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局的前身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1946年6月,军统的公开武装特务部分划归国防部第二厅,秘密核心部分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是中国国民党设立的特务组织。主要负责人为毛人凤。特工人员最多时近5万名,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
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活动。军统局在许多地方设有集中营、秘密监狱和看守所,囚禁和迫害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革命学生。1943年军统和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合作,共同组成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抗日战争期间,军统也从事一些搜集敌方情报的工作并对敌施行恐怖活动,因此,对打击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防部保密局的前身是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1946年6月,军统的公开武装特务部分划归国防部第二厅,秘密核心部分改组为
国防部保密局,是中国国民党设立的特务组织。1938年8月成立。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
1946年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
军令部第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
郑介民任厅长;秘密核心部分组成
国防部保密局,
毛人凤为局长。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
“
军统”,全称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BIS)。其前身为
蒋介石于1928年创立的“
蓝衣社”(一说为1932年)。1934年4月,蒋介石将
南昌行营调查科与蓝衣社特务处合并,成立军事委员会特务处,由
戴笠(黄埔6期)任处长。1937年4月,蒋介石重组特务机关,以加强搜集共产党人情报,组成“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中央党部秘书长
陈立夫兼任局长。“军统局”内设两处,第1处负责党务调查(即后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前身),由
徐恩曾(黄埔4期)任处长;第2处为特务处,戴笠担任处长。1938年9月,第2处另立门户,升格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仍由戴笠一手掌管,内设军事情报处、党政情报处、电讯情报处、警务处、惩戒处、训练和策反处、特种及心理作战处、特种技术研究应用处。
“军统”(BIS)在其最鼎盛的时期,拥有特工以及各类准军事的交通警察大队共约10.2万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势力渗透至党政、军事、教育、文化、警务各个层面。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BIS一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同时也是电讯破译技术最先进的情报机关。而那时,CIA前身美国战略情报署(OSS)不过才刚刚起步而已。不过,军统的主要工作方向不是对外保卫国家安全,而是对内剿共和镇压异己,这使得该组织堕落为对内实行
白色恐怖的特务机关。
抗战中,军统特工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沦陷区,制造针对日军的恐怖活动,而隶属BIS的各个“游击司令部”和“交通警察大队”则深入日寇占领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对打击日寇和汉奸,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削弱共产党的影响力等方面,这使得其在抗日中没能成为可靠的打击敌人的力量,反而时常成为内部的破坏者。有时,很多军统的外围组织还有意地配合日寇对人民抗日力量的绞杀,成为抗日统一战线的内部蛀虫。
1938年,日军占领上海后,为稳定局面,有意拉拢有影响的中国上层人物出面组织所谓的“临时政府”。经过一番斟酌后,日本人选中民国初年担任过内阁总理的
唐绍仪。唐经反复考虑后接受了日本人的邀请,晚节不保。蒋介石知道此事后,怒不可遏,着令BIS“剪除附逆”。
1938年,就在唐绍仪接受邀请出面组织“政府”后三个月,潜入上海的BIS“敌占区行动组”便用
斧头结果了他。
在随后的时间里,BIS 先后策划了对
殷汝耕(组织‘华北自治政府’的大汉奸)、
季云卿(上海青帮‘通’字辈大佬,汪伪‘
76号’后台老板)、
汪精卫、
周佛海等大汉奸的刺杀行动。尽管这些行动并未完全成功,但无疑有效地震慑了投敌叛变人员。 1945年8月,日本裕仁天皇决定接受
波茨坦公告,颁布投降诏书,时任国民党总裁、
国民政府主席、
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
蒋中正知道这个消息比美国杜鲁门要早四个小时,这完全有赖于军统情报人员的竭诚努力和非凡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