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削藩之战
公元805年到公元820年唐宪宗李纯为削平割据势力对独立藩镇进行一系列讨伐的作战
唐宪宗削藩之战是公元805年(唐元和元年)到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李纯为削平割据势力,对独立藩镇进行一系列讨伐的作战。
战争背景
唐朝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自此,从唐太宗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开元盛世,好几代人的努力在几年内一去不复返。李唐的国力由盛转衰,人口也开始锐减,这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也是唐宪宗削藩之战的历史大背景。在国力衰微的同时,因玄宗、肃宗在军事决策上的失误,这导致回鹘吐蕃等外族的轻视与土地掠夺。肃宗、代宗在平叛过程中,乱封节度使等一系列藩镇,使得全国基本上处于藩镇割据状态。在唐德宗时藩镇更为嚣张跋扈,视中央政权如无物。顺宗尝试改革,但其在位时间短,影响和效果甚微。永贞元年八月乙巳日,唐宪宗李纯就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登基。宪宗自小便熟知太宗、玄宗之盛,欲复大唐之威, “志平潜叛”,早年又经历了泾原兵变磨砺了心智。因此早已看不惯藩镇飞扬跋扈的宪宗,在元和新政初期有计划地任用了部分的勇武之士,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然后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削藩战争。
战争过程
平定杨惠琳叛乱
因为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入朝,韩全义让他的外甥杨惠琳担任节度留后。永贞元年十月,朝廷任命左骁卫将军李演为夏州刺史、夏绥银节度使。永贞元年十一月,杨惠琳叛乱。
元和元年三月,当李演到达夏州时,杨惠琳占领夏州公然叛乱,宪宗下诏令河东兵、天德兵前去平乱。
元和元年三月辛巳日,夏州兵马使张承金斩杀了杨惠琳,向朝廷献上其首级。至此夏州杨惠琳被平定。
元和元年七月,朝廷任命李演为检校礼部尚书、夏州刺史和夏、绥、银等州节度使。
平定剑南西川
元和元年正月,宪宗下诏讨伐刘辟。凭借宰相杜黄裳举荐,宪宗任命长武城使高崇文为左神策行营节度使,将步骑五千为前军。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将步骑二千为次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剑南东川节度使李康共同讨伐刘辟。
高崇文手下的士兵都是边防军,在他的手底下锻炼出来的,一个个战斗力都很强,再加上高崇文一直打仗,在作战和用兵等策略上都不是刘辟可以比的,所以刘辟遇到高崇文战果可想而知。而且严砺的兵质量也高于刘辟的士兵,李元奕手底下的神策军虽然在长安也不怎么打仗,但到底是中央禁军,战斗力还是有的。所以刘辟只能欺负欺负李康了。
元和元年正月甲午日,高崇文的军队从斜谷行军,李元奕的军队从骆谷行军,合兵于梓潼。甲申日,刘辟攻陷梓州,抓住了李康。
元和元年二月,严砺上奏声称收复剑州。
元和元年三月丙子日,高宗文攻克了梓州。
元和元年六月丁酉日,高崇文和刘辟在鹿头栅大战,高崇文破敌万余人。
元和元年六月癸卯日,严砺又在石碑谷大败刘辟,同日高崇文收复了汉州。
元和元年七月癸丑日,高崇文和刘辟在玄武大战,高崇文又一次打败了刘辟。
元和元年九月丙午日,严砺又又在神泉击败了刘辟。
元和元年九月辛亥日,高崇文攻克成都,活捉刘辟,将其押解回长安。
