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红是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至八九十年代建造的一系列
科学考察船。
历史沿革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至八九十年代建造的一系列
科学考察船。这些考察船隶属
国家海洋局或
海军,统一命名为“向阳红XX”,但是其中分为很多个型号,并不完全相同。在服役过程中,大部分“向阳红”系列考察船都使用过多个名称和舷号。
向阳红系列考察船或已经
报废解体,或已经更名改作其他用途,只有“
向阳红9号”依旧以“向阳红”
字号在役,作为我国载人深潜器“
蛟龙号”的母船使用。
系列介绍
向阳红01——614I型海洋水文天气船
1965年3月,
国家海洋局向708所提出设计614I型海洋水文天气船的技术任务书,6月完成扩大初步设计。6月28日,在
北京召开614I海洋水文天气船的设计审查会,同年12月完成施工设计,1967年2月由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1艘,1969年12月14日“向阳红01”号船出厂,归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使用。
数据:
向阳红02、03——614II 型
614II海洋水文天气船系为能满足18节航速的要求,主机由614I的8350Z改用D39型,相应的修改线型后而成明显标志的比614I型长。该船于1966年上半年完成扩大初步设计,下半年在广州造船厂开始施工设计,并与1967年5月完成施工设计任务。广州造船厂于1968年开工建造2艘,由于种种原因到1971年中期试航,1972年5月才最后试航交船,交付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使用,取名:向阳红02,
向阳红03。1986年5月,受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委托,708所接受了向阳红02海洋天气船的改装设计任务,使该船能适应收放MAREX-740型资料浮标观测站工作,成为浮标服务船。由广州造船厂承包改装任务,1988年完工交付使用。
数据:
向阳红04、06——595型水声船
595水声船共2艘,由708所3室于1965年5月完成设计,由于文革的原因,
江南造船厂直到1967年9月才开工,1972年交船服役于海军
东海舰队,船名:向阳红4号(舷号S223);广州造船厂于1969年1月开工建造另一艘,1973年完工服役
南海舰队,船名:向阳红6号(舷号S485)。
数据:
向阳红05——货船改装的海洋科学调查船
向阳红-05,原为进口
波兰“Francesco Nullo”级货船。由波兰
巴黎公社船厂建造、1966年下水。为了进行我国第一次
洲际弹道导弹试验,周总理亲笔批示将其改造为调查船。1970年,
国家海洋局接受交通部
广州远洋公司
货轮“长宁”号,决定改装成为海洋科学调查船,委托708所设计,广州
造船厂施工。该船于1970年6月1日开工,按调查船的要求,改装了部分船体结构,增加压载水,淡水的容积,以提高船的稳性和续航力。增设移频机室,传真机室,外频机室,雷达机组室,微波收讯室,海洋研究室,水文研究室,海面观测室等工作房间,实验室和各种专用设备,通讯,导航设备,
广播系统等,改善船员和科研人员生活设施,总投资为250万元。广州造船厂于1972年12月20日全部改装竣工。
1978年12月,向阳红05号海洋调查船再次改装,改装以后参加执行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任务(
580任务),作为718工程船队中的一艘。这次改装修理工程很大,涉及总体,船体,设备,轮机,电气,空调冷藏通风六个部分,860多项。改装任务仍由广州造船厂承担,1979年12月17日完成。
向阳红-05号为了选定东风五号
弹道导弹的
靶场,共用了三年的时间,经过了四次远洋调查: 第一次远洋调查从1976年3月30日起至5月20日止。这次远洋主要是探索性的,从广州起航经过
巴士海峡出第一岛链,穿过赤道到达南太平洋特
定海区。
第二次远洋调查的时间是1977年3月8日到5月20日。这次任务是经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
华国锋、副主席
叶剑英批准的。南海分局局长张瑞禧任总指挥。总指挥的麾下是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二号。调查共用了52天,在
太平洋特定海区考察了20
余天。这次远洋除了进行预选项靶场的
海洋环境调查外,科学家们还在南太平洋南纬11°41′,西经178°21′发现了一个从未有过海图记录过的浅滩,记录到的最浅水深为32米。后将这个浅滩命名为“向阳沙洲”。
