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拼音:jí)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
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人靠近食器准备就餐,本义是就食。引申为就(动词)、接近、靠近。由此又引申为至、到达、迎合、符合、寻求。由接近或到达义引申为就(时间副词)、即刻,由此虚化为表示承接的连词,与“则” “乃”用法接近,而且还可以表示假设、让步或转折。
字源解说
会意字。“即”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左边是一只盛食物的高脚器皿,右边是一个站立(图1)或跽坐(图2、3)的人,此人正面对着食器,准备吃东西,其本义就是准备就餐。周代早期“大盂鼎”里的“即”字。就食者的姿形己稍变,食器已变成上下两头尖的了(图4)。
小篆(图9)又进一步把食器变成“皀”字形,就食者更不成人样,竟讹变为“
卩”(即“节”)了。隶变、楷化以后,字的形体讹异更大。楷书旧字形本小篆,多写作“卽”(左旁7画),现代规范字形本汉隶,写作“即” (左旁5画)。
“即”的本义是指的就餐、就食。例如《易·鼎卦》说的:“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其中的“不我能即”是说我不能吃器皿中的东西。“就食”的过程含有“走近”食器和“靠近”食器的意思,所以,“即”字的基本义“靠近”就被引申了出来。
接近也就是快要到达了,故即又引申出到达的意义。例如《礼记·曲礼上》中说:“将即席。”“即”便是“就”“到”的意思,这个意义也是“即”的基本意义所在。此外,在古文中这个意义还可引申表示“迎合、符合”,例如《韩非子·孤愤》中所说的:“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恶,固其所自进也。”“即主心”说的就是迎合主人的心,但这种用法现代汉语不常用了。
由于近的东西也就是当时的、眼前的东西,所以,“即”又从“接近”这个意义上派生出了当下、目前的意义,如:“即日”就是当天;“即时”就是当时。“即”由“当下、目前”的意义又发展出了相当于副词就、便的意义和用法,比如:一触即发,招之即来,闻过即改,等等。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近义辨析
即、既
这两个字形相近,但音义都不同。“即”读jí,主要意义是到、靠近,由“即”组成的常用词语有“即便”“即使”。“
既”读jì,主要意义是已经,由“既”组成的常用词语有“既……又……”(既生动又活泼)、“既然”。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五】【皀部】子力切(jí)
即食也。从皀,卪(jié)声。
说文解字注
“即食也”注:即当作节,《
周易》所谓节饮食也。节食者,检制之使不过,故凡止于是之词谓之即。凡见于经史言即皆是也。《郑风》《
毛传》曰:即,就也。
“从皀,卪声”注:此当云从卩皀,卩亦声。其训节食,故从卩皀。卩,节古通也。今音子力切。古音在十二部。
广韵
子力切,入职精 ‖即声职部(jí)
即,就也。今也。舎也。半也。《
说文》作卽,食也。亦姓,《
风俗通》有单父令即卖。又汉复姓,有城阳相齐人即墨成。子力切。十六。
【校释】食也:《说文》作“即食也”。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卩部】 即
《玉篇》卽,今作即。
【子集下】【卩部】 卽
古文:皍
《
唐韵》子力切。《
集韵》《
韵会》《
正韵》节力切,音稷。《说文》:卽食也。一曰就也。徐曰:卽犹就也。就食也。《前汉·高帝纪》:使陆贾卽授玺绶。注:师古曰:卽,就也。
又《玉篇》:今也。
又《尔雅·释诂》:卽,尼也。注:尼,近也。疏:卽今相近也。
又《前汉·西南传》:卽以为不毛之地,无用之民。注:卽,犹若也。
又卽卽,充实也。《前汉·礼乐志·安世房中歌》:磑磑卽卽,师象山则。注:积实之盛,类于山也。
又通作则。《前汉·王莽传》:应声涤地,则时成创。注:则时,犹卽时也。
又烛炬之烬曰卽。《管子·弟子职》:右手执烛,左手正栉。《檀弓》注:栉作卽。
又姓。《广韵》:风俗通有单父令卽费。
又汉复姓,有卽墨成。
又《集韵》:隶作卽。《玉篇》:今作即。
考证:“《管子·弟子职》左手执烛,右手执卽。注:卽,作焱。” 谨照原文左手执烛改右手执烛。右手执卽改左手正栉。卽作焱非管子注文,惟礼记檀弓注引作卽。谨改为檀弓注栉作卽。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左部右部大致等宽,左部顶部高,底部“卩”低。❷左部首笔一㇕的折点抵竖中,点笔在田字格中心左下侧。❸“卩”,首笔㇆的横段与左部的第二笔横大致持平,钩尖在横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