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罗书院(St. Paul's College)乃中国香港创立历史最悠久的学府,更是世界第一所华人英语学校。据正式记载,该校于1851年奠基;但文献显示,早于1843年,香港首位殖民地牧师史丹顿已创立圣保罗。起始之时,该校只有一位导师及九位学生,至2003年9月,学校有达1,238名学生就读,圣保罗书院校董会在香港拥有特殊地位,一般学校的校董会,从香港《教育条例》运作,并不享有法人资格。旧版校歌题为“The Old St. Paul's College”,创作年份已不可考。据圣保罗书院120周(1851年-1971年)特刊内所载乐谱所示,作曲者为John Peel,填词者不可考。全曲共分四节。现时校歌(St. Paul's College Song)由1970年代的音乐老师吴东牧师(Rev. Moses Wu)作曲,C.F.Miles填词。校歌主要在学校重要活动时颂唱,例如开学及毕业典礼。
校史沿革
1840-1850年代
* 1843年英国海外传道会(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之史丹顿牧师(Rev. Vincent John Stanton)获委任为港府首任殖民地牧师(Colonial Chaplain),除筹建圣约翰座堂(St. John's Cathedral)及参与港府之教育委员会之工作外,亦开始筹建一间教会学校。
会督府及校舍之建筑工程在1845年展开。
* 1849年史丹顿牧师在中环之政府山(Government Hill)铁岗(Tit Kong,又称己连拿利Glenealy)会督府创立学校,开办时学生9人,导师1人。校训为“恭敬天主、爱人如己”。史丹顿牧师纪念碑石至今仍在中环港中医院内。
* 1850年施美夫主教(Bishop George Smith)担任圣公会维多利亚教区会督(Bishop of Victoria)及学校首任校长。
* 1851年学校正式命名为圣保罗书院。铁岗校舍最初期建筑物全部竣工。
* 1852年校长施美夫主教致函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汇报圣保罗书院发展及香港传道工作概况,信中提及当时有学生33人。翌年,施美夫主教获港府委任主持教育委员会,负责督导5间政府资助华人学校的发展,圣保罗书院另外两名导师Rev. E.T.R. Moncrieff及Rev. M.C. Odell亦担任委员。
1860年代
* 1860年傅兰雅博士(Dr. John Fryer)获施美夫主教之邀担任Headmaster,其后于1863年赴北京于京师同文馆供职。
* 1864年校长施美夫主教退休,柯尔福主教(Bishop Charles Richard Alford)于1867年接任会督及校长。
* 1868年派队参加香港最早期的校际足球比赛及田径赛。其后学校曾因经费不足停办数年。
1870年代
* 1872年港督坚尼地爵士(Sir Arthur Kennedy)撤销“Her Majesty's Letters Patent to the Bishop of Victoria”,其后香港定例局(即立法局)通过《圣保罗书院条例》(St. Paul's College Ordinance, no.7 of 1875)将圣保罗书院的业权交予坎特伯雷大主教,许其联合圣保罗书院校长及港府辅政司制定学校的新章程。
* 1874年包尔腾主教(Bishop John Shaw Burdon)接任会督,并于1875年兴复圣保罗书院担任校长,设立培训教会神职人员的神学班。同年包尔腾主教获港府委任主理香港的教育政策。
* 1876年学校回复为英文学校,由A.J. May担任Headmaster,其时有学生102人。
1880年代
1880年至1890年间,为欧裔学童而设的Hong Kong Public School借用圣保罗书院校舍上课。
1890年代
* 1892年学校设立夜学以供有意进修的校友修读。设立夜学的传统延续至今。
