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半中国史》是2012年8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高洪雷。该书既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点明
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对祖国的缔造和发展的巨大贡献。在“文化喧嚣”的时代,坚守、沉静、思索和高雅的情趣成就了高洪雷先生这部经得住历史检验的著作。
内容简介
我们很幸运地行走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之路上,但我们还需要一盏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照亮前方的路,这盏灯就是文化传统和民族智慧。“另一半中国史”只用六个汉字就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因为,在汉文化为主流的文化长廊中,永远镌刻着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身姿。
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依稀记起
匈奴、
柔然、
乌孙和
楼兰等等古民族时,在《另一半中国史》里,令人惊奇地看到了他们的生离死别和爱恨情仇……“另一半中国史”是一个智慧而大胆的论断,当我们不能从
史学家的著述里找到这个概念时,就有理由说它是独一无二的。由此我们应该向作者致敬,他没有史家、民俗学家和作家的光亮头衔,也没有“隐者”那般高深莫测,但他却是一个用心阅读、勤于思考的思想者,他对
中国文明的起源充满崇敬和率直的拷问。
“中国”一词出现很早,但古代的“中国”并不是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历代王朝都自有国号,并不冠以“中国”二字。古代的“中国”通常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概念,而且其含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迄今被我们称作“中国史”的只能算是半个中国的历史。
一直以来,大汉民族的历史被默认为主流,而55个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变迁,只被只言片语地提及,并且,从未真正走入大众的视野。
该书是中国首部全面关注55个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图书。该书用详实的史料,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脉络清晰。并配有专业测绘部门绘制的少数民族变迁的地图几十幅。目前,该书的纪录片
央视已经立项,已经输出
台湾版和
韩文版。
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邦乌孙、
月氏、楼兰为何消失了?如日中天的
草原帝国匈奴、柔然、突厥为何远去了?逐鹿中原的游牧部落
鲜卑、
羯、
氐、
羌是怎样被融合的?星光闪烁的南方诸侯
越国、夜郎、
南诏、
大理是否还有后裔?打开这本书,在故事中了解55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
本书由国家民委审读,范曾、田青、陈梧桐联袂推荐,荣登
光明日报2011年“一月光明书榜”榜首。
作者简介
高洪雷,生于196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山东新泰人。1979年就读于某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乡、县、市、省直机关任职。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随笔、论著,主要作品有《布衣》、《片瓦集》、《百叶集》、《绽放在雪域的格桑花》、《本色
苏武》、《壮哉
钓鱼城》、《楼兰啊,楼兰》等,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已被译成韩文出版。
媒体推荐
《另一半中国史》一书以
民族团结为主题,用通俗的语言、翔实的史料、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全面,民族历史脉络清晰,历史故事引入入胜,读者可以在阅读欣赏过程中,更深切地体味到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观念。
以往的大部分中国史就像“单声音乐”一样,虽然旋律跌宕起伏、充满魅力,但有了这“另一半中国史”,
中华民族的历史才构成了一部多声部交错、和声饱满的交响乐。
《另一半中国史》,既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点明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对祖国的缔造和发展的巨大贡献。
粗粗一看,作者似乎在回味少数民族的昨日留影,但他的笔触却又时时不忘敲凿中华民族由洪荒到繁华的不朽雕像,并注意揭示着我们民族日渐富强、民主、文明的本原——这,凸显了作者维护民族大统一的苦心、深意。开凿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隧道,常是一件很枯燥的事。但作者能在故纸堆里披沙拣金,钩沉发微,并巧妙伴以有趣的故事、传说、轶闻、掌故等,虽洋洋数十万言,但读来并不觉得累。
——作家 濮继红
图书目录
序言
引子
第十二章 羌——西部牧羊人
把民族团结的火炬举得更高(代后记)
新闻
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开发建设,推动党员教育工作,近日
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与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
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共评出精品教材31种、创新教材51种、优秀教材114种。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会员、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高洪雷创作的《另一半中国史》获创新教材。
“
共产党员网”对《另一半中国史》的评价是:本教材是一部介绍我国民族历史的通俗读物。作者以“二十四史”为基础,运用历史文献和现有研究成果,以活泼轻松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比较全面地叙述了各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反映出几大族系的发展脉络和各民族的发展特点。著作介绍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个少数民族不畏强暴、反抗统治者残暴压迫和剥削、不屈不挠反侵略的斗争,以及对祖国的缔造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宝贵贡献,挖掘出中国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化根底,描绘出中国“另一半”的历史。这些内容,既有可读性,又不失历史真实性。这种形式,对于宣传和普及民族历史知识、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是非常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