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博物馆于1989年建馆,2023年2月
呼和浩特博物院合并组建为副处级单位,实行博物馆“总分馆”制,呼和浩特博物馆为六所分馆之一。
历史沿革
和硕恪靖公主府,建于清康熙中期以后,是康熙皇帝六女儿恪靖公主在清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下嫁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孙敦多布多尔济后所建的府邸。
清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公主去世后,其子及其后裔仍袭居府邸直至清亡。
民国十二年(1923年),绥远第一师范入驻公主府,自此成为师范学校校址长达66年。在此期间,师范学校为教学需要对公主府连续进行了重大改造,原花园、马场等改建为农场,殿堂门窗和墙体全部改制。文革期间,原府园内附属建筑、殿堂所有雕饰等被毁,公主府风貌再遭严重破坏。
1989年,呼和浩特市政府批复建立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师范学校分期向呼和浩特市文物事业管理处移交公主府。
1990年,公主府辟为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同年3月20日,呼和浩特博物馆成立。
1991年8月,呼和浩特博物馆正式开馆。
白马馆位于内蒙古博物馆旧址,是呼和浩特市历史地标性建筑之一,建于1957年,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其顶端有白骏马凌空奔腾的造型,被市民称为“大白马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展览面积3650平米。2010年正式划归呼和浩特博物馆,2013年12月开始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2014年12月31日,原内蒙古博物馆更名为呼和浩特博物馆并对外开放;2015年8月,因消防、安防等工程续建,临时闭馆;2016年5月,该馆再次向公众免费开放,同时推出“中国古代蒙元文化展览”。
2023年2月,呼和浩特博物院合并组建为副处级单位,实行博物馆“总分馆”制。六个分馆为:呼和浩特博物馆、将军衙署博物馆、昭君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馆、五塔寺博物馆、丰州故城博物馆。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路线
乘坐63、85路公交车到新华小学站;
乘坐37、K4路公交车到呼市二中站;
乘坐4、29、K1、82路公交车到新世纪广场站;
乘坐3、16、19、21、26、58、76路公交车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站。
建筑格局
综述
呼和浩特博物馆占地18000平方米,其建筑形制为亲王级四进五重传统府园建筑。由南向北中轴线为照壁、府门、仪门、静宜堂、寝殿、后罩房等主体建筑,东西两侧辅建配殿、配房等左右两路跨院。
基本陈列
呼和浩特博物馆建馆初始,为打开呼和浩特市博物馆事业困窘局面,改变工作困难状况,加强社会影响,首先利用馆藏壁画优势,借用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场地,于1990年8月,推出建馆第一部陈列—《呼和浩特召庙壁画艺术展》,产生巨大反响。
公主府经过初步维修,举办了《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召庙壁画艺术展》《全区流散文物精品展》三部陈列。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追溯了呼和浩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成为掌握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共同创造、互相融合的平台,和由此奠定的呼和浩特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重要因素。
《呼和浩特召庙壁画艺术展》大召是蒙古地区召庙政治地位和宗教地位的代表和中心,以大召壁画为重点,集中反映了召庙壁画的宗教思想、教义和艺术构思。因此,推出的这部陈列是藏传佛教文化召庙壁画研究的开创性展览。
《全区流散文物精品展》由内蒙古文物总店筹办。展览集中了多年来流散于民间的文物精品,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还有以蒙古民族为主的特色文物。
1991—1996年期间,先后参与了文浩的《敕勒川民俗展》,托克托县《古瓷精品展》等展览;引进《周恩来青少年时期》《辽庆陵壁画展》《辽瓷精品展》《墓志铭拓片展》《中国古代科技展》等展览。
经过四年的筹备研讨,推出《土默特蒙古民族民俗陈列》《满族民族民俗陈列》《回族民族民俗陈列》,以地区特色、民族特色为突出表现形式的三部陈列,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之际于1997年5月对社会开放。
《杨鲁安藏珍馆展览》杨鲁安是内蒙古地区集收藏、篆刻、书法为一身的名人,2000年向市政府捐献各类文物共万余件,部分文物以公主府为展览场地,2002年8月1日全面开馆。杨鲁安藏珍馆与呼和浩特博物馆合署办公。
馆藏文物
综述
据中国博物馆志显示,有文物3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品10件,二级品38件,三级品37件。2002年杨鲁安藏珍馆馆藏品文物8000多件、图书善本共2000多册(专定级)。
截至2019年末,呼和浩特博物馆藏品数22663件/套,珍贵文物170件/套。
重要藏品
北魏双羊五轮金饰牌:呼和浩特市郊区征集。饰牌长方形,长9.5厘米,宽7厘米,边框内两侧对应盘角羊,双羊嘴部衔接三个竖向轮,足腿部各呈轮形。整体构思巧妙独特,艺术效果浑然天成,是鲜卑民族的金器精品。