* 1898年霍约瑟主教(Bishop Joseph Charles Hoare)接任会督及校长。
1900年代
* 1900年学校再次改组为培训华人神职人员的神学院(Training College of the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s South China Mission),由Rev. P.A. Bunbury 担任Sub-Warden-cum-Principal,设有Preparatory 及 High School。
* 1906年9月18日台风袭港期间,校长霍约瑟主教与四名学生乘船在屯门青山一带传道,不幸在风暴中遇海难逝世。此事件之纪念碑石至今仍置于主教府内。
* 1907年伦义华主教(Bishop Gerald Heath Lander)接任会督及校长。
* 1909年学校庆祝创立60周年(以1849年起计算),港督卢吉爵士(Sir Frederick Lugard)出席庆典。同年,英国海外传道会取回铁岗校舍管理权,并对学校运作进行大改组。学校再次回复为英文学校。史超域牧师(Rev. Arthur Dudley Stewart)接任校长。校训改为“寅畏上主是为智之本”(圣经《箴言》一章七节及九章十节)。至年底,学校共有5名教师及53名学生,翌年学生人数增加一倍。
1910年代
* 1911年赖校董
曹善允博士及何启爵士之统筹,校舍扩建经费筹募进展顺利。校友伍廷芳博士捐款1万元予母校兴建伍廷芳堂及圣保罗堂,于1919年落成开幕。伍妻其后再于1930年捐款1万元以兴建新建筑物。至1911年底,学校共有300名学生,设有由第一班(Class One, 约为今之中六程度)至第八班(Class Eight, 约为今之小五程度)各班级。
* 1914年校长史超域牧师之妹嘉芙莲(Kathleen Stewart)创立圣保罗女书院(St. Paul's Girl's College, 即今圣保罗男女中学前身)。
* 1915年至1930年期间,共10名师生先后代表中国参加7届
远东运动会(亚运会前身)足球比赛,每届皆摘冠而回。
* 1916年师生在香港仔开办义学。
* 1919年学校在上亚厘毕道兴建一座3层高、可容纳90名教师及学生居住的宿舍,此建筑物之半至今仍存。同年,寄宿生在校园开办夜间义学,约100人就读。及至1925年类似的夜间义学在大坑、中环、油麻地及广东石岐皆有开办,总共近1000人入读。
1920年代
* 1922年经剑桥毕业生黄韶本引入童军运动,并获教员史伊尹等积极支持。香港第十旅童军团(10th Hong Kong Troop)成立,以天蓝色旅巾为志。同年,田径队参加全港校际比赛,包揽总冠军3年。
* 1923年学校加建一座体育馆及三个课室。2年后,扩建小教堂及加建物理实验室。
* 1927年游泳队成员代表中国参加上海远东运动会游泳比赛。
1930年代
* 1930年代,排球队称霸本港学界,于1938年至1940年连续3届称霸香港排球公开赛,并于1948年赢得全国冠军。
* 1933年校长史超域牧师退休,其弟副校长史伊尹(Evan George Stewart)接任校长。史超域牧师送别会在大会堂举行,港督贝璐爵士(Sir William Peel)出席并致辞。此时学校共有403名学生入读。
* 1933年香港第十旅童军赢得香港童军步操及露营比赛冠军,并获颁“威尔士太子锦标”(Prince of Wales Banner)及获封为“总督荣誉旅团”(Governor's Troop)。翌年,旅长侯利华牧师(Rev. N.V. Halvard)获委任为香港殖民地童军总监(Colony Scoutmaster)。
* 1937年铁岗校舍加建一层。
1940年代
* 1940年何明华主教(Bishop Ronald Owen Hall)知会校方圣公会打算取回铁岗一带土地另作发展,着校方觅地搬迁,惟因涉及多幢由史超域家族及公众捐款所建之建筑物业权问题,磋商胶着。
* 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攻香港,学校停课。史伊尹校长担任香港义勇军团(The Hong Kong Volunteers) 少校,并率领军团第三机关枪团在黄泥涌峡与日军血战,其后被俘入赤柱集中营。三名教师及九名学生参与
