学(含寺街小学)并入。
1981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属重点小学。该校一贯直属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
1983年8月改属市、区双重领导,以崇川区为主的实验小学。
学校校训
勤成学业,
敬修德行。
实出质量,
小至精细。
教学成就
南通市实验小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卓著的社会声誉。
学校的前身是通州知州董权文创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的紫琅书院,戊戌书院改制,紫琅书院改名为通州公立高等小学校,解放后改名为南通市实验小学,至今已有266年的办学历史,是南通历史上办学最悠久的学校。前不久,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教授,86岁高龄的张岂之先生回到母校激动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面对光孝塔,人杰地灵、人文荟萃、钟灵毓秀,是通城最佳的办学之地。”的确,实验小学正载着深厚的底蕴,迈着稳健而富有活力的步伐,一路前行,一路收获,在传承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超越。
师资力量
学校从六十年代起,建立了一支语、数、外、体、音、美多学科的骨干教师队伍,他们在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方面,贡献了青春年华和智慧,1980年以来进校的新秀,正在茁壮成长。
学校现有93位教师,35岁以下的计67人,占总数的72%,其中大专毕业的30人,中师毕业的37人。教师队伍中既有南通“五朵金花”之一的陈锡珍老师、朱玉如、蒋美玲等人的老教师,也有郁虹、范晓伟、朱旭殷飞王炜唐骏洪欣等人的中青年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在实施《为了实小的明天——青年教师岗位成长五年规划工程方案》的过程中,他们和中老年教师结成了一个优秀集体。新教师到校,都在庄重的仪式中赠给《教师法》,一年一度的“拜师会”、一学期一届的“春华杯”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已经成为制度;在接待来校参观访问人员的日子里,在承办崇川区第五届“濠滨之秋”和参与其他届的教研活动中,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体育、美术、音乐公开教学;以及在承担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加强基础、扎实训练”专题研讨会的活动中,低、中、高语文同时进行公开教学,大都由青年教师“上阵”,当然他们后面都有中老年教师辅导把关。近二年来,他们在全国、省、市、区的各项竞赛中,计有156人次获奖,其中荣获一等奖的有89人次,在市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著作58篇。
九秩春秋,桃李争艳,明星从这里升起,冠军在这里起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瑞龙,从这里出发,走进革命队伍,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80年代,他寄来题词:“勤奋求实,振兴中华”;著名金石书画家王个簃,“中学毕业就来此,喜欢天天执教鞭”(返校时所作诗句),在他88高龄时,兴致勃勃地返校省亲,为母校题写了校名、校训,并馈赠了大幅的书画珍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袁翰青,以这块校园为基地,攀登了科学高峰……这些老前辈都已先后作古,永远怀念他们!国务院中直机关老干部局党委书记戚剑南、中国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均、上海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林克,以及现任美国开隆生物技术研究公司澳洲分公司高年资研究员王建新等,他们至今仍然情系母校。羽毛球世界冠军赵建华、吴建秋、中国女排的张洁云、殷勤,先后从这块园地里脱颖而出,他们返家探亲时,都要踏上那条通向母校的石子路,回校看望老师和弟妹,赵剑华还把他第一次荣获羽毛球世界冠军的金牌和奖杯,赠送给了母校……
桃红柳绿艳阳天,“勤敬园”里尽朝晖,继承优良传统,增添新的光彩。该校从1987年以来,连续被市、区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科普宣传先进集体”等称号,1994年11月,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授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少先队大队部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现在,全校师生正乘改革、开放东风,开拓奋进!