元绞胎高足杯:杯高6厘米,口径8.7厘米,内蒙古大学院内出土。侈口,弧腹,高圈足。由褐色和白色胎泥绞合而成,呈木纹状,外施透明釉。
辽菩萨头像:呼和浩特市白塔出土。菩萨面颊丰满,双目低垂,毫光内凹,束高髻,云鬓,耳垂至颈。表情较富生动,为辽塑精品。
元中统元宝交钞:呼市白塔村出土。交钞绵纸长方形,木版印制。正面额首横书“中统元宝交钞”,面值壹拾文。背面印章、铜钱图案。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纸币。
清大召麦达里佛壁画:原位于大召大经堂东壁。佛为藏传佛教菩萨造型,半踟趺坐莲台,双手捻莲枝,呈转法轮印,风度超凡,为壁画之绝版。
文化活动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呼和浩特博物馆立馆于首府特色、民族特地色、地区特色之研究,先后共推出八部影响较大的特色陈列,打下开创事业的坚实基础。在呼市地区对召庙文化、召庙璧画的内容、工艺、风格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对公主府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格局与形制、府内地灶清理等方面都有研究发现。
2004年以后,对壁画保护修复的科学技术方法和工艺研究成果突出,获得内蒙古考古在博物馆学会第六届文物保护科技成果一等奖,《大召壁画保护修复研究》论文获二等奖。呼和浩特博物馆的出版物有:孙利中《呼和浩特文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孙利中《大召》(内蒙古画报社,1997年);孙利中《昭君墓》(内蒙古博古出版公司,1999年);孙利中(合著)《内蒙古古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张慧君《国家历史文化保名城—呼和浩特》(内蒙古画报社,1997年)。呼和浩特博物馆发表的研究论文(部分):卜扬武《呼和浩特地区鲜卑墓所反映的北方社会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卜扬武《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年第1、2期);卜扬武《内蒙古地区铜(铁)镬的发现及初步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年第1、2期);孙利中《明清呼和浩特儒释道三教寺庙概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年第1、2期);杜晓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博物馆大召壁画的分析》(《日本文化财科学会》第18回2001年8月);武成《清和硕恪靖公主府地灶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3年第1、2期):张慧君《<绥远城溶濠种树记>碑及其价值》(《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2期);张慧君《绥远城兴工竣工档案查考》(《内蒙古文物考古》2007年第2期);李丽雅《呼和浩特草原第四纪古地理环境变迁综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年第1、2期);李铁钢《清代绥远城将军德勒克多尔济其人及其“御赐碑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年第1、2期)。
文化交流
公主府古建维修工程全面展开,就公主府专题研究与故宫博物院、恭王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南开大学历史系、河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等单位正在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2001年,呼和浩特博物馆壁画保护修复中心与敦煌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开展“馆藏大召壁画保护修复”项目研究,在壁画颜料分析方面取得成果,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
2005年,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吐尔基山辽墓璧画保护修复”项目。
2007年,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濒危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
所获荣誉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清和硕恪靖公主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10年,获批AAA级旅游景区。
机构设置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为国营事业单位。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经费来源是财政拨款。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设立了办公室、陈列研究部、宣传教育部、保管资料部、安全保卫中心。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共有工作人员41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1人,专业技术人员32人。
呼和浩特市博物馆截至2006年以前,年参观人数约5000人参观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