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媛源自在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流行的称谓,现代名媛有社会有钱人士,包括归国富人或归国子女,或是凭自己努力所赚取的地位。
历史典籍
〔清〕
李渔《风筝误·艰配》:婵娟争觑我,我也觑婵娟,把帝里名媛赶一日批评徧。
〔清〕
曾国藩《刘母谭孺人墓志铭》:谭有
淑妃,衞姜之姨,仍世不堕,名媛绍之。
巴金《雨》五:在大赌场里……绅士和名媛们正在一掷千金地狂欢。
发展经过
根据美国
社会学家T.Veblen的研究,名媛的产生背景,源自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
工业革命。当时出现一群不具贵族血统的新富阶级,因从事工商业及金融业一夜致富,这些新富阶级的妻子女儿为了向世人炫耀财富,身着
华服出入
社交场合,跻身
上流社会,由于不具有伯爵夫人、公主等贵族称谓,被统称为名媛。现代名媛是对有身份有地位的女人的雅称。
“媛”最早见于《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为“美女”之意。“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意思是说,“像她这样的人,是倾国倾城的美女啊”。
而“名媛”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小说《两晋秘史》之《汉王以沈婢为后》一回:“主承宗庙,母临天下,后土执馈,皇后必择世德名媛。幽娴淑善,副四海之望。”这里的“名媛”之“名”可理解为“有名望的”,加上“媛”的含义,可以将古代的“名媛”通俗理解为“有名的美女”。
但是在清代,如果仅凭名气和颜值,是不足以成为“名媛”的。晚清女诗人沈善宝编著的《名媛诗话》一书中,出现了“名媛”词义的演变。沈善宝认为,名媛可以没有家世和背景的局限,但是一定要“有才有品”。清代此类女性也因之有“才媛”之美称。
民国时期,“名媛”才正式大行其道。彼时西学东渐正成潮,平等观念盛行,许多女子得以接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她们凭借优渥的家世,在学堂中学习文化知识、接受先进观念,甚至可以出国留学。经此,这些女性有学识、有内涵,气质不凡的她们也成为了旁人争相交往的对象。所以,民国时期的“名媛”已不刻意强调外表,而重视身份、地位和才学。我们印象里的很多“标准名媛”形象也都来自于这一时期。
在离我们最近的二十世纪末,“名媛”的概念在社会变迁的激流中再次有了新的内涵。如果说过去的名媛出身不错、才学尚佳、气质脱俗便可引人注目,那么后来的名媛还需要对社会做出些许贡献方能“出圈”。
作家程乃珊在其著作《上海lady》中描述了“名媛”需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出身名门。即使家道中落,也要有“世家”气质的熏陶。
第二,才貌双全。“貌”或许不惊艳,但“才”必是重中之重。
第三,对社会、女界有贡献。这个条件是“名媛”内涵转变的一个显著标志,意味着“利他”人格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