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元,1935年5月出生。
纺织科学与工程教授、
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师资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服饰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成果有接枝变性淀粉浆料、高性能变性淀粉等。出版著作《机织浆料学》、《浆料化学与物理》、《纺织浆料学》,发表论文70多篇
生平简介
基本简介
周永元,1935年出生于
浙江省镇海县。1954年毕业于
华东纺织工学院高级职业班,1958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纺织系助教、讲师、
副教授、教授,纺织系总支书记,常务系副主任,
华东纺织工学院副院长,
中国纺织大学副校长和校长等职。
“特殊津贴”
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
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起任博士生导师。曾任
全国纺织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委员、
四川省人民政府技术顾问、上海服饰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在美研究
1958-1962年期间,周永元进修了化学工程学科,掌握了化学的基础知识。1986年11月-1987年6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的德州工程技术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和美国纺织研究院(Textile Research Institute)从事研究工作,参加了一项合作科研项目,在美国纺织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
撰写专著3本
40多年来,周永元撰写专著3本,合编专业教材1本,主编专业词典1本和翻译专著1本,发表专业论文75篇,完成了11 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省、部级二等奖3个。其中《浆料化学与物理》1990年被纺织工业部评为纺织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接枝变性淀粉浆料”获得
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1995年、1996年的优秀产品二等奖;“微元生化纤维及其制品”获得1995年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科学成就
作出成绩
在纺织经纱上浆的机理研究与新浆料开发方面,周永元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有5项成果已提供生产厂使用。
1958年在上海国棉十七厂做毕业论文时,他所研制的
水溶性纤维素醚
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后来国家提出的“工业不用粮”、“纺织上浆不用粮”提供了浆料选择的一个途径。
60年代,涤棉混纺织物“的确良”开始研制时,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经纱浆料,布机效率只有30%左右,下机一等品率只有15%,无法正常生产。周永元等在上海国棉二厂研究出了用玉米淀粉+PVA+CMC的混合浆,使布机效率提高到70%以上,下机一等品率也超过60%,使中国的涤棉混纺织物产品得以正常生产。这一上浆配方今仍在采用着。
80年代,周永元在1981年和1982年的全国纺织经纱上浆经验交流会上率先提出“变性淀粉浆料”。1984年,周永元课题组研制的“氧化变性淀粉浆料”经湖北省纺织工业局的鉴定,在沙市正式投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经济效益。它也是国内第一个“氧化变性淀粉浆料”商品,被评为沙市科技成果二等奖。氧化变性淀粉浆料已成为中国最常用的浆料之一。
在“六五”期间,周永元课题组参加了“六五”国家攻关项目中“木薯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广西化学纤维研究所、南宁有机化工厂共同承担。周永元提出以木薯淀粉为原料,用
醋酸乙烯酯作变性试剂,制成醋酸淀粉脂,用作经纱上浆的浆料。该项目于1986年通过国家科委的鉴定,后由广西化学纤维研究所转给广西横县淀粉厂生产,也已成为国内常用浆料之一。
90年代,周永元课题组着手研究“接枝变性淀粉浆料”,称之为第三代变性淀粉。经多年研究,解决了四个技术关键,使其所用的
化工材料与接枝工艺能达到生产实用性,并于1995年分别经江苏省和四川省的科委与计委鉴定。此种浆料可按高比例的配比,作为高档纺织品织造生产的需要,并可显著降低化学合成浆料的使用。鉴定认为该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并在四川省射洪的加豪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取得了良好效益,并获
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1995年、1996年优秀产品二等奖。
近40年来,周永元先后在国内十多个省、市作过40多次学术讲座和系统性的学习班,在全国性的经纱上浆和浆料研讨会上经常发布有关信息,为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此外,周永元于1992年与珠海的企业合作研制的微元生化纤维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获得199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潜心教学
1960年,周永元为机织专业的本科生开出了“浆料学”课程,并自编《浆料学》讲义。这是全国纺织院校中第一次开出的浆料专业课,讲义后被多所纺织院校所采用。1964年,周永元编著《机织浆料学》一书,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在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的积累下,他于1985年又撰写并出版了第二本专著《浆料化学与物理》,由纺织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出版后,广为纺织界引用借鉴,也被全国纺织院校选为专业教材,并于1990年被纺织工业部评为纺织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后,周永元又在总结40多年来的教学、科研所积累的资料和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纺织浆料学》,于2004年由
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该书已被纺织界和浆料生产的精细化工行业广为采用,并作为全国性“纺织上浆和浆料高级培训班”的教材。
他还参与合编教材《
纺织加工化学》一书,1996年由
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他负责撰写第六章和第七章。
周永元自1985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1991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已毕业和正在指导的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5名。
建设纺织大学
周永元在1985年进入校部和90年代初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后,坚持改革开放,多方面进行纺织高等教育的改革。当时,他大力抓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等。这些改革措施都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好评。他多次在上海高等院校和全国纺织高校的书记、校长会议上作过专题介绍,也使
中国纺织大学成为全国高校师资管理研究会的副理事长单位。
1979年7月,中国纺织大学校园内曾发生过中外学生斗殴事件。自这以后,学校吸取了教训。1990年周永元任中国纺织大学校长后,坚持前任校长的正确方针,十分重视加强与留学生的定期对话和联系制度。在学校留学生工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与留学生的关系得到了很大改进,不少留学生毕业后仍保持着与母校的联系。后来学校能建立进出口公司,开展对非洲的贸易,就是一些非洲留学生努力工作的结果。有的留学生还在中国与非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关系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该校的留学生工作曾多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国家教委的表彰。
1990年11月-1995年1月,周永元任中国纺织大学校长期间,正值中国纺织工业大量亏损,当时学校的教育经费十分紧张。但教育要改革,教职工队伍必须稳定。他认识到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转变观念,依靠社会。他主动去拜会海内外一批校友和纺织企业家,结交了一批朋友。在这几年中,学校从校友与海内外朋友中得到的各类捐赠折合人民币4300万元,为学校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他还加强了与国际纺织机械公司的合作和联系,得到他们捐赠的一批先进的纺织机器,充实学校的专业实验室。
积极争取
周永元还积极争取并很好地完成了先后两笔
世界银行贷款(价值55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的申报、审批与实施。这些设备和相关的人员培训对中国纺织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后一笔贷款使学校建成了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在周永元任校长期间,还为中国纺织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行列做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他曾多次与国家教委的领导和有关部门联系,并多次向纺织部领导提出申请进入“211工程”的工作计划,使得东华大学能够成为上海市高等院校中较早进入国家教委“211工程”的建设规划的院校之一,推动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主要简历
1954-1958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毕业
1958-1977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助教、讲师、学生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
1978-1983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系总支书记,常务系副主任
1984-1985年 华东纺织工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1985-1990年 中国纺织大学副校长,副教授
1989年— 中国纺织大学教授
1990-1995年 中国纺织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