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失(hearing disorders)又称聋度(deafness)或
听力级(hearing level)。是人耳在某一频率的
听阈比正常听阈高出的
分贝数。由于年龄关系产生的听力损失称为
老年性耳聋;由于社会
环境噪声(年龄、职业性噪声和疾病等影响除外)产生的听力损失称为
社会性耳聋;职业性噪声导致的听力损失称为
噪声性耳聋。
噪声引起的听觉敏感度下降、
听阈升高、听觉功能障碍甚至听力丧失,总称为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和
永久性两种。
在强噪声环境中短时间引起的
耳鸣和
听力下降,听阈升高10dB,脱离噪声数分钟听力即恢复,这种现象称
听觉适应(auditoryadaptation);如噪声作用时间较长,听阈升高15~30dB,听力需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恢复,这种情况称为
听觉疲劳(auditory fatigue)或称噪声所致
暂时性阈移(noise-induced 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NITTS或TTS),即通常所说的暂时性听力损失(temporary hearing loss)。
在噪声作用下引起听力的不可恢复的损伤,称永久性听力阈移(noise-induced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NIPTS或PTS),也叫永久性听力损失(permanenthearing loss)。
工业噪声引起的PTS大多由TTS发展而来,有一个慢性发展过程,在
听力图上形成3000~6000Hz处的V字形或U字形听力下降,即所谓4000Hz听谷(dip)。高频“听谷”是职业性噪声致听力损失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
噪声聋的前期信号。PTS通常为对称发生发展的,常伴有耳鸣,有时对高频声听力下降,而对语言交谈并无明显影响。如继续发展,则听谷加深,并向高频与低频两个方向扩展,直至出现
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deafness),听觉缺失。
纯音平均听阈PTA:500Hz、1000Hz、2000Hz三个频率点在决定
语言可懂度的重要性中占70%,是衡量听觉功能的关键范围。为此,
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用500Hz、1000Hz、2000Hz这三个频率点听力损失的平均值,作为划分听力下降等级的依据。
除了上述常用的听力
损失程度分类方法之外,世界卫生组织(WHO)1997年颁布新的划分标准,较以前的标准增加了一个4000Hz的听阈,充分考虑了听力障碍者的高频听力损失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现多采用该新标准。它根据500、1000、2000和4000Hz的平均听力损失将听损程度分成5个等级:0级为25db或更小,26~40dB为轻度,41~60dB为中度,61-80dB为重度,大于81dB为极重度。
一般的,在医院或专业
助听器验配中心,可以进行听力测试。通过听力测试,可以准确的衡量听力损失。图1是一张听力图的例子:
按照
国际标准,红色的小圆圈代表右耳的气导结果,红色
大于号代表右耳骨导结果;蓝色小十叉代表左耳气导结果,蓝色
小于号代表左耳骨导结果。根据
国际卫生组织(
WHO-1997)的定义,平均听力损失等于气导500,1000,2000,4000Hz的
平均值。在图1中,右耳的平均听力损失为75分贝,左耳为77.5分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