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派是中国唐代诗歌流派。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
初唐四杰和
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
高适、
岑参、
李颀、
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
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
闺怨等,形式上多为
七言歌行和五、
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
盛唐气象。其诗人除
高适、
岑参外,还有
王昌龄、
李颀、
崔颢、
王之涣、
王翰等。
诗派介绍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
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
初唐四杰和
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到
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
高适、
岑参、
李颀、
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
王之涣、
王翰、
崔颢、
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
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
高适《
燕歌行》、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
卢纶、
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边塞诗人是一群具有北方豪侠气概的天才型诗人,他们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抒发出了
大唐盛世所特有的气势,但是只有高适一人在“
安史之乱”后因功封侯,其余诸人多担任一些微末官吏,但是他们那大唐最强音的呼声却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忽视的。
盛唐的
边塞诗具有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总体上讲它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
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
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
崇高感,成为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盛唐
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
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
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
李颀《
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岑参《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
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
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
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翰《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历朝概况
汉魏南北朝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
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
陈琳的《
饮马长城窟行》、
曹丕的《燕歌行》、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
蔡琰《胡笳十八拍》、《
悲愤诗》,徐陵《
关山月》、
王褒《
渡河北》等。
隋代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
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
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
隋炀帝《
饮马长城窟行》、
卢思道《
从军行》、
薛道衡《
出塞》等。
唐代
盛唐是
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李颀、王维,高之《
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
歌行代表了
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
李白、
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
关山月》、《塞下曲》六首、《
战城南》、《
北风行》……,杜甫的《
兵车行》、《
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
出塞》、《从军行》,
王之涣有《凉州词》,
王翰有《
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唐代疆域广阔,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
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安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
保护国际通商,盛唐时代安边性质的战争时有发生。又由于不少帝王好大喜功,一些官僚将帅邀功边关,唐王朝的开边战争也不断出现。这样,以边关战事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便成了
盛唐诗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他们一方面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所鼓舞,另一方面也为立功边关求取功名的仕进道路所吸引,或身赴边塞,或心向边关。再加上一些边帅能武能文,延揽文学之士,使文人学士得以依附,并获得一种横槊赋诗的创作环境。因此,盛唐时代的
边塞诗,便在隋及初唐边塞诗的基础上繁荣起来。代表诗人是
高适和
岑参。
繁荣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
杨炯诗句“宁为
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边境战争十分频繁,给诗人们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
边塞诗歌的表现内容与盛世的
时代精神之吻合,因此尤为适合表达时代的主流情绪。盛唐
边塞诗是对我国古代边塞诗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代表诗人
高适
高适(700—765),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
沧州(今
河北省
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
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经
睢阳太守
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
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
陇右、
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
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
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
蜀州刺史、
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世称“高
常侍”。有《
高常侍集》等传世。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
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
边塞诗人,与
岑参并称“
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
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
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
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
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岑参
岑参(约715年—770年),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
伯祖父、伯父
都官至宰相。与
高适并称“
高岑”。他父亲两任
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
京洛,漫游
河朔。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749年(天宝八载),充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
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
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757年(
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
定远侯,亦着
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
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766年(
大历元年)官至
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京北长安人,祖籍太原。盛唐
浪漫主义重要作家,也是
边塞诗派重要作家,主要擅长七绝,现存诗177首,其中七绝有75首,五言绝句有14首,占总数一半。在诗歌内容方面写边塞诗,
闺怨诗,
宫怨诗和赠别诗四个方面。有人认为他诗超过高、参,在七绝方面这一点也不过分,被称为“
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唐代七绝数
王昌龄写得最好,《
出塞》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王昌龄出身寒微,青少年时期生活相当清苦,“久于贫贱,故多知危苦之事。”有人认为王昌龄未到过边塞,后人考证王到过西北边塞,到过青海,玉门关甚至更远,(27、28岁时)这应该是生活基础,也是创作基础,能用传神从军描画出边塞奇景,代表作是
《从军行》七首。
李颀
李颀曾
进士及第,授新乡尉,不久弃官,长期隐居于
嵩山,从诗的主要方面考虑应归于
边塞诗派,风格豪放略带苍凉,代表作《
古从军行》是反战诗篇,指出战争毫无意义。“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代表作品
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这是一首
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
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
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
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
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
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 赤亭道口行人绝。
脱鞍暂入酒家垆, 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
赏析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
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这是天宝十载(751)六月,李副使(名不详)将离
武威,远赴
碛西,即
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
库车附近)。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
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
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何尝不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呢?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其口语化的
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新边塞诗
新
边塞诗指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的一批诗人,继承古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传统,用
现代汉语创作的再现和表现西北边塞生活题材而又具有边塞气质和风骨的白话
自由诗。本文从时代地域和诗人诗风等方面,将
新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讨新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之间的继承与突破超越的关系。
相关评价
看出
边塞诗人有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在
人生态度上积极进取的,而不是消极退却的,他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乐观情绪和英雄气概以及
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他们对人民特别是对士兵都有深厚得同情,他们对
战争性质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他们的作品色彩强烈,情调高昂,显示出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他们的风格:一般是豪放悲壮,能够振奋人心的,他们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气氛,善于表现征人思妇的
离愁别绪,在诗体上他们一般运用七言古诗或七言绝句,因为用七言来表达战争边塞的豪情壮志是更为合适的,他们的缺点是个人功名思想较重,有时混淆了战争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