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尼众佛学院是我国一所高级比丘尼学院,于1983年成立,院址在成都铁像寺内。 自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惊呼:“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在人们的心目中打下了与世隔绝,交通不便的烙印。而位于省会成都市郊的四川尼众佛学院,由于重在修学,以至许多身临寺外的人,也只能一睹高高的红墙与院内隐约的殿堂而望寺而叹,使得这儿平添了几神秘感。
学院建立
四川尼众佛学所在地,铁像寺,在市南十五公里的石羊乡境内。据县志记载:明万历十八年,据地得铁铸
释迦牟尼佛像,因建成寺供养,即以铁像名寺。抗战期间,宋庆龄女士在成都办的孤儿院,曾疏散到此。
佛学院居此,远离闹市尘器,寺周田园千顷,一望无际,寺后溪水潺潺,修竹沿河数十里,不见尽头。院内殿堂巍峨,草木葱郁,屋舍俨然,清新雅静,安宁祥和,实为修学之胜地。整个建筑既独立成院,又浑然一体。以这座历史悠久,道风淳厚,环境优美的
古刹作学氛围。早在1980年
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
全国代表大会上,
隆莲法师鉴于当时中国没有一所培养比丘尼的正规学校,郑重提出了创办
尼众佛学院的构想。隆莲法师的倡仪得到中国佛协和许多大德的支持,特别是赵朴老更是积极呼吁。特地为四川尼众佛学院的山门题写楹联:“律传远绍铁萨那,
像法重辉圣尼寺。”1983年中国佛协批准了创办四川尼佛学的申请,并将院址设在由赵朴老亲自考察过的,由
能海上师在汉地创办的唯一女众金刚道场铁像寺内。学院与寺庙合二为一,原本是为了传授二部僧戒,以帮助尼泊乐重建尼郭僧团而为。因此,佛学院院长
隆莲法师特为
南传佛教布局之佛玉殿撰书楹联: “天海慈航,狮子国万里远来,建二部戒坛,严净毗尼,玉律共调离垢地; 地灵人杰,龙女珠几生修到,会三乘秘旨,演扬般若,金言同阐
辩才天。” 以及殿门上“玉汝于成,以戒为师”之匾额。
1984年秋季,四川尼众佛学院正式招收第一批学员,她们来自全国各地,一般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及一定的佛学知识,经过严格的统一考试,入学深造。
迁建缘起
创建于1984年的四川尼众佛学院,是经国务院颁发[1983]60号文批准的唯一一所高级
尼众佛学院。20多年来,在已故名誉院长
赵朴初会长的热心关怀下,
四川省宗教局和省佛协的大力支持下,在
隆莲院长的亲自率领下,为佛教界培养了一批批尼众僧才。她们遍布全国各地名山大刹,弘化一方。受到教内外各界人士的肯定和赞扬。
然而,作为精英佛子的摇篮,四川尼众佛学院的办学条件却十分简陋,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希望工程”。学院地处郊区,交通不便,校舍危破。更没有象样的图书馆、电教室、禅堂等必要设施。无法与同类院校相比,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有鉴于此,经
四川省佛教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决定迁建,并由
四川省宗教局宗发[2003]18号文件、国家宗局国宗函[2003]149号文件批准,迁址重建四川尼佛学院,籍以振兴佛教教育事业。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支助下,选址彭州,征地120亩,分三期工程完成。在这关键时刻,老院长
隆莲法师示寂,常务副院长
如意法师的带领全院师僧克服重重困难,经多方努力,终于使前两期工程初具规模。
基础设施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
隆莲老法师的带领下,
如意法师等的辛勤努力下,学院的基础设施逐渐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生活设施方面
学院创办至今,走过了二十余春秋,教学用房以及其它设施都显得既狭小又陈旧。有鉴于此,
如意法师奔走呼吁,在四大丛林的支持下,2002年学院首次进行全面维修,使学院恢复了生机。为了进一步保障学习和生活,学院增建了配电房;为了提高学僧的生活质量,在厨房购置了豆浆机、
保鲜柜、
开水机、电汽两用
蒸饭机;为了解除寒暑季节给学僧学习带来的苦恼,在教室安装了空调和壁扇;在观堂四周安装了壁扇。
教学设施方面
经云:菩萨为利众生,当于五明处学。为使学院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也为了学僧能更好的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学院购置了扫瞄仪、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33台电脑,并请专业人士讲授专业课,使学僧在毕业后能更好的使用现代科技弘法利生。
办学宗旨