百年勤敬
有这么一所学校,仿佛是上苍有意,让它诞生于世纪初的美丽春天。清朝末年,国势衰颓,一些志士仁人怀抱教育强国的理想,古老的中华大地上,雨后春笋般地一下子冒出了许多新学堂。通州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继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以后,又会同社会名流范当世、孙宝书等人,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春创建了此校。
有这么一所学校,可谓是文人慧眼,在确定校址的时候,看中了原“紫琅书院”这块钟灵毓秀得天独厚的风景胜地。那里有一碧春水的悠悠濠河,那里有枝叶参天的巍巍银杏,那里有祥云缭绕的光孝塔,那里有古刹钟声的天宁寺。通州城里没有比这更为清静幽雅的读书好去处了。
有这么一所学校,确实是人心所向,以当地地名来为之冠名——只有称得上标志性、示范性学校,才能获此殊荣。学校本已占老书院灵性,得“紫琅”之神韵,又取通州公立第一高等小学、江苏省公立南通小学、城北小学、南通专区实验小学等名,历史赋予了它引领一方的气度和使命。
这就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百年名校——南通市实验小学。
世纪之春,寒意料峭。虽然也还伴有历史的风雨,虽然也还有乍暖还寒的事变,但毕竟已大地春回生机盎然。这所小学历经清王朝的覆灭、民国的短暂,欢呼解放,却又遭文革的劫难,而终于迎来改革开放的艳阳天。濠河水秋落春涨,光孝塔梵铃清越。银杏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愈长愈老而愈粗壮;学校建了房,扩了园,愈办愈久而愈兴旺。迎来一届届的学生,送走一批批的人才。建校百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市实验小学以卓著的办学业绩,回报了家乡父老对它的厚爱:江苏省名小学、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南通市模范学校、少先队全国优秀红旗大队……
勤敬精神
肇始开来的勤敬精神
建校之初,学校便立下“勤敬”的校训。“勤敬”意蕴深刻:“勤”为学习行事之径,“敬”是立德做人之本;勤与敬,互动互生,相辅相成。勤敬,既具古文化之精粹,又得新思潮之旨微,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涵。“勤敬”是校园文化的凝聚,是师生精神的积淀;是永葆青春的活力,是不断创造的灵魂。
首任校长孙宝书,每周的师生例会必谈“勤敬”,他旁征博引,通论古今,阐发“勤敬”,如何教书如何爱生,如何敬业如何学习,使师生如坐春风。而他的身体力行更是让人折服。学校经费严重短缺,他常常将自己的薪金捐献给学校,分文不取而勤敬如常。他呕心沥血十几年,民国初年不幸病逝时,竟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积蓄。孙缉先校长虽然是日本留学生,生活却很朴素,曾因保管不善仅浪费了几支烟就严词呵责总务,但他毅然将60岁生日时友人的礼金悉数捐赠学校,用于修理校园校舍。
创业艰难,学校在风雨中飘摇。校友们殚精竭虑,为学校化危解难。校史上记载着这桩桩件件:1921年,校友捐资建木质纪念台,供集会、演讲之用;20年校庆,校友集资建了纪念碑亭;又5年,校友借更俗剧场演剧,一面庆祝建校25周年,一面募捐修葺校舍。沦陷时日寇破坏,内战期“国军”糟蹋,这所风景如画的学校千疮百孔,遍体鳞伤,几成废墟,都是众校友组织了校友会,联络募捐,才得以重整校园,维系教学。
国难当头,爱国和革命将勤敬精神升华。1915年城北小学师生举行国耻演讲会、国耻纪念运动会,抗议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热烈拥护蔡锷将军发起的倒袁护国运动。“九·一八”事变,曾在城北小学就读、又到城北小学任教的徐海宾老师用红布在黑板上钉成“热爱祖国”四个大字,向学生们讲述了日寇侵占沈阳的经过。师生们泣不成声地朗读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壮士断腕,宁死不当亡国奴。在宣传抗日救国的日子里,学校每天都举行全体师生参加的升降国旗仪式;教师外出参加活动,一律穿中山装,校服由学校免费提供。城北小学的师生们排演了《战友》、《囚徒之家》、《父归》等话剧,走上街头演出,宣传抗日救国。1934年,语文教师还汇编了一本“抗日文艺”教材,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1946年春,震惊全国的南通“三·一八”惨案爆发,爱国青年们“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游行队伍,就是从后来并入实小的北濠小学出发的。著名的“三·一八”烈士钱素凡先生,曾在城北高小就读三年。是母校的乳汁,哺育了这位革命志士的成长。中共南通地下党组织的城北支部就设在城北小学内,党员们在这里秘密开会、印传单,很多送往解放区的重要情报,也从这里发出。1949年2月,南通解放的当天清晨,时任城北小学教导主任的徐海宾与团结在地下党周围的30多位积极分子齐集校内,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城。
解放了,勤敬园也才真正放下了安静的书桌。“勤敬”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前南通教育学院副院长朱培元教授,五十年代初曾在实小任教。他回忆说,那时学校设施极其一般,图书馆、阅览室、仪器室等十分简陋,甚至一室多用。教师寝室两人一间,十余个平方;两付旧铺架、一张简易方桌;人一走动楼板就吱吱作响。但是校园文化、师生的精神生活却非常丰富。好些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都以校为家,即使是家离学校仅数百米,甚至仅隔条数十米的小巷,也是常年住校,周末假日才回家看看。
