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化风险是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国有化风险对投资国、东道国、跨国公司三者的关系都十分重大,直接影响到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
资金流向、发展趋势以及全球性战略的实施。
赔偿原则
全部赔偿
即赫尔原则,这是美国国务卿赫尔在1938年提出来的,认为实行国有化的国家有义务以“充分、即时、有效”的方式对财产被国有化的外国
投资者支付全部赔偿。这一原则是以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基础,以保护既得权益和反对
不当得利为法律依据。
不予补偿
东道国采取国有化措施之后,不存在对被征收财产的外国
投资者进行补偿的国际法律义务,因而不必予以补偿。这一原则的主要根据是
国家主权原则和
国民待遇原则,既然国有化是东道国行使主权的行为,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 ,应由国内法决定,采取国有化措施是维护自己主权的权利,不应予以补偿。至于在一定情况下,基于外交政策的考虑或出于国际礼让,或其它外交上的原因,可给予一定补偿,但不是法律义务。
适当补偿
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说和主张,比较符合实际。关于适当
补偿原则的根据存在着分歧,发展中国家认为,这一原则的合理根据是
公平互利原则和国家对其
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在国有化补偿的实践中,一般都是采取适当补偿的原则,特别是通过“一揽子协议” 给予部分补偿 ,如伊朗征用美资石油
公司,是补偿原金额的10%,战后东欧国家国有化的补偿额都是部分补偿。我国在国有化的实践中也采取适当补偿的做法,如1979年中美政府达成的解决资产要求的协议中,我国同意支付8050万
美元作为对解放初被国有化的美国资产的补偿,这只相当于被中国收归国有的美国总资产的41%。
防范
跨国公司在
对外直接投资中要
保证投资的安全,必须对国有化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风险的防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母国方面
跨国公司的母国为跨国公司
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的风险防范主要有:
这是
跨国公司母国为了保护与鼓励本国的
跨国公司进行
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法制度建立这一制度的主要动机是通过对本国
跨国公司的
对外直接投资的
政治风险(包括国有化风险 )提供法律
保证 ,以达到促进本国的
对外直接投资、增强本国国际
竞争地位的目的。这种
保证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二是通过国内立法进行保护。
其一,各国的海外
投资保证制度都对
汇兑险、征收险和战乱险三种
政治风险进行
保险,由
资金雄厚的有政治后盾的国营
公司或政府机构充当
承保人,并且一般只限于经东道国批准并符合母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合格投资。
各国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对
投资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义务及其运作程序所作的规定基本相同,主要包括:
(1)
跨国公司向海外
投资保险机构申请投保,经审查批准后,双方签订
保险合同,
投保人履行定期交纳
保险费的义务。
(2)一旦发生承保范围内的
风险事故,由海外
投资保险机构根据
保险合同向海外投资者
赔偿损失。
(3)海外
投资保险机构取得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者的所有权和请求权,向造成该项
投资损失的东道国求偿。
其二,通过国内立法进行
保证。如美国的《对外援助法》,日本的《输出保险法》等等。
母国为了对海外
投资者面临的国有化风险提供
保证,通常与东道国缔结
双边投资条约,为国有化风险提供
条约,使其成为两国政府的
共同保证,以与其国内法的保证相互配合,加强其保证的效力。而东道国为了吸引
外资,营造良好的
投资环境,也给
外资以安全感。各国签订的
双边投资条约中关于国有化的规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国有化的方式;
二是关于国有化的条件。
几乎所有的
双边投资条约都规定国有化必须遵守的某些条件,如公共利益、非歧视性、补偿和司法审查。如日本与埃及1977年的协议规定:缔约国各方国民和
公司的
投资和
收益,在缔约地方的领土内不得实行征收、国有化、限制或具有相当于征收、国有化和限制效果的其他措施,除非符合下列条件:
(1)该措施是为了公共目的采取的并符合正当法律;
(2)该措施不是歧视性的;
(3)给予及时、充分和有效的赔偿。荷兰、德国、美国、英国的样板
条约都具有大致相同的规定。我国与外国签订的
双边投资条约与上面的规定基本内容也是一致的。如我国与瑞典1982年的
投资协定第3条规定:“缔约任何一方对缔约另一方投资者在其境内的投资,只是为了公共利益,按照适当的法律程序,并给予补偿,方可实行征收或国有化,或采取任何类似的其他措施,补偿的目的,应使该投资者处于未被征收或国有化相同的财政地位。征收或国有化不应是歧视性的,补偿不应无故迟延,而且应是可兑换的,并可在缔约国领土间自由转移。”