元和元年九月丙寅日,宪宗封渤海郡王高崇文(后改封为南平郡王)为剑南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元和二年十月,任命宰相武元衡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二年十二月丙寅日,封剑南西川节度使高崇文为邠宁节度、京西诸军都统。戊戌日,封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为梓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
元和元年十月甲子日,宪宗下诏减剑南东西川、山南西道经年的赋税,释放了被刘辟所胁迫的将士和官员,安葬了阵亡的军士。
元和元年十月戊子日,刘辟和他儿子刘超郎等九人在长安伏诛。至此剑南西川叛乱被平。
平定镇海叛乱
元和二年夏,“蜀既平,藩镇惕息,多求入朝”,镇海节度使李琦亦不自安,请求入朝。宪宗下诏征调,拜尚书右仆射。到了入朝的时候,李琦又称疾不至。门下侍郎、翰林学士武元衡主张削藩,以为不可放纵。宪宗也认为应行威令。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十月己酉日,朝廷诏征李琦为尚书左仆射,王澹担任节度留后。以御史大夫李元素为润州刺史,镇海军、浙西节度使。庚申日,李锜在润州叛乱,杀死了节度留后王澹和大将赵琦。宪宗立刻削除李琦宦爵及属籍(淮安王神通后代)。
元和二年十月乙丑日,宪宗任命淮南节度使王锷统诸道兵为招讨处置使,内官薛尚衍为监军。征宣武、义宁、武昌兵,并淮南、宣歙兵俱出宣州,江西兵出信州,浙东兵出杭州,共同讨伐。
元和二年十月癸酉日,镇海军兵马使张子良、润州大将李奉独等抓住了李锜,将其献给朝廷。
元和二年十一月甲申日,李锜伏诛,宪宗没收了李琦的资财,赐浙西百姓,代当年租赋。
至此淮海之乱也被平息了。顺便讲一句,宪宗李纯还得到了一个陪伴他一生的女人——杜秋娘。
平定义武
义武叛乱其实是一个小型叛乱,如果准确的将这场叛乱也并非宪宗出兵平叛的,而是义武军内部出现了分化,最后义武军归顺了朝廷。所以一般在讲宪宗削藩的时候都不怎么提。看了看《新唐书》和《旧唐书》上的记载,和平定淮西和剑南西川是不能比了,在这里也稍微提一下。
元和五年十月辛巳日,义武军都虞候杨伯玉鼓动三军叛乱,拘禁了行军司马任迪简。后来别将张佐元杀死了了杨伯玉,想要自立。任迪简被放了出来,任迪简想要归顺朝廷,便劝说将士们归朝。将士们因为前面和杨伯玉一起造反了,都担心被牵连,于是杀了张佐元来向朝廷示好。
元和五年十月壬辰日,宪宗下诏封任迪简为检校工部尚书、定州长史、充义武军节度观察、北平军等使。至此义武军叛乱平息了。
平定张伯靖叛乱
这是一场少数民族地区叛乱,在《旧唐书—宪宗本纪》中似乎没有提及。只有在《新唐书》中才有略微提及。内容实则不详,在这里也稍微提一下。
元和六年闰十二月辛卯日,因为不满意地方官吏的压榨和剥削,辰、溆二州的首领张伯靖叛乱。张伯靖是占据着溆州(今湘黔边一带)的蛮族部落首领,他杀掉朝廷派来的长吏,占据辰州、绵州等地,一共联络到蛮族部落的九个洞主以推行地方自治。张伯靖率领起义军南下,连续攻占了播州、费州。起义军攻州夺府,汇成了以辰、锦、叙三州为中心,范围包括整个沅水中上游和湘、鄂、川、黔、桂边界地区大起义之势。黔州观察使窦群讨之,不能胜。又调集庸蜀(今四川)、荆汉(今湖北)、南粤(今广东、广西)、东瓯(今福建)等处官兵对起义军进行围剿。起义军以辰、锦、溆等州为根据地,广连九峒,凭险固守,官兵不能胜。
元和八年四月己亥日,宪宗令黔中经略使崔能讨伐张伯靖。七月己巳日,宪宗令剑南东川节度使潘孟阳和崔能会合,率师四面进攻,开始讨伐张伯靖。
五月癸亥日,宪宗下令荆南节度使严绶开始讨伐张伯靖。严绶领命之后,认为九洞蛮只是不堪忍受贪官污吏的胡作非为,并不一定存心反叛朝廷。此时朝中宰相李吉甫也提议招抚,于是严绶派遣部将李忠烈带着自己的亲笔书信,前往辰州,晓谕张伯靖示以大义。
