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长城
甘肃省嘉峪关市的景点
嘉峪关长城在嘉峪关市西南隅, 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朝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 建于1372年。关城平面呈梯形, 面积33500余平方米, 城墙总长733米, 高11.7米。城楼东、西对称, 面阔三间, 周围有廊, 三层歇山顶高17米, 气势雄伟。关城四隅有角楼, 高两层, 形如碉堡。登关楼远望, 塞外风光尽收眼底。
简介
嘉峪关长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以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天下雄关” 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1372年)年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万平方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有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在两门外各有一瓮城围护,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嘉峪关关城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历史沿革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时168年,于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嘉峪”意为“美好的 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 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其中城市占30平方公里,人口10万。
嘉峪关市是新型的钢铁工业城市,成立于1965年,主要为适应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公司而设。城区规划整齐,马路宽阔,建筑独特,设施完善,已形成了“三业并举,四通先行,双带 整推,合纵联横”的发展新格局,成为中国率先进入小康的36个城市之一。
嘉峪关旅游资源以嘉峪关城、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黑山岩画等 最为著名。有二、三星级旅游宾馆和国际旅行社提供全方位旅游服务。航空、铁路、公路交通和现 代化通讯均较便利。
嘉峪关市属温带干旱气候,年均气温7.7℃,其中1月最冷,为-15℃,7月最热,为29℃。年平均降 雨量80毫米。日照强、温差大、降雨少、蒸发大。
防御体系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文化遗产
嘉峪关关城
走进嘉峪关这座以明长城最西端重要关隘命名并因之而闻名遐迩的城市,就像走进了长城的天然博物馆——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以及横亘于戈壁之上随处可见的汉、明长城,这些珍贵的长城遗址、遗迹,串接成一条历史文化长河,滋养着嘉峪关的城市文化,铸造了嘉峪关独特的城市品格。从嘉峪关关城向北延伸约7公里,至石关峡左侧有一段东西向沿山而上的长城,史称“石关峡左侧长城”。在明代,这段长城与黑山的悬壁长城相连相应,共同构成石关峡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工事。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嘉峪关社会各界掀起了修筑长城的热潮,石关峡右侧长城被修复。在石关峡长城边上长大的镇黄草营村农民杨永福,在2001年,决心个人筹资修复石关峡左侧长城。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嘉峪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于当年7月得到甘肃省文物局的批准。
2001年10月10日,杨永福投资的长城修复工程破土动工。
2002年6月18日,这段总长267米的长城工程竣工。
嘉峪关珍贵而丰富的长城历史文化遗产得以很好地保护和保存,有赖于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和群众即开始了对嘉峪关城楼和长城的维修保护,揭开了嘉峪关历史新的一页。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各级政府和群众先后投资820多万元人民币,对嘉峪关城进行数次维修保护。
由于旅游热在中国各地的兴起,嘉峪关市市委、市政府也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加快该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但同时也强调,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
长城第一墩的保护开发即是一个成功范例。走进嘉峪关长城第一墩旅游景区参观,游客第一眼看到的仍是第一墩雄伟及其周围的荒凉,根本看不到一般旅游景区的热闹与繁华。只有绕过长城第一墩,向西行约500多米,顺着讨赖河峡谷下望,眼前才豁然开朗,原来这里旌旗猎猎,还“隐藏”着一座古代军营。走进军营,回首张望长城第一墩,游客才会发现在第一墩东边200米处的讨赖河峡谷悬壁的半中央还有一个半开放式的地下洞穴,那里是横跨讨赖河峡谷滑索的出发点和观景平台。精心的设计,既让人们领略了长城第一墩的原始风貌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沧桑,又能让通过复原的古代军营体验当年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还可以乘滑索飞跃讨赖河大峡谷,感受现代探险旅游的惊险刺激。
“这种藏而不露,是景区设计者们苦心经营的结果。”嘉峪关文物管理所所长杜思平先生对记者说,“投资920万元开发建设的这个景区近4平方公里,主要设施都位于沟壑和地下洞穴,其目的就在于保持长城第一墩周边荒凉的原始自然环境,真实再现历史古迹原貌。这标志着嘉峪关市已在合理开发长城历史文化资源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成功之路。”这种成功,在于既成功地宏扬了长城文化,把长城第一墩的原始面貌完好地展现给人们,又实现了对名胜古迹的建设性开发。而这,只是嘉峪关长城文化开发保护中的一个缩影。究其实,不论是经济萧条的往昔,还是旅游业红火的如今,生活在嘉峪关城下的人们始终关爱着这份沉甸甸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宏扬长城文化的可行之路。
长城博物馆
2003年4月30日,“中国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新馆在嘉峪关关城下正式落成开业,嘉峪关长城乃至中国长城这份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了一个新的集中展示的舞台。
嘉峪关市长城博物馆始建于1989年10月,位于嘉峪关市区新华南路,是我国长城沿线最早的第一座专题性长城博物馆,专题陈列长城的历史演变、建筑形式、军事作用等。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陈展方式和陈展条件都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加之博物馆距关城较远,给游客参观展览造成了许多不便。因此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长城博物馆搬迁至景区。
2000年9月4日,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开工奠基。新馆按照国家二类甲级博物馆的标准设计、建设和陈展,在设计中突出了空间展示效果,采取了地上一层、地下一层的设计方案,整体建筑由四部分相同平面的形体组成,呈方块形组合,总建筑面积近3500平方米。
外形似城堡,为一座品字形环抱状建筑物。内部设计为迂回式休闲格调,由四条视觉通透的走廊串联而成,流畅简洁又富于变化。长城博物馆陈列分7个展厅,共1500平方米。陈列分为长城历史、长城军事、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古今嘉峪关4个部分,充分应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陈列手法,将长城历史、文物、艺术和长城研究成果浓缩于一馆,多方位、多角度地全面地展示出来。
与此同时,嘉峪关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研究在广大专家学者的考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进展。
以悬壁长城和黑山为基础开发的又一处重要旅游景点“悬壁长城———黑山峡丝绸之路旅游景区”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于日前完成了景区总体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景区建设设计,得到了国家计委1000万元的国债支持。
保护
保护长城,宏扬长城文化,开发长城旅游资源,嘉峪关人的长城之路正越走越宽,长城文化旅游正日益显示着其特有的魅力。
民俗风情
仿古出关仪式在嘉峪关市举办国际滑翔节期间,市政府在嘉峪关关城举办隆重的“仿古出关仪式”。仪式的内容主要是由来宾穿着古代武官和士兵服装,在嘉峪关关城仿照古代将士出关时的情形。仪式的基本程序是:
(1)由市长宣布仿古仪式开始,鸣放鞭炮,开启嘉峪关关城锁钥,推开两扇大铁门;
(2)朝官宣诏;
(3)出售签发关照,验明身份。
(4)请贵宾乘仿古马车、骑骆驼出关并奏乐。在关城内进行敦煌组舞秦腔太平鼓安塞腰鼓等表演;
(5)在百米长绢上题字、签名、作画留念;
(6)出关后,仿古队伍面向朱元璋像,告别嘉峪关关城后,继续登程西行。
位置
参考资料
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新华网.2014-12-22
嘉峪关长城.百度地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22:2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