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臂形草(Brachiaria subquadripara (Trin.) Hitchc.)是禾本科、臂形草属一年生植物。秆高20-60厘米,纤细,下部平卧地面,节上生根,节膨大而生柔毛,节间具狭糟。叶鞘松弛,被疣基毛或边缘被毛;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无毛或稀生短毛,边缘增厚而粗糙,常呈微波状。圆锥花序由3-6枚总状花序组成;总状花序长2-4厘米;主轴及穗轴无刺毛;小穗长圆形,先端渐尖,近无毛,通常单生;第一颖广卵形,长约为小穗之半;第二颖与小穗等长;第二外稃革质,先端锐尖,表面具细横皱纹,边缘稍内卷,包着同质的内稃;鳞被2,折叠;雄蕊3;花柱基分离。花果期9-11月。
秆高20-60厘米,纤细,下部平卧地面,节上生根,节膨大而生柔毛,节间具狭糟。
叶鞘松弛,被疣基毛或边缘被毛;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4-15厘米,宽4-10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无毛或稀生短毛,边缘增厚而粗糙,常呈微波状。
圆锥花序由3-6枚
总状花序组成;总状花序长2-4厘米;主轴及
穗轴无刺毛;小穗长圆形,长3.5-4毫米,中部最宽约1.2毫米,先端渐尖,近无毛,通常单生;第一颖广卵形,长约为小穗之半,具5-7脉,包着小穗基部;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具7脉,第一小花中性,其外稃与小穗等长,具7脉,内稃狭窄而短小;第二外稃革质,长约3毫米,先端锐尖,表面具细横皱纹,边缘稍内卷,包着同质的
内稃;
鳞被2,折叠,长约0.6毫米;
雄蕊3;花柱基分离。
细毛臂形草(Brachiaria fusiformis Reeder)与四生臂形草的主要区别:叶鞘、叶片、小穗密被柔毛;主轴无毛而粗糙,小穗轴被长刺毛。
毛臂形草(Brachiaria villosa (Ham.) A. Camus)与四生臂形草的主要区别:叶片为卵状披针形;小穗卵形,长2.5毫米,有毛;第一颖长约1毫米,具3条脉。
多枝臂形草(Brachiaria ramosa (Linn.) Stapf)与四生臂形草的主要区别:秆和小穗被毛,小穗孪生或于花序上部的有时单生。
锐头臂形草(Brachiaria subquadripara var. miliiformis (Presl) S. L. Chen et Y. X. Jin),与四生臂形草的区别:叶鞘无毛或疏被疣基毛或仅边缘被毛;小穗长椭圆形至倒卵形,长3-3.5毫米,中部以上最宽,先端锐尖。产云南;生于路边草地上。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及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生于灌丛草坡、平地路旁、疏林下及海边沙地上。适应性强,较耐旱瘠,也略耐荫,能在各类土壤上生长,但在林下或沙地上生长良好。主要生长在荒坡草地、熟荒地或路边向阳或荫蔽度小的地方,常与
链荚豆(Alysicarpus vaganalis)、
龙爪茅(Dactyloctenium aegyptiacum)、
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等组成群落。喜温暖气候,生长在年降雨量1000-1800毫米的地区,年降雨量低于750毫米或持续干旱4个月以上则会出现干枯。
人工繁殖:栽培者播种在成龄椰园中供放牧利用。宜雨季开始时播种,可以撒播或条播,每公顷播种量为22.5-45千克;也可用带根的平卧茎进行无性繁殖,于土壤湿润时栽植,株行距1米×1米,挖穴种植,穴深15-20厘米。
秆叶柔软,适口性好,牛羊极喜食。营养价值较高,抽穗期干物质含粗蛋白质8.02%,粗脂肪1.42%,粗纤维46.24%,灰分9.37%,无氮浸出物34.95%,为优良放收草,也可割草供兔及小牛青料。宜选作果牧结合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