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许平教授、《江海晚报》总编范计春等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实小五年制的毕业生,上中学不到一年便发生文革。就其基础而言,那时他们还只是个小学文化。但实小的“勤敬”陶铸了他们的人格,他们已经知道了该怎样学习,该如何拼搏,该怎样做人。即便是在文革的荒漠时期,他们也不忘读书。所以一旦云开日出,他们便学有所成。许平教授自己说,我上中学不久就开始了文革,我们想学也学不成;我们的基础是小学打下来的;我们这些人都受实小的影响,诚实、勤勉、敬业。
文革时期,就如师生遭厄运一样,“勤敬”也被诬以封建的罪名而封杀。然而,正如勤敬园的老银杏那样,虽遭风摧霜打而枝折干残,却仍然不屈不挠地傲然挺立,因为它已深深地扎根于勤敬园中。改革开放的春天一到,老银杏便枝繁叶茂,一片葱茏。学校不但恢复了“勤敬”校训,而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勤学习、勤锻炼、勤劳动;敬祖国、敬学校、敬他人。
勤敬园老师的勤敬事,这几十年来举不胜举,且说一说八十年代的一批学生和九十年代的一幢楼。这批学生为船民子女。那一年忽有数十名船民子女前来插班就读,有的年级还得为此扩班。有些孩子性野,虽不日日打架,确实天天骂人,甚至门门“红灯”。但实小的教师没有嫌弃,苦口婆心,锲而不舍,从拼音字母“a”补起,到捐款送物购书添衣,数年下来,这批人个个成了文明学生。这幢楼为学校兴建的现代化教学大楼。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学校要有微机室、演播厅,要有实验室、图书馆,要有舞蹈房、音乐室。样样都要巨资投入呀,崇川区教育局领导与学校领导一齐四处奔波,八方求助。事事精打细算,虽不至于节衣缩食,却也克勤克俭。教师自己动手,搬砖运瓦整理操场,汗珠滴处瓣瓣生花。建楼期间教师福利锐减,但勤敬精神不改,教学质量又有所提高。其呕心沥血的细处虽难以尽述,但有事可证:建楼的日子里,借地腾挪,校分三处,学生和教师上课都极不方便,可学生和家长对实小一如既往寄予厚望,那几年招生照样火爆——大家看中的就是实小教师群体敬业的真诚。
“勤敬”精神,成为学校德育的内核。学校注重不断开拓,与时俱进:抓宣传教育,思想育人;抓规章制度,管理育人;抓学科渗透,教书育人;抓文化建设,环境育人。学校德育讲究实效性和针对性。“热爱家乡”主题系列活动,低年级开展“我爱家乡山和水”活动,了解家乡基本情况;中年级开展“我爱家乡人”活动,从听孙述奶奶讲钱素凡烈士到了解我市各条战线上模范人物的事迹;高年级则开展“我看南通改革开放”活动。更有各年级都开展的“绿色小卫士”活动,为了与勤敬园相伴的濠河,为了南通的母亲河,当忠实的守护神。学生学到的何止是环保,更学会了怎样关爱社会,怎样尽小主人的责任。
“勤敬”精神春风化雨,滋润得满园芳菲,我们很难说哪一株更美,哪一朵更艳。南通市模范学校、省“绿色学校”、省“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优秀示范基地”、少先队全国优秀红旗大队等奖章,花团锦簇般流光溢采。
“勤敬”校训,是学校的历史写照,是学校的代代传承,“勤敬”成了南通市实验小学师生的人格象征,所以“勤敬园”就成了名闻遐迩的南通市实验小学的别称。
教育科研
革故鼎新的教育科研
实小的百年办学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教育科研史。
尘封的老书院留下了封建儒学的许多印记。那些办新学堂的名流虽有许多是士大夫出身,但他们也看到了要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从传统的经史子集中找不到出路。20世纪初建校不久,学校便引领新潮,设置了外语、生物、体育等新课程。有一则佳话流传至今:那些身穿长袍马褂的老先生不知体育课为何物,就“引进人才”,高薪聘请了一名日本教师。但那日本教师不会说中国话,初时上课只好举着“立正”、“稍息”、“齐步走”的牌子。牌子出手,如令旗一挥,学生就依令而行。日本教师手忙脚乱,错举牌子的事也时有发生,学生便乱作一团。此事虽然可笑,但从中也可知道学校敢为人先上“新课”的故事。
30年代学校已提倡教师上课讲普通话,甚至还开了外语课——当时能开外语课的小学寥若晨星。著名诗人丁芒清楚地记得,那时学校大力提倡课外阅读,以增长见识。曹风南为国学名师,也可称得上是宿儒的了。曹先生中西合璧地身着中式大褂而梳西式分头,在教室后面安了张办公桌,学生自读时,就喊几个学生过去抽查读课外书的情况,还追问所读文章的梗概乃至细节,以防学生信口搪塞。可见曹先生将其事当真。学校图书馆千方百计搞来了一套“万有丛书”(相当于现在的百科全书),借的人多,便很难借到且不能借久。丁芒加入了学生自治会的康乐股,康乐股是参与管理图书馆的,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尽性一读“万有丛书”。——此时的新潮和开放之风可见一斑。
解放不久,苏北行署即根据学校建校以来已初步形成的办学特色,将学校定格为“南通专区实验小学”,历史地赋予了学校科研实验的使命。从解放初五十年代的秦同校长始,经六十年代的周琪校长,七十年代的徐迅校长,到八十年代的程泽民、朱沛林、邵玉成校长,到九十年代的朱明星、杨美云校长,直到现任的陆胜利校长,实小的每一任校长都不辱使命,直接主持了学校的实验课题,将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学校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工程。