八月辛巳日,宪宗下令湖南观察使柳公绰讨伐伯靖。
八月丁未日,因为蛮族各部落首领细读严绶来书,发现严绶真有诚意。于是张伯靖归降。后宪宗见严绶尚能保一方平安,进封他为郑国公以示安抚。至此历经两年的张伯靖叛乱被平息了下去。
收复魏博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依故事,立其子田怀谏为副大使,知军务。田怀谏当时才十一岁,不能主军,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等人,军心不安。时宪宗与宰相议魏博事,宪宗想要让左龙武大将军薛平为郑滑节度使,试图控制魏博。而宰相李绛却建议利用藩镇自身的矛盾收复魏博。宪宗听了后立刻称善。
元和十月乙未日,魏博三军共同举荐田季安之将田兴知军事。当时田兴进入了节度使衙门,将士们都说要冲进节度使衙门,进行兵谏。田兴听了后,立刻跪在地上,请求士兵们退兵。但是将士们却没有散去。田兴无奈,只能说:“如果你们听我的命令,你们进去后千万不要伤副大使(田怀谏)!”众将士都称“诺!”于是,将士们冲进节度使衙门内,杀了蒋士则等十余人。
第二天,田兴便让田怀谏归朝。元和十月甲辰日,宪宗下诏,封田兴为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魏博节度使。后赐魏博节度使田兴名弘正。当月,魏博节度使田兴以魏博六州归顺朝廷。宪宗听取了宰相李绛的建议,立即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免租赋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
至此宪宗成功的收复了魏博六州。
平定淮西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闰八月丙辰日,淮西节度使(也称彰义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密不发丧,对朝廷称其父生病卧床,于是他自领军务。宪宗自平蜀,就立刻想要拿下淮西。宰相李吉甫也力主拿下淮西,“淮西非如河北,四无党援,国家宿存数十万兵以备之。失今不取,复难图矣”。宪宗从严绶平息九洞蛮叛乱的事情上获得启示,认为此人或许有办法摆平淮西之事,于是授予严绶以山南东道节度使的头衔,加淮西招抚使,让他率大军进抵蔡州。
严绶耀武扬威地来到蔡州一线,率军与吴元济对峙。然而,蔡州军毕竟与九洞蛮大不相同,他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兵方略以制敌,所以只好不停地为部下将士发足粮饷,让他们能拥戴自己而不致于逃散。同时,他又备上一份份厚礼,暗地里送到京城去贿赂那些执掌要津的宦官,以招声援,稳定好后方。这样一来,严绶率领的数万大军白白地耗在前线,平时仅只是闭壁坚守而已,阅时经年竟无尺寸之功。而吴元济根本没将严绶放在眼里,他手下的人纷纷劝他索性举起造反的旗帜,赶走严绶,大干一场。这时淮西节度使署的判官杨元卿见吴元济对朝廷抗命不遵,蠢蠢欲动,并杀掉了好几个忠于朝廷的官员,遂将淮西虚实,及平蔡计策,详告宰相李吉甫。
李吉甫将淮西实情密奏宪宗,宪宗先礼后兵,遣工部员外郎李君何吊祭,还追赠吴少阳为尚书右仆射,以示恩宠。实则是让其前往蔡州探查吴元济的动向。可吴元济却不迎敕使,发兵四出,屠舞阳,焚叶,掠鲁山、襄城,关东震骇,李君何不得入而还。于是,宪宗决意讨淮西。
元和九年九月丁亥日,宪宗下令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忠武军都知兵马使李光颜、寿州团练使李文通、河阳节度使乌重胤等率军讨伐淮西,命内常侍知省事崔潭峻监其军。
元和十年,宪宗又开始笼络强藩。元和十年春正月乙酉日,宪宗加韩弘司徒。韩弘镇宣武,十余年不入朝,颇以兵力自负,朝廷试图倚靠其形势以制吴元济。后宪宗调遣宣武等十六镇的兵力共讨吴元济。
