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纪》,为《
史记》中的篇目,是西汉史学家
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司马迁《史记》卷四、本纪第四。该作品概括地描述了
周王朝兴衰的历史,勾画出一个天下朝宗、
幅员辽阔的强大
封建制王国的概貌,以及其间不同阶段不同君王厚民爱民或伤民虐民的不同政治作风,君臣之间协力相助共图大业或相互倾轧各执已见的不同政治气氛。
《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
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
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有十二本纪、十表、
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
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
盛观衰,论考之行”(《
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
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古公亶父为了躲避
戎狄的侵扰,率族离开豳地移居岐下,营建
城邑,修治村落,设立官职,广行仁义,建立了周国。又经过公季、
文王的苦心经营,加强了国力,直到武王率领天下诸侯,抓住
商纣王暴虐无道、丧尽民心的时机,一举灭商,建立了周王朝。
这篇本纪选材精审,详略得当,间或用小说笔法渲染环境,烘托气氛,于细行微言之中突出
人物性格,使得一篇约八百年的王朝史简明扼要,跌宕生姿,令人回味。
周文王在这篇本纪里,
司马迁明显地是以
儒家的思想观点来看待周朝历史的,宣扬的是仁义兴邦的道理。这突出地表现·在对
文王、武王、
成王、
周公的叙写上。这几个人都是儒家理想中圣主贤臣的典范,周初那种君臣和睦、偃戈释旅的局面也正是儒家理想中的
政治环境。篇中对武王着意进行了刻画,在叙写了他灭殷的过程之后,又写了他日不暇食、夜不安寐,立社稷,改正朔,实行分封、以殷制殷等安邦定国、攘边安内的政策策略,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有宏图大略、有经营之术的古代政治家形象。
周朝自成王以后,没有出现贤圣君主,却出现了几个昏庸暴君,所以
司马迁对一般君主都轻轻几笔带过,而对几个昏庸暴君则给以重墨。如厉王的专利塞言、幽王的宠妇戏臣,都写得像精彩的戏剧,既有历史背景的辅排,又有人物性格的展现,于严峻的形势之中,突出了他们的昏庸暴虐,刚愎拒谏,给
文学史的人物画廊中增添了几个精彩的形象。与此同时,司马公还为读者展示了几位尽忠敢谏的辅臣形象。如
穆王将伐
犬戎时,祭公谋父对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厉王贪图财利,重用专擅财利的
荣夷公,
芮良夫则直言相劝;厉王以杀戮禁止国人批评朝政,召公不但反复劝谏,在危难之时还舍子救险,与周公一起代行国政,即历史上有名的“
共和行政”。这些也都写得精彩感人。
在《周本纪》中,
司马迁所总结的周代
政治文明的主要成就是大事分封和文、刑并重。《周本纪》对分封之事作了明确记载:“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西周社会发展,司马迁笔下的
东周,是旧的政治文明衰落和新的政治文明产生的特殊时期,正是在这种新旧政治文明交替的作用下,导致了秦代政治文明的诞生。司马迁通过撰写先秦四“本纪”告诉人们,哪个国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政治文明的建设;否则,就有丧国失祚的潜在危险。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所撰述的先秦四“本纪”仍有很强的资治和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