解放初,学校进行民主管理、民主教育改革,提出要尊重每一个教职员工和每一个学生,不管是新教师、老教师,不管是来自于“国统区”还是解放区,都一视同仁,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小学》教育杂志出版,开南通解放后小学教育科研之先河。南通专区实验小学校长秦同(后任南通市教育局局长)兼杂志主编。即是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人们翻开《新小学》时,也能从中感受到社会转型时期浓郁的新气息:鞭笞封建陋习,宣扬新民主主义思想,宣传团结友爱精神。一个名叫王沄的女师毕业生,解放前饱受生活的折磨,悲观厌世遁入空门。新生活融化了她心中的冰块,她走出尼庵当了人民教师,后来还被提拔为儒小副校长。她的心声《从悲观失望走向积极自救》就登载在1950年10月《新小学》第二卷第三、四合期上。这发行二千册的华东地区第一份新型的教育杂志,反映、推动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的进程,展开教育热点问题的广泛讨论,如《废除国常笔记实验报告》、《过去考试的几种偏向》、《我对幼稚园儿童教育的几点体验》、《关于改进考试方法的经验》等。1949年12月(总第五期)还出了“思想教育问题特辑”。
1960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学校进行五年一贯制实验。这是南通的第一届五年一贯制小学。学校制订了五年一贯制的教学大纲,研究了教学方法,确定了实验步骤,从当年招收的一年级三个班新生开始试行。实验教师经严格挑选与培训,以能教实验班为荣。实验班常开公开课、研讨课。学校先后完成了两轮六个班的实验任务。这两届毕业生的毕业率均为100%,全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考入了通中、一中,显著高于他校、他班。虽然后来因种种原因五年制没有普遍推行,但从教育实验的角度,确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
文革之中,勤敬园内百花凋零,教育科研无从谈起。而改革开放以来则步入佳境,成为学校科研最广泛、最扎实,也是最出成果的二十多年。从验证到独创,从单科到整体,从市级到了省级,课题研究的意义越来越具有深刻性,也更具有普遍性。学校先后进行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小语教学中的情感陶冶”、“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学生‘三自’能力的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自己学习能力、自觉锻炼能力)等教改实验。九十年代初,课题推进到整体实验阶段,研究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问题。
主体性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学校从“八五”的“主体性教育实验”,到“九五”的“小学生主体性教育活动设计”,到“十五”的“创生型学科活动课程开发研究”,前课题是后课题研究的基础,后课题又是前课题的延伸和深化。“八五”和“九五”课题研究都已取得成功。且让我们看一看专家的权威鉴定意见。以原南师大博导、现中央教所所长朱小蔓教授为首的专家组这样评价“八五”“主体性教育实验”课题:“该课题针对小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忽视‘主体’的现象,针对儿童自身发展中表现出的‘自我中心’、‘过分依赖’等弊病,力图开辟一条崭新的教育途径,以达到弘扬儿童主体性、培养自身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验班儿童主体性不断增强,智力、能力、性格、体格等多方面获得了优化发展”。“尤其是在交往教育中,低中高各年级段教材的构划、编写,基本课型的设计、探索,交往技能的训练、应用等方面,课题组进行了开创性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丰厚成果。”
有关专家对省“九五”课题“小学生主体性教育活动设计”的评价是:“课题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的‘活动’理论为依据,着力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研究的重点把握得当。学科、班级、兴趣、社会四大领域的活动丰富,实践方式多样,更为可贵的是对‘四大要素’的特征、要点、原则、范式进行了科学的归纳、分类梳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新鲜见解,探索了操作思路,体现了可贵的实践性、创新性品格。”
学校正在深入研究的省“十五”课题“创生型学科活动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着眼于实践新课程理念,发挥学生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具有开创性意义。
学校注意课题研究的层次结构,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学校形成了以重点项目课题为核心、专题研究为骨干、一般研究课题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科研网络。省、市级的课题实验,为学校的重点研究课题,以学校作为整体实验对象,跨年级、跨学科,有相当的长度、广度和深度,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根本性的整体影响,体现出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因此学校组成了由校长亲自主持参加的、以特级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的课题组。专题研究,是指由学校教科室管理而由教研组承担的课题研究,其选题一般在所教学科范围内。一般研究,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的个人课题研究。这三类课题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一般研究、专题研究又如众星拱月般地烘托着学校的重点课题。