元和十年二月甲辰日,严绶被吴元济偷袭,在磁丘被打败。
元和十年三月庚子日,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和吴元济在临颍交战,打败了吴元济。四月甲辰日,李光颜在南顿又打败了吴元济。五月丙申日,李光颜又在时曲打败了吴元济,淮西兵大溃。
淮西战事连着山东、河北割据势力的存亡,吴元济纵兵抗衡,王承宗、李师道暗中配合,给予政治声援和军事援助,淮西之役,是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吴元济遣使求救于恒、郓,于是王承宗李师道数上表请赦免吴元济,宪宗不答应。李师道遣大将率二千人趋寿春,声言助官军讨吴元济,实际上在军事上制肘官军。李师道又派刺客数十人,发盗数十人攻河阳转运院,杀伤十余人,烧钱帛三十余万缗匹、谷三万余斛,于是人情恇惧。群臣多请罢兵,宪宗坚决削藩,不许罢兵。
元和十年六月癸卯日,李师道派出的刺客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宰相裴度也同样遇刺,幸运的是,因为有护卫舍命相救,他只是头部受伤而未殃及性命。得到消息后京城长安因此大骇。朝士未晓不敢出门。早朝,宪宗在御殿久等,朝臣却没有到齐。于是宪宗下令京城各处加派卫兵,派金吾卫卫士保护朝臣外出。
元和十年七月甲戌日,朝廷宣布王承宗有罪,杜绝他的朝贡。
元和十年八月丁未日,李师道手下的将领訾嘉珍等在东都洛阳嵩山僧院内准备谋反叛乱。数百勇士埋伏在东都进奏院外,想要趁着东都无兵焚烧东都宫殿以及进行抢掠。小将杨进和李再兴等向东都留守吕元膺告发了他们的阴谋。吕元膺出兵合围,挫败了他们的阴谋。
元和十年七月乙丑日,李光颜和吴元济在时曲再战,这次李光颜却败在了吴元济手中。宪宗为了进一步拉拢韩弘,并让其为淮西之战出力。元和十年九月癸酉日,宪宗下诏封韩弘为淮西行营兵马都统。元和十年十一月壬申日,李光颜、乌重胤合兵在小溵河与吴元济交战,这次两人携手打败了吴元济。丁丑日,李文通又在固始打败了他。
元和十一年四月庚子,李光颜、乌重胤合兵与吴元济战于凌云栅,又一次打败了他。
元和十一年五月壬申日,李光颜在凌云栅大破吴元济。
元和十一年六月甲辰日,蔡州行营、唐邓节度使高霞寓讨淮西大败于铁城,仅以身免。朝中大为惊愕,宰相入见,多劝宪宗罢兵。而宪宗却坚定地说:“胜负兵家之常,今但论用兵方略,察将帅之不胜任者易之,兵食不足者助之耳。岂得以一将失利,遽议罢兵耶?!”当时举朝都说要罢兵,只有裴度“言贼不可赦”,宪宗于是独用裴度之言。
元和十一年七月壬午日,韩弘在郾城打败了吴元济。
元和十二年四月辛卯日,唐邓隋节度使李愬在嵖岈山击败吴元济的军队。乙未日,李光颜又在郾城大败吴元济,破敌三万,斩首六千到九千人,缴获马匹和军械三万余件。五月癸巳日,李愬又在吴房大败吴元济,抓获贼将李祐。
元和十二年,官军征讨淮蔡,四年没有攻克蔡州,“度支供饷,不胜其弊,诸将玩寇相视,未有成功”,宪宗也很惆怅便去问宰相们,宰相李逢吉等都说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了,财力也衰竭了,都想罢兵。裴度却什么都没有讲,宪宗奇怪,想裴度一定又什么想法,便问他。裴度便讲:“臣想亲自上前线督战!”原先唐宪宗派裴度实地考察过淮西的敌情。宪宗听他这么一说很是高兴,便亲自为裴度送行,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彰义节度使充淮西宣慰处置使,以刑部侍郎马总为宣慰副使,右庶子韩愈为彰义行军司马。裴度立刻奔赴前线,那时前线没有统一指挥战斗的元帅,只是拿郾城为治所。诸道军中皆有中使监阵,主将进退不由。裴度到位,当即奏请免去监军,诸将这才能专注与军事,作战也开始有了功劳。裴度治军,“军法严肃,号令画一,以是出战皆捷”