明晰办学思路,创新管理理念
1、办学原则:以育人为根本,以培养学僧的求学精神和弘法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知恩报恩,学修并重。
2、育人方针:先成人,后成佛 。
3、办学目标:隆莲老法师从佛教事业的实际出发,把学僧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培养寺庙管理人才, 二是培养弘法人才,三是培养
佛学研究人才。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最低要求也要成为寺庙的管理人才。所以学僧们不仅要学习佛学知识和文化知识,还要学习许多具体的管理方法,比如如何举行各类法事,如何建立正规的财务帐目等等。当时负责教授汉语的游老先生还专门为此编写了一本《佛寺应用文常体浅例》。
4、总体工作思路:以良好的道风、学风建设为重点,教师素质提高为关键,以院弘教、以教立院。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弘扬人间佛教思想
1、提高文化素质
基于预科班文化程度层次不同的情况,加强语文、历史、哲学等基础文化的学习与训练,以提高其文化水平。
2、提高人格素质
引导学生发扬东西方各种传统道德,并学习当代英雄的高尚品德和先进事迹,提高其人格素养,教育学僧首先做个好公民,行好“
世间法”,做世人的典范。
3、提高僧格素质
以戒律为基础,以佛陀乃至于历代的高僧大德为榜样,勤修戒定慧,息灭
贪嗔痴,以入世间精神,勤修出世间法,
上求下化,令正法久住。
加强法师队伍建设
1、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法师不但要通达佛学,也要不断更新世间学问,学习新的科技成果和思想,了解当代的社会思潮,关心国家及世界政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专研佛学、以身示教
在教理上,不能满足于原有的水平,要深入经藏、广学多闻,辩才无碍。能解答学僧的问难。在行持上,要认真学戒、严格持戒,模范遵守各项法规,明识因果,努力做世出世间的表率。
3、掌握规律,提高质量
适当的组织法师学习《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等知识,并适当的组织外出参学,提高其教学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对机说法,讲解玄奥的教理、力求以明喻暗,深入浅出,使学僧心开意解,成就其闻所成慧。
始终坚持“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的办学方针,以三学戒定慧为纲领。为了能更完善地培养僧才,绍隆
佛种,续
佛慧命,将不断努力、扩大招生、提高教学质量,为佛教事业的振兴奉献毕生。
管理、教学、研究
佛法弘传本在僧。培养一大批信仰坚定,学修并重,具足正信及有较高佛学知识的优季僧才。已成为我们佛学院教育的关键。为此,
隆莲法师从佛教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办学宗旨,一是培养佛教寺庙管理人才;二是培养佛教学人才;三是培养佛教研究人才。
今天佛学院培养的僧才“合不合格”,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佛教事业的兴衰存亡,走向、命运和前途。若对三宝无敬信,尽管有知识,会管理,也只能流俗于社会。故佛学院把坚定信仰作为教育学僧的核心。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使人心清净的力量不在教育,而在信仰;不在知识,而在因果;不在科学,而在宗教。有了信仰才能心有所敬,有了因果才能心有所畏,有了宗教才能心有所安。知所敬畏就不敢胡作非为,平安自在才能为理想,为利他而奉献自我。
僧团是大众耐以生活,修持的机体,是
释迦牟尼为了传播和实施他所发现的真理而缔造起来的组织。要管理完善它,使这充满活力,必须是达因识果,具信仰之僧才。因此,我们佛学院不是闪电单纯地让学僧学佛教,研学问,而是要通过几年的教育提高学僧的因识果的佛教道德水平。具有统领大众的包容心,耐烦心,慈悲心和般若慧。让僧团成为一个道风纯正、神圣的三宝团体;寺庙转为祥和,快乐的净土;僧众成为正信的佛弟子。
佛陀施设
八万四千法门教化众生并非无的放失,而是因机施教。故我们从学僧的实际出发,予以全面的介绍佛教,把重视解决人的烦恼,人的思想等问题放在首位,佛讲的法是人们所需要的,佛法不能在众生的疾苦之外而存在。重在为学僧打下稳固的佛学基础,以培养学僧日后自学、自立、弘化的能力。那么,培养弘法教学的人才,将始终是我们的中心课题。
现阶段佛教的研究百废待兴。如何使佛教与当今的科技时代相适应,更好地针对人类的烦恼,困惑、茫然;道德的沦丧,世风的日下,环境污染,生态的失衡而加以引导摄持,着眼于现实人生下烦恼的淡化,智慧的提升,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净化,从而达到人生的解脱,实为研究佛教的重要课题。佛学院正是本着这一研究内容来启发学僧,完善办学的第三宗旨。使学僧全面正确地认识并接受佛教的人生、世界观,变消极为积极,变悲观为超悦,不忧不喜,坦然地对待地无常的人生,如幻的世间,从并