名师辈出
名师辈出的勤敬校园
我们说这所学校是所百年名校时,那就是在说,这所学校百年来出了许多名师;我们说这所学校名师辈出时,那就是在说,这所学校是所百年名校。名校出名师,名师兴名校,古今中外皆然。是群贤毕至的代代的名师,催开了勤敬园的世纪芳菲。
勤敬园的前身“紫琅书院”,其名声已经很大,新学堂要树品牌,首先得有德高望重的校长。孙宝书,赫赫进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名重一时,誉满通城。由他当首任校长,实乃众望所归。他以治校有方廉洁清正而名闻遐迩,人们提到他,无不充满敬意。
也许人们已记不清葛竹溪先生究竟是学校的第几任校长了,但他的民族气节后人刻骨铭心。南通沦陷日寇之手,日伪政权强制推行奴化教育,城北小学的师生们采用各种方式坚决抵制;校长葛竹溪率先愤而辞职,回家乡观山镇大撇港务农。他还坚决拒绝担任伪维持会长之职,却冒着生命危险去北兴桥参加南通县民主政府会议,宣传抗日救国。葛竹溪先生是著名画家,常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他的艺术造诣人所公认,他的铮铮铁骨更令人钦佩。
饮誉海内外的书画家、金石家王个 先生早年在实小任教,后来虽然举家迁到上海,但一直情系实小,与实小师生书信不断。名家的字画愈老愈为珍贵,晚年王老已不肯将字画轻易给人,而学校九十校庆时,他闭门谢客数天,专为实小作画题字。现在学校校门口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南通市实验小学”,就是他当年的题名。他甚至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参加实小校庆,与师生见面,勉励师生发扬“勤敬”精神,为祖国学习和工作。老少咸集,其乐融融。他当场即兴赋诗一首,内有“中学毕业就来此,喜欢天天执教鞭”的诗句,表露他对实小的眷恋和深情。
公共艺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袁运甫难忘在实小的那段学习生活,回忆说,当年有位陈定九先生,艺术造诣极高,上劳作和美术课,给了他很大影响,使他走上了艺术之路。
勤敬园是教育实验之园,实验之花常开不败。自学校定格为实验小学以来,教师就与教育实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不能不提及南通五朵金花之一的陈锡珍老师。
八十年代初,南通出了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五朵金花”。其中的一朵开在勤敬园——陈锡珍老师以朴实、严谨、灵活而在“五朵金花”中别具风采。陈锡珍老师出身贫寒,南通解放才使她和弟弟都进了新政府专为穷人家孩子免费的延寿庵小学。六十年代师范毕业,她怀着强烈的报效之心,来到了南通市实验小学。扎根勤敬园,她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她先后进行了“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小语教学中的情感陶冶”、“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等多项语文单科教改实验。九十年代初,学校进行“主体性教育实验”,陈锡珍老师担当课题主持人时已到天命之年。
主体性问题丰富复杂而深刻。作为课题主持人,她感到压力的沉重。她遍索各种书籍中有关人的主体性和课程的种种论述,犹如神农尝遍百草。为求得专家的指点,她多次奔波于南京,辗转于上海,成了专家学者的最虔诚的学生。而一旦坚实的理论与丰厚的实践结合起来,她对教育对课程的理解就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由她亲自执笔的课题终结报告,其理论之精辟,范畴之广阔,方法之科学,论述之严密,使课题鉴定组的专家学者怎么也难相信这是出自两鬓斑白的小学女教师之手。
学校的教师都知道陈锡珍老师的“两随两不”:随时可进她的课堂听课,随时可到她的家里说课;上公开课前,不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充分不准睡觉。而她的实际做法又远远超出“两随”。她患有偏头痛的顽疾,发作起来整夜不能合眼,日间茶不思饭不想,甚至疼得匍伏在地辗转反侧。即便那样,她也坚持与青年教师研究教案,有时还忍痛亲自先上示范课。她身材清瘦,面容清癯,而声音清朗,思路清晰。那些渴望上公开课前能得到她指点的青年教师,心中的敬意真难以尽说。她在进行语文单科教学改革的时候就开始带徒,由“主体性教育实验”更是磨练出一批青年教师。他们之中有多名分别获得省、市级大赛优胜奖。在她的爱徒中,有的挑起了市区教研室主任的重担,有的成长为学校校长,更多的是活跃在第一线的骨干教师。她真是桃李遍天下。