第三次远洋调查是“
718工程”中在
太平洋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从1978年3月15日到6月1日,一共78天在海上,体现了中国海军军人和海洋科学工作者们巨大的工作耐力和献身精神。科学家们在东经171°30′,南纬6°,水深4784米处,采集到了一块两个拳头大小的
锰结核地质样品。这个科学发现便是我国大洋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调查事业的开端,这块中国从大洋中得到的第一块锰结核,便成了中国向联合国海底委员会申请
先驱投资者资格、开启我国大洋事业最早的见证。
第四次远洋调查起航于1978年8月23日,完成于10月21日,共60天在海上。总指挥是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副局长张硕、船长倪树森、政委侯华清。这次远洋是对前三次远洋所选择的导弹靶场海洋环境资料的最后一次验证。经过四次远洋调查,科学家们选定了靶场的中心位置,获得了试验靶场的全部海洋环境资料,并在海军的远洋航行、大洋天气预报、远程加密通讯、船舰指挥协同和应对美、苏、澳、新等国的空中、海上跟踪干扰等方面获得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专业人才和指挥官。
1980年5月,向阳红-05作为指挥船,参加了由18艘舰船、4架直升机、5000余名海、陆、空军将士和航天、海洋、通讯等科学工作者组成的远洋特混编队,赴南太平洋成功完成导弹溅落数据舱回收任务。
数据:
向阳红07、08——614III 型
614III海洋综合调查船系在614II海洋水文天气船基础上修改而成。由708所3室担任修改设计,1970年2月完成修改施工设计。当时国家海洋局曾拟在江南造船厂和广州造船厂分别建造2艘614II船,后决定取消江南造船厂建造614II的任务,而改建造2艘614III。当修改设计完成后,六机部又决定将614III船转由
芜湖造船厂建造。芜湖造船厂于1971年6月开始投料开工,1972年4月20日下水。1973年9月9日进行系泊试验。1974年9月26日最后完成了上海--青岛的远航试验,交付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使用,取名:“向阳红”07,“向阳红”08。
向阳红09、14、16、18、21
第四个五年计划小批试制项目,由国家海洋局委托708所2室设计,
沪东造船厂建造的首制产品。于1977年10月开工,1978年10月竣工,并于1978年12月服役。后又为国家海洋局建造两艘同型船:向阳红14,向阳红16;并以其为母型的813电子技术侦察船(向阳红21号)。
本船为综合性科学调查船,可在各海域从事海洋水文,物理,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貌,生物等科学研究工作,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提供海洋科学资料;战时并可用于战勤保证工作。这类4000吨级
海洋调查船在当时国内尚属空白。
全船定员150人,稳性衡准为I类航区,相邻两舱进水不沉,满足4级冰区加强要求。
全船设16间实验室,面积约267平方米;设有66平方米的标本舱,84平方米的备品舱。设置12台9种类型特种甲板绞车。
船上还设有国内首制的万米测深仪,并有当时国内最先进和最完备的气象设备,通讯设备,导航设备,海洋科学调查设备。
4000吨级海洋综合调查船要在复杂的海况下及各种海区进行工作,因此优良的船型设计及合理的总体布局是设计关键。经过多年的使用,证明该船船型良好,作为母型船型得以推广。
“向阳红18”号
只有照片。应该也属于645型海洋综合调查船,或许设备有些改进。
“向阳红21”号
1976年10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电子对抗和雷达管理领导小组《关于电子对抗雷达发展方针和主要任务的建议》,确定选用645型
海洋调查船船型,按电子技术侦察的使用要求进行修改设计。708所2室自1977年8月至1980年9月进行了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扩初设计修改,施工设计,施工设计修改等几个阶段完成了全部设计图纸。上海沪东造船厂于1980年9月至1982年9月建成,定名为:向阳红21号。1982年9月-10月试航,1982年11月交船,于1983年3-4月进行专业设备试验,并服役于南海舰队。该船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配套设备全部国产的第一艘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
