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是
唐朝诗人
卢汝弼(一作卢弼)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组诗总共四首,分别描写春、夏、秋、冬四时边塞的不同情况以及诗中人的情感变化差异。
作品原文
和李秀才(1)边庭四时怨
春风昨夜到榆关(2),故国烟花想已残。少妇(3)不知归不得,朝朝应上望夫山(4)。
卢龙(5)塞外草初肥,雁乳(6)平芜晓不飞。乡国近来音信断,至今犹自著寒衣(7)。
八月(8)霜飞柳半黄,蓬根吹断雁南翔(9)。陇头流水关山月,泣上龙堆(10)望故乡。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注释译文
词句解释
(1)李秀才:作者的友人,生平不可考。
(3)少妇:指戍边将士的妻子。
(4)望夫山:山名,此诗中所提望夫山地理位置尚不明确,一说为泛指。
(6)乳:这里指大雁抚养新生的小雁。
(7)寒衣:戍守边塞之人御寒而着之衣物。
(8)八月:农历八月。
(9)蓬根吹断雁南翔:蓬草的根也被秋风吹断,大雁都陆续往南飞去了。
(10)龙堆:指
白龙堆,古时西域一沙丘名,今在
罗布泊一带。
白话译文
其一
春风前夜里已经吹进了山海关,遥想故乡的青烟花香都早已经散尽。我的妻子尚不清楚我还能否凯旋归来,每天都应登上望夫山去远望我的军营。
其二
初夏时分,北方卢龙塞外,青草正茂,大雁在平坦的无际原野上哺育着新生的小雁,早晨没有顾及着上天飞翔。近些日子里家乡音信沟通全部中断,仍然还得每天都穿着御寒衣裳。
其三
八月初秋,塞外白霜纷飞,嫩绿的绿树也有一半凋落成了黄色,就连蓬草也都被萧瑟的秋风连根吹断,北方的大雁为了回暖都陆续飞往南国。那从陇西的群山间流泻出的河水还有关山上空的一轮明月当头,将士们个个泪流满面,悲伤地登上白龙堆,向故乡的方向望去。
其四
朔风吹来,夹杂着飘雪,凛冽如同刀割一般;骑着战马在长城窟饮水,更为严寒;半夜里烽火升起,将士们都知道有敌人来侵犯,一时都冲锋上前线,决心要保卫贺兰山。
作品选析
本组诗共四首。这里着重选择第四首进行赏析。
第一首写戍边之人于昨夜感受到春风吹入榆关,遥想故乡的青烟红花都早已凋残。闺中少妇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回来,内心一片忧怨,便每天都要到望夫山上远望军营,担心丈夫的生死。第二首则写初夏时节卢龙边塞的风光,但是戍边人仍然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还是要穿着御寒铁衣的郁闷。第三首写秋季边塞将士见白霜纷飞、柳树半黄、蓬草被风吹断,大雁往南飞去的悲凉景象,抒发出对家乡的思念,悲愤油然而生。
第四首诗是一首写边庭夜警、卫戍将士奋起守、土保国的小诗。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地征战的作品,在唐诗中屡见不鲜。早在盛唐时期,
高适、
岑参、
李颀等人就以写这一方面的题材而闻名于世,形成了著名的所谓“
边塞诗派”,以后的一些诗人也屡有创作。但这组小诗,却能在写同类生活和主题的作品中,做到“语意新奇,韵格超绝”(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评此组诗语),不落常套,这是值得赞叹的。
“朔风吹雪透刀瘢”,北地严寒,风雪凛冽,这是许多边塞诗都曾写过的,所谓“九月天山风似刀”(岑参),所谓“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再夸张些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但总还没有风吹飞雪,雪借风势,用穿透刀瘢这样的形容使人来得印象深刻。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如
王昌龄所写:“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其艰险痛苦情形栩栩如生;而这首小诗却写负伤过的将士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又不是单就风雪本身来描写,而是说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辛。次句“饮马长城窟更寒”,是由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化来,加一“更”字,以增其“寒”字的份量。这两句对北地的严寒做了极至的形容,为下文蓄势。
“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响起敌人夜袭的警报。结句“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诗意所在。“一时”,犹言同时,无先后;“齐”,犹言共同,无例外,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英雄气概。全诗格调急促高昂,写艰苦,是为了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题名为“怨”,而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这是一首歌唱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
作者简介
卢汝弼 [唐](约公元八九三年前后在世),字子谐,范阳(今河北涿州一带)人,唐代诗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约公元893年前后在世。《
才调集》作卢弼,字子谐,范阳人。唐昭宗景福年间进士。以祠部员外郎、知制诰,从昭宗迁洛。后依
李克用,克用表为节度副使。其诗语言精丽清婉,辞多悲气。卒于后晋时期。今存诗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