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这个方针要求:根据地的军民为了保证革命战争这一中心任务的胜利进行, 必须十分注意经济建设工作。要开展生产运动, 主要是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和可能的工业建设, 为了物资交流还要开展根据地内外的贸易商业活动。既要努力发展公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也要尽力发展私营经济,以保障革命战争的物质供给和尽可能的改善军民生活。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也要负担一定的赋税,但是必须注意人民能够承受赋税的限度,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不顾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是不对的;革命根据地的军政机关必须贯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方针,但是企图收缩必不可少的财政开支,也是有害的,也不能解决物资供应的困难。因此,财政经济工作的关键是开辟财源,要切切实实地依靠军民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证根据地军民的物资供给问题。这个方针的指导思想,早在30年代初,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等文中就曾作过论述,保证了当时根据地军民的反“围剿”革命战争;后来,在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 一书中,更进一步作了系统的明确的阐述,指导了抗日解放区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保证了解放区军民抗日斗争必需的物质供给,渡过了最艰苦的岁月。这一方针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并为后来领导经济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
历史背景
通过发展经济保障军队和整个财政供给。毛泽东关于财政与经济相互关系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财政与经济相互关系理论在解决战争财政和后勤供给问题上的具体应用和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年代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早在1928年10月,毛泽东就针对湘赣边界红军后勤供应困难问题,号召每个党员注意经济问题。1933年8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17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号召全党“必须注意经济工作”。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2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财政的收入”作为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1942年12月,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以后,又多次重申了这一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封锁,解放区财政发生了极大困难。一部分同志存在着离开发展经济而单纯在财政收支上考虑和不注意帮助人民发展生产而只注意向人民索取的错误倾向。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毛泽东及时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批判了这两种错误倾向,阐明了财政和经济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经济决定财政,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使财政充裕的科学原理,为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引下,当时解放区军民努力发展国营经济民营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事业,开展大生产运动,这不但保障了军队和工作人员的生活费用和事业费用的供给,逐步改善了群众生活,使解放区军民胜利地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为中共在后来对于经济建设工作的领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坚持这一方针,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增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都起了重大作用。
主要内容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一方针,首先明确地解决了经济工作的根本目的问题。在解放区与根据地面临国民党反动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经济封锁和军事进攻,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解决供给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发展根据地、解放区自身的经济,而发展经济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保障供给。保障供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保障革命战争的给养,即保障战争的财力、物力需要;一是保障党政军人员的生活供给;一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使群众的生活有所改善。
毛泽东在许多文献中,反复地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他指出:“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是我们的两大任务。”(《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34页)“在有根据地的条件下,不提倡发展生产并在发展生产的条件下为改善物质生活而斗争,只是片面地提倡艰苦奋斗的观点是错误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912页)历史表明,在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由于全党全军在各个根据地和解放区认真贯彻执行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一方针,克服和战胜了种种物质条件的困难,才使革命斗争取得节节胜利,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毛泽东认为,发展经济与保障供给是一对矛盾,二者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其对立性主要表现在资源分配上互相排斥,在一定时期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主要表现在根本目的的一致性和基本属性的相互兼容。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
①发展经济具有决定作用。“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20页)。“如果我们不去从根本上发展经济,而去枝枝节节地解决财政问题,就是错误的方针”《(毛泽东军事文集》第74页)。
②战时经济建设与保障供给必须同时兼顾。既反对那种“以为革命战争的环境不应该进行经济建设的意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20页),又反对那种借口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不顾战争需要,单纯强调政府施“仁政”的意见。
③发展经济与保障供给二者地位因中心任务转移而相互转换。在革命战争时期,“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离开革命战争去进行经济建设,同样是错误的观点”。但当战争结束以后,随着党的中心任务的转移,则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同前,第123页)。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其中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的思想,使“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一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新的发展。
历史评价
毛泽东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思想,在毛泽东后勤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革命战争年代解决后勤物质基础的正确指导方针,而且是和平时期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和军队后勤保障关系的正确指导方针。继续坚持这一方针,对于打牢高技术条件下军队后勤保障的物质基础,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这一正确方针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结合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实际情况作出的科学结论,是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经济与财政关系问题的思想,是他的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财政经济工作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在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得到贯彻执行,成为制订财政工作各项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8 19:49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