主要性能:
主机选用两台9ESDZ43/82B中低速柴油机,额定功率3308千瓦(4500马力),转速200转/分
满载排水量时最大航速为19节,最小航速可从零节起任意调节;
4叶KL95/4型调距桨两套及被动式减摇水舱
电站为400千瓦,380伏,50赫兹,6250GZC
柴油发电机组3台;90千瓦
应急柴油发电机组1台
在17节航速时续航力可达12000海里;
定员150人
自持力45天;
船体结构按中国钢质海船建造规范的B级冰区加强设计
稳性满足我国海船稳性规范对I类航区的要求,且满足按12级风(风速53米/秒)核算抗风能力;
各种侦察设备共10台套。
向阳红10——远洋调查船
向阳红10号船是我国为远程运载火箭全程
飞行试验(代号718工程)首次研制的大型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兼远洋通信船,它的使命任务是:
勘查海上试验靶场
发布所在海域的中,
短期天气预报和
危险天气警报,为试验船队和火箭飞行试验提供水文,气象保障
调查地球重力场,磁力场,为弹道修正提供资料;
保障远洋通信和试验时的转信及通信频率预报
调查海洋水声,为火箭数据舱水下打捞的水声布阵提供海洋水声资料;
承担直升机遥测任务等
根据国外船舶的常规分类,承担上述任务的船应分别为
海洋调查船,天气船和通信船等三种不同类型的专用船。但因当时经费困难,结果该船综合了三种船型的特点,设计成一个大型多用船舶。该船有10层甲板,用了近7000吨钢材,安装了近9000台仪器设备,铺设
管路近29公里,敷设电缆190多公里,其施工量相当于3艘万吨级货船。在船上除设有一般海洋综合调查船所有的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工作室外,还设有:
大型
舰载直升机系统,可满足一架“超黄蜂”型直升机长期在海上使用的要求
气象中心系统,可承担中
短期天气预报和危险天气警报;
全天候远洋通信系统,可保障多网络大容量全天侯数据通信和中继专信
大功率海洋水声系统,可长时间连续进行海洋水声测试和声纳设备试验;
深潜工作艇系统。
在世界各国众多的
海洋调查船中可以说找不出第二条类似这样别具一格的独特船型。因此,
日本的《世界舰船》杂志在报导该船时称之为大型特殊船。
该船于1971年2月开始研究设计,1975年7月开工建造,1979年10月交船。经过多次近海交船试验和远洋专业性扩大试验,证明该船的各种性能均达到或超过了战术技术任务书规定的设计指标,满足了使用要求,荣获国防科委1979年度重大科技成果总体设计一等奖。该船先后完成了我国首次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首次南极科考及
南极长城站的建站任务,首次南太洋科学考察任务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5年,该船荣获我国首届国家级
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特等奖。
“远望四号”由曾首航南极的“
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改装而成,此次改装共改造、更新、修理、特装了4大类、400余个工程项目,主要对航天测量、航海气象、通信导航、船体结构、动力装置、甲板机械及房舱进行了重大改造。改装工程由江阴澄西船舶修造厂承担。1999年7月完成中修技术改装,正式交付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海上测控部使用。
有关专家对“远望四号”船验收时认为,通过增加新波段大型遥测设备,可以满足国际联网的需要;通过更新通信和计算机设备,提高了计算机网络化程度,
数据传输率提高了数百倍,并增加了语音传输功能;气象情报的获取和
气象预报的能力有了增强,从原来单一的太平洋区域扩展到全球三大洋;结合技术改造和更新,对甲板面天线和设备进行了调整,布局更趋合理,进一步提高了船舶的稳定性;其主要技术指标满足航天测控要求,船员海上长期作业所需的生活保障条件也有显著改善。 “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由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和江南造船厂设计建造,于1979年10月交付使用。1980年4月,“向阳红10号”参加了我国首次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1984年4月我国首次发射同步试验通讯卫星,它承担了卫星定点区域气象预报及通讯联络任务,都取得了成功。
总长: 156.2米
型宽: 20.6米
吃水: 7.75米
排水 量:13000 吨
