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宋汤(俄语:Борщ,
波兰语:Barszcz),罗宋即俄罗斯,源自早年
上海的
洋泾浜英语,也叫“红菜汤”、“苏伯汤”,是一种在
东欧地区广泛流传的菜品。有可能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之间的东欧地区。
“罗宋汤”这一名称据说是来自
Russian soup的中文音译(罗宋即Russian,源自早年上海的
洋泾浜英语,发音:[lùsóŋ]),Russian Borscht(Borshch)是另一常用的名称,在中国东北的一些地区也被称为“
苏波汤”。
在
十月革命时候,有大批俄国人辗转流落到了上海,他们带来了
伏特加,也带来了俄式的
西菜,上海第一家西菜社就是俄国人开的。这道汤,就是从
俄式红菜汤演变而来,俄式红菜汤辣中带酸,酸甚于甜,上海人并不习惯。后来受原料采办以及本地口味的影响,渐渐地形成了独具海派特色的酸中带甜、甜中飘香、肥而不腻、鲜滑爽口的罗宋汤。
这海派罗宋汤并非只是吃
西餐时食用,就是学校、单位、家庭以及中式菜馆,也是屡见不鲜。久而久之,这汤又在上海形成了各种流派和分支,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有“饭店派”、“食堂派”和“家庭派”等。其中“饭店派”以淮海西菜社为代表,在当年推出罗宋汤后,经过数次改良,更新工艺,终于成为海派罗宋汤的领路人,而后,各家西菜馆乃至个别中菜馆,都纷纷仿效。“食堂派”又称“弄堂派”,汤往往用大
面盆或是保暖
茶桶盛装,不用
番茄酱或是只放极少用以着色,那汤常常是“
清汤晃水”的,飘着几丝
红肠而已,番茄多不剥皮,反正与那西菜馆里的罗宋汤是大相径庭,奇怪的是,即使这样的“番茄煮水”,吃着也很爽口,至今还有许多中学生不愿意吃学校的饭菜,跑到校门口买一两元钱一碗的这种汤,加片面包以做
午饭。“家庭派”的人,既无缘学到西菜馆的烧法,也不想如“食堂派”那样堕落,于是只能自行琢磨,研究出各式烧法,其中主要以
牛肉代替红肠,并且欠芡为主。
洋葱一颗半(切小片),马铃薯两颗(切丁),胡萝卜三小条(切丁),
包心菜(切小片),
牛肉/
牛筋各一盒(切丁),大蒜三瓣(切碎),番茄罐一罐,番茄酱糊一罐(加三大量杯水拌匀),盐、
黑胡椒、
甘椒粉、豆蔻、意大利香料些许,
橄榄油两大汤匙
西红柿酱(原味的哈,如果你选用西红柿
沙司,那么后面的调料就得调整着用)40克、盐、黑胡椒碎、综合香草各适量、糖少许。
水2000cc、
牛腱心500克、猪大骨3大块、洋葱1个、胡萝卜1根、马铃薯2个、番茄3个、卷心菜4片、鲜味炒手1大匙、盐少许、番茄酱半杯、姜3片、酒2大匙
牛腩300g,番茄酱100g,番茄150g,胡萝卜50g,
包菜150g,洋葱150g
黄油10g,盐3/2小勺,
柠檬汁2小勺,白糖2大勺,生姜20g,红酒40g,面粉30g,
胡椒粉1/2小勺
牛尾1斤,牛骨1斤,欧防风根1根,胡萝卜1根,洋葱1个,
香菜1棵,
西芹一片,黑胡椒10粒,
香菜籽10粒,香叶两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