元和十二年冬十月壬申日,裴度前往前线视察工事修建,吴元济得道情报,立刻派军队偷袭。当突然贼兵出现时,攻击速度十分迅速,李光颜立刻当面迎击。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的儿子,魏博行营兵马使田布在李光颜手下,他立刻派兵阻挡住了贼兵的归路,两面夹击,大破贼军。
元和十二年十月十四日,唐随邓节度使李愬自将三千人为中军,命归将李祐、李宪将牙队三千人为前锋,李进诚将三千人为后军,出军东行,直奔吴元济营垒蔡州。“时大风雪,旌旗裂”,李愬冒着风雪,率军日夜兼行,于十五日“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官军似乎从天而降,迅速攻下蔡州城。(详见李愬雪夜入蔡州)吴元济穷蹙请降,然无济于事。吴元济被槛车送往京师。
元和十二年十月甲申日,宪宗下诏免去淮西两年赋税,免去旁州第二年的夏税。安葬阵亡将士,向他们的家属发放五年粮食。
元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日,吴元济在长安被斩首。淮西割据三十多年后,复归唐皇朝统治。
收复成德
自从淮西被平定之后王承宗也十分惧怕,因为前面他和李师道一起抵抗朝廷平定淮西。于是他求告于田弘正(即魏博田兴)。而后,元和十三年四月甲寅日,王承宗献德、棣二州。王承宗又请以二子为质,请官吏(主要为州刺史)。田弘正为之奏请,宪宗准许归降朝廷。后来,魏博遣送王承宗子知感、知信及德棣二州图印至京师。成德至此也归顺了朝廷。
平定淄青
因为淮西叛乱的平定,宪宗削藩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朝廷处于优势,官军得以集中兵力进攻河北、山东的藩镇。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春正月,因为被淮西平,李师道非常害怕,不知怎么办,又怕朝廷兵锋直指淄青。于是只好遣使奉表,请使长子入朝侍奉,并献沂、密、海三州。宪宗受降,并遣左常侍李逊诣郓州宣慰。
可是此时李师道却感觉不对了。李师道在兵危巢倾的严重形势下,先降后悔。朝廷宣慰李逊至郓州,李师道大陈兵戈以迎之,继而表言军情不听纳质割地。宪宗决意发兵讨李师道。
元和十三年五月,宪宗下诏任命忠武节度使李光颜为义成节度使,自许州徙镇滑州。
元和十三年秋七月,宪宗下制罪状李师道,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兵共共同讨伐。宪宗任命宣歙观察使王遂为供军使。因为朝廷兴师讨李师道,韩弘虽拥兵自重但也有些惧怕,毕竟叛乱的刘辟和吴元济都被扫平了,魏博和成德也归顺了朝廷,于是韩弘也作出了让步。
元和十三年九月,韩弘派兵讨伐李师道,围攻曹州。
元和十三年十一月,裴度指挥田弘正将全师自杨刘渡河,距郓州四十里筑垒,李师道手下的将士们大震。
元和十四年春正月,韩弘攻克考城,杀敌二千余人。武宁节度使李愬拔台(唐属兖州)。元和十四年正月丙申日,魏博军在在东阿与李师道大战,大破李师道,破敌五万。丙午日,魏博军又在阳谷大破李师道军(有说法说是平卢军)一万多。
元和十四年二月,李愬在沂州击败平卢军,攻克丞县(唐蓝陵县)。李师道闻官军侵逼,在郓州发民修缮构筑守城工事,连妇人都要服役,民情益恐惧怨恨。元和十四年二月九日,终于发生李师道军中兵变自溃,李师道部下率兵反叛,攻下了郓城。在城内捕索李师道和他的两个儿子。在牙门外隙地处,斩杀了他们。为首的是淄青都知兵马使刘悟。刘悟将李师道父子三首遣使送往田弘正的大营。田弘正大喜,露布以闻。淄青和它所属的十二州的叛乱全被平定了下来。
至此,宪宗削藩获得很大胜利,包括像平卢这样的强硬藩镇也尽遵朝廷的约束。结束了自代宗广德以来,六十年时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藩镇自己任命官吏,不供赋税的情况。
战争结果
宪宗削藩的结果是成功的,但却是短暂而且不彻底的,藩镇割据以唐宪宗的死亡为起点而再次开始。
