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暴动,又称
彘之乱、
国人起义、
厉王奔彘,是
公元前841年发生在
西周首都
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这里的“国人”在此为
西周、
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
周懿王死后,他的叔叔姬辟方即王位,是为
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
姬燮在诸侯们的帮助下,又重新夺回了王位,是为
夷王。这两次不正常的王位继承,反映统治阶级对最高权力争夺的公开化,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礼制规范也遭到破坏,周王对臣下的滥用权力的事件不断发生,
密康公因为没有将三个年轻美貌的女子献给周王,一年后即遭灭国之灾,由于夷王是依靠诸侯的力量才夺回王位,他的权力和威严受到伤害,地位动摇。此时的周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已经非常尖锐。
周厉王任用
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
周都
镐京的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政策,怨声载道。大臣
召穆公[又称召(音shào)公虎、邵公]进谏说:“民不堪命矣!” (人们已经受不了了,都在议论纷纷)周厉王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在周厉王的高压政策下,国人不敢在公开场合议论朝政。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后匆匆地走开,这就是“道路以目”。周厉王得知后十分满意。对召穆公说:“我有能力制止人们的非议,他们再也不敢议论了!”
召穆公劝谏周厉王道:“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啊! 这样堵住人们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们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 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周厉王对此却置若罔闻。
公元前841年,因不满
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
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
山西省
临汾市
霍州市),并于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于该地。
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
姬静。召穆公将姬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
竹书纪年》记载:“(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
在大臣
周定公、召穆公的劝解下,国人平息了一些怨恨,纷纷离去。此时宗周无主,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一说由共国国君
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该说法与正史《史记·周本纪》有冲突)。史称“
周召共和”或“
共和行政”。关于“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两者相比,“共和行政”说较胜。
《
史记》记载,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开始记年记事,因此发生“国人暴动”、厉王被逐、“
共和行政”的这一年,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由于周朝是一个由
原始部落步入文明社会不久的早期国家,由部落成员转化而成的
国人,是维持周朝统治稳定的主要力量,国人暴动导致了周人中上层贵族与平民阶层之间的分裂,因而极大地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尽管有短暂的
宣王中兴,但
周宣王之后,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最终被
犬戎所灭。
国人暴动的性质,史家作了不同的认定,或认为是平民起义,或认为是工商业者起义,众说纷纭, “平民”一词源于古希腊,时称自由民中的非特权阶层为平民。在中国先秦史籍中,不见“平民”一词,而“国人”一词习见。《周礼·泉府》云:“国人郊人其有司。”贾公彦疏:“国人者,谓住在国城之内,即六乡之民也。”可见,“国人”乃谓国都里面的人们,而非广大的民众。其性质也能算成国都里面的民众反抗暴政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