勤敬园里双璧生辉。一所小学能有一位特级教师就能够显示实力了,而实小同时拥有语数两位。朱玉如,数学特级教师,南通市首批数学学科带头人,一位花红如火盛开如荼年富力强的女教师。1986年小数年会她上的一堂数学观摩课,初露了小荷的灵秀。好评如潮。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慧眼识才断言:这位年轻人课上得好,毫无矜持浮躁之气,将来必成气候。勤敬沃土绽奇葩,朱玉如老师多次承担区、市、省教学示范课和观摩课,多次参加全国精品课会课,多次获得各项一等奖。1987年她参加特级教师盛大启主持的人教社义务教材的首轮实验,为论证新教材的可行性和寻求数学教学的新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她应邀去浙江、徐州、陕西等地讲学,其坚实的理论功底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各地听课的老师为之叹服。勤敬园里勤求索,她多年致力于小学教育教学科研实验,“八五”期间参加了“主体性教育实验”;“九五”期间参加了“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开发学生潜能”等多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十五”期间,她正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题研究。她志存高远,数十年来,一脉相承的是她的孜孜不倦,一脉相承的是她“创设适合儿童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她认为教师心里应装着每一位学生,特别是让那些蹲在被遗忘的角落里连大气也懒得吭一声的学生抬起头来听课,挺起胸来讨论,放开声来发言。她认为课程要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决定儿童发展的主体因素是学生自己。她曾拜南通数位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为师,得诸家之精华,现在她也成了名师。
褚嘉耘老师是特级教师陈锡珍带出来的。褚嘉耘,省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她是在“主体性教育实验”中崭露头角的。“主体性教育实验”中的“社会交往课”最受朱小蔓教授赏识。现在独生子女很多,易生就孤僻、内向、任性的性格。社会交往课的开设,使孩子们学会与人真诚相处,真诚地进行心灵沟通,增强社会活动能力。被老师误解了怎么办?好朋友犯了错误怎么?我怎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喜爱?怎样与外国朋友相处?褚嘉耘创造性地实践了“社会交往课”,从创设课堂情境模拟实践,到抓住问题契机指导实践,终于使学生能正常交往付诸实践。当时她身怀六甲,上“社会交往”公开示范课时,拖着沉重的身子,穿着借来的宽大的衣服企图遮掩。朱小蔓教授听课后给了她好多好多的鼓励。通过社会交往课,学生融入了社会,她则融入了教育教学科研。在学校“八五”、“九五”省级课题研究中,她成为骨干;“十五”期间她则独立主持“活动式语文教学研究”省级课题。此课题为我市中小学语文领域唯一获国家拨款资助的青年专项,可见其研究价值和研究水平。
勤敬园内花事盛,姹紫嫣红春满园。勤敬园的实验之树开出了名师之花。实小教师在教育教学一系列活动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高手云集的上海、南京、无锡、南通四城区会课活动中,郁虹、范晓伟、朱旭等老师技高一筹屡屡获奖夺魁,提高了南通市实验小学在省内外的知名度。褚嘉耘、王炜、陈琳、卢静、胡小丽、杨进保、陆佳等在省、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受到专家好评。殷飞、王炜、唐骏、洪欣、郁虹等在全国、全省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黄新民、曹敏等荣获省奥林匹克数学优秀辅导奖。学校课题组被评为省“建功立业”优秀集体。现在,一个由特级教师、名牌教师引领的,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以教坛新秀为后备力量的教师群体,已在实小形成。实小再出名师亦在情理之中。
天下桃李
名扬天下的勤敬学子
历来名师出高徒,勤敬园桃李名扬天下。小学阶段虽然不长,但在学习品质和人格精神等方面的奠基,却能够影响人的整个一生。一些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大师和世界冠军从这里起步。
老红军刘瑞龙生前还记着他念过书的这所小学,九十校庆的时候,他亲笔为学校题词:“勤奋求实,振兴中华”。简短的八个字,既是对学生的勉励,也是他自己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还可以视为他对实小学子的褒扬。
从勤敬园里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有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袁翰青,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马瑾,光学和光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祥棣等,他们的成就世人公认。
要说实小对这些学子的影响,1962年毕业于实小,留学美国的药理学博士后王建新有深情的回忆:“六十年代初期,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时候,当时的书本都是用很差质量的纸张印刷,我们也需要很节约地使用铅笔和橡皮。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妨碍我们做一个快乐的小学生。记得那时每年春天,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远足’到军山观日出。那通常是我们最兴奋的一天。经过在朦胧的夜色中的长途行进和攀登,当我们最终在天亮前登上山顶时,当太阳在我们的期盼中一跃而起,照亮整个长天大江时,我的心曾为此深深地震撼过。也许当时我们都以‘初生的太阳’自许,跟今天的小学生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这一情景后来不断在我的回忆中出现,我从中领悟到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看到生活光明的一面而不要对未来失去希望。”