第三,母国通过参加
多边条约和多边
投资保险机构为
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国有化风险保证。
1985年世界银行年会通过的《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为
对外直接投资的国有化风险提供了
条约保证,该公约在其承保的险别中规定,该机构承保征收和类似措施的风险,即“由于东道国政府的责任,而采取的任何立法或行政措施,或懈怠行为,其作用为剥夺保权人对其投资的所有权或
控制权,或剥夺其投资中产生的大量效益,政府为
管理其境内的
经济活动而通常采取普遍适用的非歧视措施不在此列”。
为了促进
对外直接投资向发展中国家流动,世界银行1988年4月12日成立了多边
投资保险机构。该机构的业务之一就是在“
接受投资的国家的议会组织或政府剥夺投资人的所有权或应有的
经济利益遇到风险时”,以及“对
接受投资的国家政府取消
合同投资者无处申诉,申诉被无故拖延和无法得到法律保障时”, “凡加入这一机构的国家其公民代表的法人机构可以申保,这一机构则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承保”。
由于多边投资
保证机构和
保险机构承保
对外直接投资国有化风险,因此,当
跨国公司成为该公约或机构的成员之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国有化风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
控制 ,国有化赔偿问题可能会成为国际求偿的对象 ,这样就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国有化风险提供了
国际法上的保证,有利于促进跨国公司
对外投资的发展。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作为一个全球性的
国际组织,在
控制对外直接投资的国有化风险、促进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是有重要的作用。
(二)东道国方面
防范东道国的国有化风险对
跨国公司和东道国双方都有好处。对于
跨国公司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向利润丰厚的发展中国家
投资,占领更大的
市场 ,推行全球性战略 ;而对于东道国来说,可以从大量的
跨国公司的
对外直接投资中,选择吸收高质量符合本国发展要求的投资 ,更好地利用和掌握外国资本中的先进技术,并且可以消除
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之间的不信任感,有利于双方的友好合作,推动国际经济向前发展。
为了保护跨国公司
对外直接投资的合法权益,许多东道国都通过宪法或
外资立法对国有化风险提供
保证 ,明确规定只是在法律限定的条件下才实行征收或国有化,并给予补偿,以此来维护跨国公司
对外直接投资的安全,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关于国有化
保证的国内立法,各国的实践均不相同。有的国家只通过宪法作出国有化
保证。如印度宪法规定:“除非根据规定对取得资产给予赔偿外,对任何财产不得进行强制取得或征用。”埃塞俄比亚宪法规定 ,除非基于政府根据特别征用法所定条件发布的命令,并通过司法程序
协商 ,确定支付
公正补偿,对任何人的财产不得进行剥夺。墨西哥宪法规定:“除非为了公用并支付赔偿,不得征收私人财产。”阿根廷、马来西亚、菲律宾、南斯拉夫等国的宪法也明确规定 ,征收财产必须为了公共利益,通过法律手段和法定程序 ,并予以“公平”、“公正”或“充分”补偿。中国宪法第18条规定:中国允许外国企业或
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依中国法律规定在中国
投资及从事其他活动,它们的合法利益和权利受中国法律保护。
除了在宪法上的
保证之外 ,许多国家还在其
外资立法中对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保证,保证的范围通常还较为广泛。印度尼西亚
外资法规定: “除非国家利益确实
需要并且合乎法律规定,政府不得全面地取消
外资企业的所有权,不得采取国有化和限制该企业
经营管理权的措施。”在采取上述措施时,“政府有义务进行赔偿。赔偿金额、种类以及支付的方法,按国际法原则,在当事人之间协商解决。”埃及关于外国资本
投资及
自由贸易区法规定:“除通过合法程序,
项目不得被收归国有或征用,投资也不得被没收、扣押和查封。”苏丹1980年的《鼓励
投资法》规定:“除非为了公共利益,依据法律并对投资者支付
公正补偿 ,不得实行国有化,补偿的
价值是在国有化时对投资者的财产估价后的时价。”泰国1970年的《投资促进法》则
保证不对所鼓励投资的
企业的活动实行国有化。我国的外资立法对国有化也有规定,1986年颁布的
《外资企业法》第5条规定:“国家对
外资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
需要,对
外资企业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征收,并给予相应的补偿。”
我国的国际
投资保险制度不同于资本输出国的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为了外国或港澳地区投资者在我国境内的投资面临的
政治风险提供
保险。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颁布了《外国
投资保险(
政治风险 )条例》,将外国投资的
政治风险列为重要的
财产保险内容,对于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的
