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帆
中国香港著名男演员、香港粤语文艺片演员、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吴楚帆(1911年1月1日一1993年2月23日),原名吴钜璋,出生于中国天津市,毕业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培正中学,中国香港著名男演员、香港粤语文艺片演员、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高鲁泉的弟弟。
个人履历
演艺经历
从1932年到1964年,共参演250部影片。其中以《家》、《春》、《秋》最为著名。他的戏路较宽,演技优秀,1955年,他在内地被选为中国最受欢迎的5个演员之一。1956年,《北京日报》选举他为最佳演员之一。并与三位著名粤语片男演员张活游,李清和张瑛合称为“粤语片四大小生”。他还曾执导过《战地归来》、《香港一妇人》。1952年与白燕李晨风等创办了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1955年与李晨风等创办了华联电影公司,名片《寒夜》是该公司创业作品。1960年,创办了新潮影片公司,摄制了《人海孤鸿》等优秀影片。1956年在香港出版《吴楚帆自传》。1966年息影。后移居加拿大。
其主演影片主要有:《新青年》、《生命线》、《最后关头》、《家》(1953)、《春》(1953)、《秋》(1954)、《寒夜》(1955)、《危楼春晓》(1953)、《火窟幽兰》(1961)、《人海孤鸿》(1960)及《香港屋檐下》(1964)等。
从业经历
成名作是抗日战争片《生命线》(1935)。1937年凭著《人生曲》(1936)荣膺「华南影帝」,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组织明星剧团在广州湾、越南等地演出话剧。抗战胜利后回香港。1947年主演粤语片《郎归晚》。1948年联合黄曼梨张瑛白燕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1953年因主演影片《春》,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1955年创办华联影片公司。1960年创办新潮影片公司。1966年息影,后移居加拿大。一生拍摄影片二百五十余部,戏路宽广。除主演根据巴金原著改编的《家》、《春》、《秋》、《寒夜》等影片外,还在《霸王妖姬》、《枇杷怨》等影片中饰演反派人物。1956年出版《吴楚帆自传》。
吴楚帆於1993年在加拿大病逝,享年八十四岁。其後,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办当局颁发「终身成就奖」,以表扬吴楚帆为香港电影所作的贡献。鉴于吴楚帆先生对中国电影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表彰其为「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特殊经历
1941年香港沦陷,日寇占领香港后,计划利用香港制片设施和电影人员,筹拍一部宣扬日军战功及大东亚共荣圈影片《 香港攻略战》,风声传开,在港电影从业人员,不甘附敌,誓死不为日寇服务。当时,湛江是法帝殖民地,偏安一偶,水陆交通均可由港到湛,于是便纷纷南逃到湛江【注:湛江市旧称广州湾,于1899年沦为法国租借地,对外贸易盛极一时】。
与吴楚帆、张瑛一齐到湛还有著名演员黄曼梨白燕梅绮大口何等。此时,湛江尚未建市,只是区区小商埠,经济贫困落后,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吴楚帆、张瑛等艺人在湛生活异常艰苦。初到时,张瑛因战乱散失行李,连更换的衣服都没有。吴楚帆被迫改行当经纪九八,为专走越南海防的“永华号”货船商人,联系住宿,寄存货物,寻找买主。为了省线,他们不敢住旅店客栈,与众艺人在赤坎大德二横路租—民居集体住宿,二十多人,打平铺挤在一起,天气炎热,蚁蝇滋生,四周污水横流,臭气刺鼻,艰苦景况可想而知。每当回想此段辛酸往事,吴楚帆、张瑛都不堪回首,感慨万千。
影视作品
吴楚帆于1976年曾演出无线电视电视剧《狂潮》,饰演“廖学仁”一角。
成就荣誉
吴楚帆一直致力提高香港粤语电影的素质,坚持要以认真的态度拍摄高水准的电影,履行传媒的社会责任。为此,吴楚帆联合二十位粤语片工作者,于1952年创办「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制作不少优秀粤语电影,其中吴楚帆参演的有:《家》(1953)、《》(1953)、《危楼春晓》(1953)、《》(1954)、《天长地久》(1955)等等。
特殊贡献
国仇家恨、同仇敌忾,爱国热情驱动,吴楚帆,张瑛湛江发起组织香港电影从业人员成立《明星话剧团》,既可发挥一技之长、服务社会,宣传抗战,又可解决众艺人谋生糊口。话剧团由赵树泰任团长,吴回、李辰风、余慕云当导演,谢益之负责舞台监督,主要演员除吴、张外,还有黄曼梨梅绮等,连后台工作人员及家属共20多人。结合宣传抗日救国,鼓励民众保家卫国,演出一系列优秀话剧,计有《林冲》、《雷雨》、《钦差大臣》、《欲魔》等。他们舞台配合完整,演员合作默契,演技精湛,布景独特,灯光多变,令湛江观众耳目一新,在赤坎平安戏院(今人民电影院对面)等地演出,历时四个月,几乎场场满座
吴楚帆、张瑛等香港电影艺人在湛江活动期间,给市民留下深刻印象,也改变了湛江电影的市场结构。早前,湛江电影素来是美国影片占领很大市场,米高梅华纳两影片公司一直占上峰。吴楚帆、张瑛等电影从业人员到湛后,潜移默化,沟通了湛江居民对香港电影的认识和喜爱,他们由喜欢美国片转为香港片,特别是粤语片,打破了美国影片独占优势的局面。此爱好,一直沿续至今,港产片始终是湛江人电影的重头戏
1943年湛江也被日寇占领,香港明星话剧团在战火中兵分两路,分赴桂林和越南继续演出。抗战胜利后,吴楚帆、张瑛从内地回归故里,重操旧业,依然在影坛红透发紫,显赫一方。15年后的1957 年,吴楚帆、张瑛随香港电影界访问团到湛江,旧地重游,辛酸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不矣。他们寻找当年演出的平安戏院,已在战乱中大火焚毁,如今重建楼房,成了赤坎粮站;还专程到中山路衣记鸡饭店品尝走难时留下难忘记忆的香鸡油饭。随后,他们参观湛江港,游览市容,了解解放后湛江的建设成就。看到湛江旧貌变新容换了人间,吴楚帆、张瑛喜上眉梢,笑颜逐开。
社会评价
香港电影演员吴楚帆、张瑛,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陌生。香港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他俩一直雄霸影坛鳌头,每人拍片都超过300部以上,有电影皇帝之称。他们所拍摄的粤语片,在全球华人区域,家喻户晓,有口皆碑,是观众极其喜爱的著名演员。
吴楚帆有“华南影帝”称号。他在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中成功饰演高觉新,其中《春》于1957年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优秀电影奖,本人也获优秀演员金质奖章,巴金盛赞他是出色的演出艺术家。
电影金句
一句骂人反骨,无情无义的:(粤语)食碗面,翻碗底。道尽几许世道人心。
(出自电影《香港屋檐下》1964)
一句乐于助人,充满情义的:(粤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表现世间的温情。
(出自电影《危楼春晓》1953)
抗战时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22:06
目录
概述
个人履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