袁运甫、袁运生、侯德剑,他们自小就在勤敬园里涂鸦。濠河春日的花姿,古刹秋夜的月影,光孝塔的晚霞夕照,银杏树的枝叶婆娑,都是这些孩子写生的良辰美景。更有葛竹溪、江村(舞台艺术家)王个 等老师,以有形的字画和无边的才气,影响着这些艺术灵童。
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丁芒,小时候考取实小的高小,众亲友便奔走相告额手称庆:那是最好的学校呀,孩子准有出息。只要在勤敬园念过书,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引以自豪:我是实小的毕业生!丁芒自己说,我一生勤奋刻苦,是在实小奠定的基础,实小的“勤敬”精神影响了我一生。记得有一次数学没考好,痛恨自己用功不够,就像头悬梁、锥刺股那样,用小刀自剁手指,流血不已而刻骨铭心。丁芒著作甚丰,已出六百多万字的《丁芒文集》,如今八十多岁高龄,犹在“苦丁斋”中笔耕不辍昼夜勤奋。
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抑或是学生上课之时,微风送处,老银杏枝叶沙沙如慕如诉,光孝塔风铃余韵袅袅,天宁寺古钟苍劲深沉,与音乐室里飘渺的歌声乐曲相应相和。这样美妙的乐音,通州城里只有在勤敬园可闻可听。如今,冯莉的钢琴已弹出了小名气,秦朗、陈勋的小提琴拉到了太平洋彼岸,钱慎赢的作曲有人喝彩……不敢说是勤敬园的天籁唤醒了他们的天赋,但可认为勤敬园确实给了他们潜移默化的乐感。陈勋给母校百年校庆的信中就提到了他参加了学校的百灵鸟合唱团。那是学校里的传统项目呀,一百多名学生童声齐唱,响遏行云,只要参加省演出,就能捧回一等奖。
何止捧回省一等奖,一所学校能走出四位世界冠军总不会是偶然吧:赵剑华、吴健秋、张洁云和殷勤。国际球坛上他们驰骋搏杀的雄姿令世人瞩目,而勤敬园的老师至今还记着他们小时候苦练的身影。老师没有讨厌赵剑华的贪玩多动,却从他踢足球盘球粘球的灵巧看到了这孩子的运动天赋,使他走进体校步入羽坛天王称霸。为了感谢母校的培养,赵剑华将他生平获得的第一块全国冠军的金牌赠予了母校;张洁云则给母校带来了有袁伟民教练和“五连冠”全体女排队员签字的排球,阐发“勤敬”精神与“女排”精神的相通。
世界冠军成了名,更多的孩子成了才。清纯质朴的李红霞,从实小的学生到实小的教师,从实小的教师到实小的领导,从实小的领导到区教育局的领导,再到区组织部的领导,“勤敬”精神哺育了她的成长。主管教学的崇川区教育局副局长蒋顺,如今更加看重他和他的同学在勤敬园享有的岁月阳光。他们在濠河里游过泳抓过鱼,北濠河畔放过风筝,爬过校园里的银杏树,掏过光孝塔上的鸟蛋,拾过田头的麦穗,练过半夜急行军……当然,他们也有过学习的苦恼,也难免做事的挫折,但那不过磨炼意志的砺石,是通向成功的台阶。蒋顺动情地说,实小的生活教育给孩子们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一种扎根乡土的踏实,一种跌倒后再爬起来的韧性,一种朋友有困难拉上一把的友情,一份怎样做人的启迪。
一届届,一代代,百年来的毕业生五湖四海,不乏国家的栋梁,更有各行各业的人才。近年来实小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屡屡获奖,更见实力。“九五”期间,学生在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达612人次;近几年,有86人次获全国奖,156人次获省级奖,458人次获市级奖。其中有奥林匹克数学大赛个人一等奖,华罗庚杯少年数学竞赛个人一等奖。尤具说服力的是,连续三次勇夺省数学竞赛团体一等奖。此外,参加全国书画比赛的选手捧回了金奖;市“智能杯”小巧手竞赛,学校五次夺魁;在全国、省、市报刊上发表的优秀作文更是难以尽数。
学校百年庆的前夕,学校领导造访了著名艺术大师袁运甫。袁运甫为学校题词:“博学思远”。什么是博学?袁运甫以自己的阅历诠释:就是指实小注重综合的人文基础的全面教育。他特别举了他袁氏族中数人就读实小,而后终成大器之事:袁翰青为化学家、院士,袁运开为物理学家、院士,袁运生为画家,实小文理并重,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思远呢?袁教授此言含蓄隽永。实小的教师参悟力高,他们说:新世纪初,勤敬园里落成了一座气势恢弘的现代化教学大楼,袁运开院士题名为“世纪楼”;袁家兄弟一文一理,一曰“思远”,一曰“世纪”,寓意其实可以互训:思远就是思世纪之远,胸怀远大的世纪抱负。
百年名校的世纪抱负就是百年树人。濠河之水长流,银杏之树常青。面向新世纪,实小人敢以百年勤敬,赢来开不完的满园芳菲。
文化传统
勤敬园
“勤敬”园:永葆常盛之态
实小创校之初就立“勤敬”为校训,两百多年来,勤敬文脉,弦歌不辍。在学校的办学的历史长河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勤成学业、敬修德行”的文化精神。学校教风严谨,学风淳朴,严活相济,实巧共生。学校名师迭涌,现有特级教师、新“五朵金花”、学校带头人、骨干教师20余名,中学高级教师7人,优秀人才占比达18%。
两百多年来,实小学子,英才辈出。农业部原副部长刘瑞龙,“三一八”烈士钱素凡,两院院士袁翰青、林祥隶、马瑾,著名书画家王个簃、高冠华,艺术家袁运浦、袁运生、许平,著名诗人丁芒,世界冠军赵剑华、吴健秋、张洁云、殷勤、成淑等都曾在实验小学启智、启蒙。
两百多年来,学校美誉声声,硕果累累。先后荣获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江苏省名小学、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绿色学校、南通市模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南通市首批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文化育人的典范”。
南通味
南通味:涵育乡土情怀