众善奉行的人生观出发,随缘度众,自利利他。
教学体系
四川尼众佛学院本着
佛陀说法之次第而建立了戒学、俱舍、唯识、中观之教学体系,故佛学院课程的设置便是围绕这一体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次第而进行。
其中戒学自成一系,宗门所心地无非为戒。因为戒是调伏身心,规范行为之准绳则断烦恼,证菩提之根本,是众学之基,三学之首。对学僧而言,则要求行住坐卧,循规蹈矩,如法如律,学佛行仪。使粗俗不堪的言行得以规范;使烦躁恼乱的身心得以柔顺,使杂乱无章的修学生活得以次第。日后才能堪为四众之模范,不负人天师表之尊敬!受戒是为学戒、持戒而为,故佛学院从一开学,使次第讲解沙弥尼戒,正学女戒,比丘尼戒,瑜伽菩萨戒,梵网菩萨戒,以及
羯磨、布萨法,
剃度仪轨/、传戒正范,尤以践习二郭僧戒仪轨为重心。使学僧通达开、遮、持、犯,时刻地检点自己的三业,以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佛学院将俱舍,
唯识作为第二体系,这是因为此两宗在教义上有异途同归之处,同属
无著、
世亲等论师所创。俱舍是一部组织严密,彻观
迷悟因果真理,而达涅盘的要典,该论将
小乘说有的有部与说空的经郭两派思想予以融会贯通,使小乘进入大乘的方便。而唯识乃
大乘有宗。以“
八识二无我,
三性三无性”来建立
唯识无境。建立唯识的因果缘起道理,破除烦恼,所知
二障及
一切法执。因为世间的一切万法无不由心而生,无不由心而造。心生则法生,
心灭则法灭,
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阐明了流转
还灭皆不离心之
染净,
唯识学分析众生心理现象之透彻完善,比之现代心理学有过之而地不及。正因为如此,佛学院给学僧传授
八识规矩颂,
百法的门论,
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论,摄大乘论,
俱舍论及因明入正理论等有系论著。以达到对自我的认识,而超越自我所执。
缘起是佛教的特色,同样的性空也是佛法的特色。龙树之中观见,在佛教中,无论是从印度,西藏还是中国,都曾引起很大影响。故我们将
中观之典籍作为教学的第三体系,正是源于此。因为世间的生死与出世之解脱无不是缘起性的,由
一切法是
自性空而离常见;由一一切法是缘起而离
断见。为了使学僧对第一、二体系中的所学产生偏执,而授以中论以确立中观正见,及藏传的入中论,菩提道次第论,入菩萨行论及各种仪轨,不著空有而入中道第一义谛,方可入世严土熟生,破邪显正,大小并扬。
同时佛学院除教授上述体系外,并学习天台教仪,以明白天台智大师用“
五时八教,
一心三观”来
判释世尊言教,修行位次之严禁密完整。“
心佛及众生,是
三无差别”众生是迷之佛,佛是觉悟之众生。故佛学院授大乘起信论,来提高学僧的
本觉与始觉,使之合二为一而成究竟觉。对于南传上座郭之法宝清净道论,
法句经,也必须研读。来体会
禅定之境界。为了使学僧有一个全面的发展与提高,课程以经律论所诠之戒定慧为中心,同时还授古代汉语、
佛教文学、英藏语、,财会、书法等课程。
总上所述,教学体系之内容包含了三大语系
佛典,使学僧了解了佛法的全貌与次节。十分之七的研读佛学,十分之三学习文化,以达到佛学,文化知识的全面提高,以适应当今佛教,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为佛教事业服务。
学修一体
——戒为师
学院始终将持净戒作为首要课题。因为无论何宗何派,是显是密,
守护佛戒是一切功德之根本。故“一切众律中,
戒经为上最。”学僧在校学习,除必须背诵所学各种藏经以外,还必须坚持丛林生活,早晚上殿,半月诵戒,过堂持斋,静坐禅修,结夏安居,一一如法如律而行,不越昆尼制。同时要求凡入学为学僧者,一律在佛学院受二部僧戒,兼学正学女六法两年。办学至今,
隆莲法师已为四届学僧圆满地传授了二郭僧戒。受戒只是方便,目的是更好的
持戒。为此,隆莲法师提倡以不杂不冗不过不及,正处
中道为准绳,应重实际。
佛学院的学僧,必须严格遵守学院各项制度。(如学生守则,课堂、上殿、过堂、会客、请假、卫生、出坡等)。这也是学院的戒。学僧概不应酬经忏
佛事,因为佛法不是商品。正因为如此,使得正信修道之道风,精进不懈之学风,与纯净和合之文风在佛学院勃然兴起。做到了学僧生活丛林化,丛林学院化。达到了佛学信仰,修持与知识同步增长的目的。
一九九零年佛学院增设研究班,连同专修班、中级班、学制各为三年,实现了三级十二年制一贯的体制。四川尼众佛学院自建院以来,历经十五个春秋,佛学院毕业的中专僧四届,大专僧三届,
研究僧一届,学校还有大专、中专两班学僧。可谓硕果累累,毕业后的学僧皆已成为当地寺庙和佛协的栋梁之才。
今天,让我们在佛陀
慈光的普照下,携起手来,高树戒幢,演扬正法,绍隆
佛种,续
佛慧命,精进努力!
祝各位大德,各位法师
六时吉祥,万事如意!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