巡航速度:20 节
动力: 9000 匹柴油机2台
“向阳红10号”船体力球鼻船首,巡洋舰尾。双桨双舵,并且在舵上还带有螺旋桨,船中舭部有防摇鳍,船的操纵性和适航性能好。在12级风中可以坚持航行,在任何两舱进水的情况下,不致下沉。
“向阳红10号”主要承担大洋的海洋水文、气象、水声、物理化学、地球物理、地质地貌、海洋生物等调查研究,为发展海洋科学和开发海洋资源服务。
为了进行上述科研工作,在船上配置了各种科研装备:
1.直升机停机坪和机库。机坪面积533平方米,机库顶部设指挥塔和导航台。
2.前甲板设有28吨起重机,供吊放和回收深潜器用。
3.齐全的气象体系包括:气象火箭发射系统,探空气球系统,测风和测雨雷达,卫星云图接收,气象传真等设备,可以进行中短期
气象预报。
4.大功率发讯机通讯系统和其它通讯设备,能同时进行两个方向的远距离通讯以及船船、船岸、船空的一般通讯。远距离通讯用天线高架在前桅和后桅顶端,罗经甲板和驾驶甲板四周竖立着众多的鞭状天线。
5.配有包括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内的先进导航设备,能在全球范围内安全航行并能满足海洋调查高精度定位要求。卫星导航定位天线安置在机库顶部甲板上。
6.上甲板的两舷和尾部设有调查用吊杆9具,用作海中取样。1200米至11000米的电缆、缆绳绞车10台,供水文物理、水化学、水声、地质、地磁、生物等项试验以及拖网作业用。
7.船上设有各学科的实验室及计算机房数十间,可以在现场进行各项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
8.全空调系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外界气温为-18℃~35℃的情况下,室内保持20℃~27℃。
“向阳红”10号1999年改装为“远望”4号
航天测量船向阳红28——814A型近中海侦察船
1979年,海军装备技术部提出,为中近海跟踪,监视敌舰活动,搜集海上情报,急需建造4艘近中海侦察船的要求,并建议对635C中型海道测量船进行改装设计。708所1室进行了方案设计,经审查后认为不能满足部队使用要求。1980年3月25日海军装备技术部下文同意重新设计排水量为1500吨的近中海侦察船。708所于1980年6月30日完成了1500吨级全部方案设计。审查中,鉴于会议要求与原任务书已有较大改变,所以708所建议将排水量由1500吨增加到1800吨,会议讨论后接受了这项建议,重新议定了战术技术任务书。708所1室于1982年2月和8月完成了修改方案和技术设计;于1983年8月完成了施工设计。
武昌造船厂于1983年12月22日正式开工建造,定名为向阳红28号;于1986年6月12日下水,同年10月竣工,10月29日在青岛进行了交船试航。1987年2月至5月进行特种装备海上试验。这次试验在
北海舰队直接指挥下,有海司情报部,海装电子部等20个单位170余人参加,采用陆海空及水下密切配合的立体试验。在试验中动用了
导弹驱逐舰,反潜护卫艇及33潜艇,H-5及Y-5型飞机;岸上有403型对海警戒雷达和63,64型超短波电台密切配合。试验证明船上所配备的光学,声学,雷达及无线电通讯等4大侦察系统均达到试验大纲要求。该船服役于海军北海舰队侦察大队,舰号:V841-北调841。
主要技术性能
船型为钢质,长首楼,双桨,双舵,舯后机型中速柴油机驱动船,首柱前倾,有球鼻首。
主要参数
总长94.33米
设计水线长86.0米;
型宽11.6米
型深5.7米;
设计吃水3.64米,设计排水量1861吨
满载吃水4.04米,满载排水量2198吨。
主要性能
主机在最大功率时最高航速为20.03节,额定功率时航速为19.54节。在巡航速度为18节时续航力为4000海里,自持力为45昼夜。
主机选用两台6E390中速柴油机,额定功率2646千瓦(3600马力),转速450转/分;最大功率可达2940千瓦(4000马力),转速466转/分。
侦察手段有4大系统即:光学侦察系统,声学侦察系统,
雷达侦察系统及无线电通讯侦察系统,并装有先进的气象卫星接受系统,卫星导航组合系统及其完备的全套通讯设备。
主要特点
船上一切设备遵照海军装技部要求均采用国产设备。
船上因声学侦察需要,加装了超大球鼻,阻力下降了1-2%。
考虑到该船系独立执行任务,活动区域广阔且又多在恶劣海况下工作,因此船的稳定性可以抗12级风。
振动是这类中速机船最容易发生的问题,812型侦察船就是因为严重振动而报废的,因此该船吸取了812型船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特别措施。
本船装有大量侦察设备,电磁兼容问题十分突出,吸取了“远望”
航天测量船的成功经验,使
电磁兼容性得到圆满解决。
814A型V841号:向阳红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