政治风险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从微观的视角来考察,对国有化风险进行防范时,
跨国公司本身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跨国公司对国有化风险的防范可以三个阶段来进行,一是
投资前期,二是投资中期,三是投资后期。不同阶段的风险防范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跨国公司在
对外直接投资前期阶段,主要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
可行性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评估投资的风险程度并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跨国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是对具体的对外
投资项目所作的
可行性分析,在进行
对外直接投资时,首先要对东道国的
投资环境进行分析,这是从宏观上对东道国的
投资风险所作的
可行性研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别评价报告”,说明东道国在国有化风险方面所具有的客观状况。
在“国别评价报告”中,在对国有化风险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东道国国内法即
外资立法中关于国有化风险的
保证状况。
第二,东道国与
跨国公司母国是否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
双边协定中是否有国有化风险的
保证条款,保证的内容和范围如何。
第三,东道国是否参加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是不是公约的成员国,是否承担公约所要求履行的国际法义务及其
保证责任。投资前期阶段的风险防范的目的是将
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尽可能避免风险,防患于未然。
投资中期的风险防范主要是指
跨国公司根据在其
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严重影响投资安全性与
收益性的事件与因素,随时采取调整措施,以
保证对外直接投资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
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因此,
跨国公司要建立起一套富有弹性的调整手段,具体办法有:
即
跨国公司采取与东道国当地政府或企业共同
投资,建立
合资企业,这是一种积极的调整手段,通过投资主体的分散从而使
投资风险也分散,因为共同投资要求
投资主体共负盈亏,共担风险。跨国公司的
对外直接投资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将一部分
风险转移到当地合资者身上,从而可以避免当地政府采取不利的政策,将
风险分散。
即
跨国公司将
投资的地域、
行业、
产品等分散化或多样化 ,这种调整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较大,如美国在东南亚的一家跨国公司,投资初期集中在油脂制造业,随着当地国有化呼声的高涨,该
公司迅速将一部分投资转移到其他行业,从而避免了国有化的风险。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将
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互换。股权
投资和债权投资是常用的两种投资方式 ,前者以购买股份和成为
合资企业投资者等形式投资,按资产产权比重定期
分红,取得股息收;后者以银行信贷、
企业、
商业信用等方式投资,这可获得稳定的
利润。当国有化风险增大时 ,
跨国公司将
股权出卖或转为银行信贷、
母公司的
买方信贷等债权形式;而当
债务危机增大时 ,跨国公司又将其
贷款转换为股份
投资,这种转移尽管有一定困难,但可以减少风险。
二是进行
投资币种的转换,即
跨国公司为了防范风险将其投资币种转换为当地
货币。
第四,投资战略的调整。
即
跨国公司推行当地化的投资战略,增大跨国公司的当地化程度。本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
发展中国家要求实行外国
投资当地化,即“逐步国有化”,其结果实际上就是使一部分风险转移到“当地”,并使国有化风险大大降低。
跨国公司在
对外直接投资中,能否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投资经营策略 ,直接关系到跨国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当
跨国公司与当地政府发生冲突时,跨国公司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尽量与东道国保持友好的关系,宁可牺牲眼前利益,采取积极合作的政策,这有利于避免国有化的风险。
当国有化风险严重危及
跨国公司的生存,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时,只能从东道国撤退。抽回
投资采取撤退的战略,必然会造成许多
经济损失 ,应当有步骤有
计划地进行,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