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属于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定位于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等国家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技术研究,推动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是应对
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抢占全球
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涉及国家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
关键技术瓶颈,构建和完善国家
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迈向
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科技力量,对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
2017年11月,科技部制定了《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文件明确,“
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布局建设20家左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心将重点聚焦有望形成颠覆性创新,引领产业
技术变革方向,影响产业未来发展态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领域。
文件指出,要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满足
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
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
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
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若干重点产业进入
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中国在
全球产业版图和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此次出台的文件还对未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重点建设领域进行了规划,将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以及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展开,包括:
——有望形成颠覆性创新,引领产业技术变革方向,影响产业未来发展态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领域,包括大数据、
量子通信、人工智能、
现代农业、
合成生物学、
微生物组、
精准医学等;
——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卡脖子”问题,包括
航空发动机及
燃气轮机、大型飞机、核心
电子器件、核电、深海装备等。
据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创新战略,统筹考虑区域布局。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各级政府参与和支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根据
相关产业领域创新发展实际,可采取多种组建模式,“一中心一方案”。一般以三年为
建设周期。
根据
功能定位、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等不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为综合类和领域类等两个类别进行布局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3家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合成生物等12家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围绕落实国家重大
区域发展战略和推动重点区域创新发展,聚焦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建设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把国家
战略部署与
区域产业企业创新需求
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跨区域、
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促进
创新要素流动、
创新链条融通,为提升区域整体
发展能力和协同
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性、引领性支撑。
创新中心由相关地方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牵头或多地方联动共同建设,发挥有关地区和部门
比较优势,统筹布局、汇聚资源,指导推动有优势、有条件的科研力量参与建设。
创新中心采取“中心(本部)+若干专业化创新研发机构”的
组织架构,形成大协作、网络化的技术创新平台。中心(本部)是创新中心的总体运营管理机构,为独立
法人实体,主要负责创新中心的战略规划、
制度建设、研究领域布局、运行管理、内部资源配置等相关职责。专业化创新研发机构主要结合区域内各地方的
产业发展需求和优势科研力量分布进行统筹布局,主要依托高校院所的优势科研力量或
新型研发机构等组建。专业化创新研发机构的布局可以根据国家战略部署与区域重大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符合条件的可以优先组建为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020年12月,在北京推进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国家首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2021年4月22日,粤
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揭牌仪式在广州举行。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立足广东、协调港澳、带动全国。总部的建设已纳入
广东省与
清华大学省校
战略合作之中,将由广东省政府、
广州市政府和清华大学等联合发起,通过引进一大批清华大学及国内
高校科研院所的先进成果,以及和
国家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行业龙头企业的顶级研究机构深度合作,解决制约中国产业发展的一系列
关键技术问题,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6月3日在上海揭牌成立后,科技部会同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举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议。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会上强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要立足长三角,而不限于长三角,集聚全球创新力量,吸引全球
高层次人才,以点带面支撑
高质量发展。
领域类创新中心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按照总体布局,结合本部门、本地区资源优势和技术创新需求,开展培育和推荐。领域类创新中心的建设布局需与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部署紧密结合,聚焦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影响产业安全、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技术领域,同时还要求建设主体单位在该领域的科技创新优势突出、代表性强,改革创新积极性高,并集聚整合该领域内全国科研优势突出的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形成分工明确、有紧密利益捆绑的协同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协同攻关与成果转化。
2016年9月5日在青岛设立的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集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的国际化、专业化创新平台。致力于以
高速列车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
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开展
应用基础研究,开展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协同,推动
轨道交通行业
持续创新,促进
技术扩散与成果转移转化。
以广东聚华新型显示研究院(位于
广州市黄埔区,由
TCL牵头组建)作为主体建设,重点突破材料、器件等技术瓶颈;
由深圳市政府、江苏省政府和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共同建设,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应用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