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读音是gǔshū,英文是[grey record;ancient books],含义是 古代的
著作。
甲骨文时代,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龟甲兽骨是用“片”来作单位的。从周、秦到汉,字大都写在竹片木条上,竹片称为简,木条称为牍。把若干简、牍用牛皮绳子串起来,就是“册”。这种牛皮绳子称为“韦”。“册”这个字就是一个象形字,很象牛皮绳把竹木片串连起来。把书籍一册一册放在竹编的箩筐里,装满一筐的书叫做一“部”。在
简牍上写字的同时,还把字写在丝织品上,这种书称为帛书。把这种写了字的帛卷成筒形,有轴可以舒展,每一筒就叫“卷”。明胡应麟说:“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世所谓一卷即古之一轴,”书每五卷或十卷放在一起,用一块帙(布或帛)盖上,这五卷或十卷书就为“帙”。“卷帙浩繁”就是指书籍数量多。
造纸术印刷术发明后,一本一本的书出现了,但其计量单位仍沿用了册、部、卷等名称。
随文释义的注疏向来有很多名称,最初叫做“传”,叫做“说”,“解”,也称为“诂”“训”,后来又有 “笺”、“注”、“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等别名。
这些名称有的名
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互相结合,成为新的名称,如“训诂”“诂训”“
解诂”“校注”“
义疏”“疏证”等,其用途各不相同。现试举主要者一二:
传,即传授讲解的意思,《
春秋》有三传(《左氏传》、《
公羊传》、《
谷梁传》)。传有的阐明大义,有的引申未言之意,有的逐句解释。古语云“圣人作其书,贤者作其传”。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
注疏的内容大致有:1.解释字义,2.串讲文意,3.分析名读,4.
校勘文字,5.阐述语法,6.说明修辞手段,7.诠解成语典故,8.考证古音古义,9.叙事考史,10.记述说川,11.发凡起例。就形式而言又可分成八类。1.注和疏(注只释、疏兼释注),2.释义和叙事,3.他注和自注,4.补注和集注。
所谓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对随文释义的注疏说的。两者都是释义的书,但所释的义和释义的方法却都有些不同。后者所释的义被局限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即只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中的意义,它和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中的含义一定相同。就释义的方法来说,注疏的释义是随文而释,不必考虑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中所含的各种不同的意义。通释语义的专著刚好相反,它所释的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书,更不局限于某一句中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因此,它的释义方法就不应随文而释,而要一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
融会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但有些书既随文释义,又
通释群书,其体式介乎注疏与专著之间,如《经黄释文》、《
读书杂志》、《
经义述闻》、《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等。还有一种情况,在随文释义的注疏著作中有通论、序录,这种通论与序录大部可以纳入通释语义一类。
通释语义的专著在我国是很多的,按其内容看可分为专释语义、音义兼注、形音义合解三大类。此种专著中多为工具书。从一部古书中挖掘出更多的精华,为后人易读易懂,是历代学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古人曾说,著书难,注书更难。因为注释者必须对一字一事追本溯源,多方考察,具有博大精深的学识,饱览群书的阅历,探微究疑的钻研精神。他们所费的功夫要超出作者好几倍,有的为此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郦道元为注《
水经》,跋山涉水、考异辨难,订正讹误,使《水经》这部书焕然生色,而《
水经注》本身也成为规模更为宏大的科学著作,这已经超出注释的范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