唐宪宗在执政后期已经开始懈怠,大有重蹈唐玄宗覆辙的趋势,而且削藩结束后并没有立即跟上急需的政治治理。所以自宪宗死后,藩镇便失去了强劲的约束力。而再加上继位的穆宗对待藩镇的策略错误,导致各个藩镇又重新开始了割据。
这些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宪宗对当时的削藩政策出现了偏差,一味的强调武力削藩,而不去考察藩镇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所需的政治策略。
分析原因
藩镇割据的客观原因是各镇节度使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利益是一致的,特别是河北三镇。否则藩镇是不可能有实力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来对有抗中央政府力。而地方豪强势力的存在是土地兼并这一历史规律的不断重复导致的。同时,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后遗症”,藩镇割据的主观原因是自安史之乱开始,整个中原兴起了“否君臣之节,营自家社稷”的思想。因此,唯有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加强对各藩镇内部具体考察才能够彻底洗清藩镇割据。
这样便需要一个长期在位而且鞭策自己的皇帝,一个稳定的中央政府。能够长期持久的对待藩镇和地方豪强,采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方略,一步步分化和打击他们,这样也许很长一段时间后藩镇才能被彻底根除。而这样在时间上最起码要有50年左右或者更久,也就是说宪宗的在位时间最起码和玄宗皇帝差不多。
可是后来宪宗开始自大了起来,认为自己的功绩已经非常了不起,施政开始懈怠,生活也更加不节制了,试图想要成仙而服用丹药,这也许是李唐王朝无法逃避的弊病。而且宪宗登基借助的是宦官的的权力,但到了宪宗死时宦官的的权力却又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皇权。最终宪宗在元和十五年暴崩,享年四十三岁。比起李唐皇族遗传的心脑血管病,宦官的蓄意谋杀有更高的可能性,而穆宗登基之后的一系列蛛丝马迹更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宪宗削藩战争的爆发和它短暂的胜利是必然的,它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
历史意义
宪宗削藩准确的讲是不彻底的,也算不上真正的成功。但是他的削藩战争对于李唐王朝稳定和社会发展来说却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
首先,宪宗采取了不对藩镇姑息的政策,开始武力削藩,这样使得中央政府的名誉和威望有了很高的提升。
再者,宪宗长期、坚定的对藩镇用兵,不因战局不利而放弃,最终获得了成功,这样很好的打击了藩镇的嚣张气焰,使得部分藩镇看清了朝廷削藩的决心和威力,最终选择了归顺。
最后,宪宗的削藩结束了自代宗广德以来六十多年间藩镇割据的状况,很好的打击了藩镇势力,使得全国至少在名义上取得了统一。
虽然最后藩镇依旧没有被有效地控制,但情况和规模至少没有如德宗时期那么危险和声势浩大了。也正是因为宪宗的强硬削藩,李唐王朝才保留了余下一百多年的统治;同时也使得社会大环境较为安定,促进了文化和科学事业等方面的发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7 13:32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