实小人文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泮书院、依名刹、傍寺街。书院“圣”,风声、雨声、宜读书;古刹“善”,静穆、虔诚、重仪规;老街“真”,熙攘、厚重、造英才。实小身处特有的“水域文化”与“寺街文化”之中,焕发着浓郁的南通地方特质,在乡土情怀严重缺失的当下,这正是可资利用和发展的育人资源。近年来,我们提出的办学特色就是——打造最有“南通味”的学校。把校训和南通文化作无痕融通,突出南通元素,并将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节日文化进入了校本课程、南通特色制作引入了美术课堂、濠河博物馆群纳入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自编的南通话童谣韵律操成了校园最美丽的景致……我们努力创建一个具有浓浓的地方气息的文化场,在每个实小孩子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家乡记印。相信经历了如此文化熏陶的实小学子,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一份扯不断的家乡念想,都有一份涌动着的民族情怀。
时代感
时代感:塑造完满人格
作为一所省实验小学,必须充分显示其前瞻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先锋引领作用。我们希冀在回望历史、脚踏实地的基础上,仰望天空,放眼未来。在回答时代课题的同时,给时代以贡献和推动。在这方面,学校主要做了以下的探索:
我们追求更高境界的教育均衡——个性化教育。学校成立了30多个社团,为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免费提供专项辅导,让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长。通过几年的努力,大批学有优长的孩子脱颖而出,除了在每年的艺术节上精彩亮相外,在各级各类部门举行的比赛中频频获奖。
我们特别着意于性别教育。由于男女生的性别差异,男生的认知水平、心智发展水平都要比同龄女生晚熟,而现阶段小学中的女教师偏多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这些因素造成了同一年龄段女生更优秀,男生意志力普遍不强等现状。针对这一缺失,我们推出校园篮球争霸赛,旨在通过体育竞赛这一切入口,让男生的“荷尔蒙”更多些,气质更为硬朗些,作风更为顽强些,意志力和团结协作力更为强大些。
我们着力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协同发展,学校成立了“贾老师谈心室”,请心理教育的权威人士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在“谈心室”里,孩子们与贾老师非常亲近,他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在谈天说地中沟通了情感,解决了问题。各种有特殊心理需要的高年级学生,也在“谈心室”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秉承“勤敬”,扎根乡土,与时俱进,特色办学,这是实验小学永不停止的实践与追求。
校容校貌
老银杏枝叶沙沙如慕如诉,光孝塔风铃余韵袅袅,天宁寺古钟苍劲深沉,与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相应相和。面朝一碧春水的悠悠濠河,泮着钟灵毓秀得天独厚的紫琅书院,依靠静穆、虔诚、古刹钟声的天宁寺,围绕祥云缭绕的光孝塔,傍边是熙攘、厚重的寺街,校园内枝叶参天的巍巍银杏。
学子英才
科学家
袁翰青,有机化学家、化学史专家,中科院院士,1994年去世。
林祥隶
马瑾,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
艺术家
王个簃,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中国美协理事,1988年去世;
高冠华,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99年去世;
袁运浦,画家、装饰艺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袁运生,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许平,设计艺术教育家,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导;
文学家
丁芒,文艺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
体育冠军
赵剑华,中国著名羽毛球运动员
吴健秋,羽毛球世界冠军
张洁云,女排世界冠军
殷勤,女排世界冠军
党政军领导
刘瑞龙,原农业部副部长
钱素凡,三一八”烈士
各界精英
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教授
学校荣誉
少先队全国优秀红旗大队
江苏省名小学
江苏省绿色学校
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江苏省心理教育实验学校
南通市模范学校
南通市数学奥林匹克学校
南通市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
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小学生数学报小记者站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1 13:4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