香港保卫战,其中五名学生在渣甸山一带阵亡。另部分学生在中国内地为盟军服务。部分香港第十旅童军包括谢炳奎等加入香港Air Raid Precaution (ARP) Dispatch Corps and Food Controllers协助防务工作。12月25日,港督杨慕琦爵士(Sir Mark Young)布投降,香港全境沦陷。铁岗校舍在战乱时遭严重破坏,大量财物及文物散失。其后部分师生在内地参加英军服务团(The British Army Aid Group, BAAG)协助抗战,逃亡到澳门或在香港进行地下抗敌情报工作。
* 1943年校友及中文科主任黄韶本于香港沦陷其间在港进行地下抗敌情报工作,不幸被日军拘捕,并在赤柱集中营遇害,其墓碑现置于赤柱军人坟场。
* 1945年抗战胜利,香港重光。史伊尹校长获释,返英疗伤。圣保罗书院被安排与圣保罗女书院合并成为圣保罗男女中学,在麦当奴道校舍上课。铁岗校舍则被圣保罗男女中学附属小学用作校舍。3年后再检讨合并安排。原圣保罗书院校友对此合并大表不满,并争取复校。
* 1947年史伊尹校长伤愈返港,暂任圣保罗男女中学副校长,另外与圣保罗书院同学会大力向英国圣公会争取复校。复校之议获校董曹善允博士及圣保罗女书院创办人嘉芙莲之丈夫马丁法政牧师(Canon E.W.L. Martin)积极支持。
* 1948年史伊尹校长因战功获颁Distinguished Service Order (DSO),其后并获颁OBE勋衔,在1950年代获封为
皇家香港军团(义勇军)(Royal Hong Kong Regiments (The Volunteers) RHKR(V))荣誉上校。300名校友联署向英国圣公会请愿要求在铁岗原址复校。
1950年代
* 1950年复校纷争解决。圣公会提出以原港大圣约翰舍堂 (St. John's College, HKU)之用地(般含道香港大学对面)另加现金补偿, 交换铁岗校舍之业权。圣公会安排圣约翰舍堂及圣士提反舍堂合并并迁往薄扶林道82号现址以组成今之香港大学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 HKU),并委派圣约翰学院代表参加该校之校董会。圣保罗书院遂于1950年在现址复校,初期沿用原圣约翰舍堂旧建筑物作校舍。复校时共有约280学生及教师在校,其中200人由圣保罗男女中学转回。圣保罗男女中学仍维持男女生同校制度至今。
* 1951年动工兴建黄鸣谦堂,以主要捐款人校友黄焯庵之父命名。另外校长史伊尹上校与校友著名建筑师司徒惠筹划分阶段开展其他新校舍建设工程。
* 1953年香港第十旅童军再次赢得“威尔士太子锦标”及获封为“总督荣誉旅团”。2年后,旅长谢炳奎接任香港童军维多利亚城区总监。
* 1957年港督柏立基爵士(Sir Robert Black)访问学校。
* 1958年校长史伊尹上校逝世,于校内举行丧礼。史璧琦牧师(Rev. Geoffrey L. Speak)接任校长。同学会在黄鸣谦堂内为故校长史超域牧师立碑纪念,碑石由史超域牧师遗孀揭幕。
1960年代
* 1960年增设完整六级制的小学部,校舍设于中学部校舍旁,校友招练俊牧师担任小学校长。
* 1962年香港立法局通过《圣保罗书院校董会法团条例》(香港法例第1102章)及其附例,确立校董会的具体组成,以圣公会港澳教区会督为校董会主席。英国海外传道会将圣保罗书院土地业权及
行政管辖权转交校董会持有。同年,校友谢雨川主持新校舍筹募经费运动,获校友及社会人士支持。建筑工程展开。
* 1962年至1968年间,校舍各幢新建筑物先后竣工,包括北翼之课室及教员室;西翼之学校礼堂、小教堂、课室及有盖操场;东翼之实验室、体育馆、图书馆、历史室及地理室;及小学部大楼。全个校园可容纳1380名学生就读。
* 1963年学生会(Students' Association)成立,是香港首个中学的学生会,当时由总学长兼任会长一职。
* 1965年港督戴麟趾爵士(Sir David Trench)访问学校,并主持史超域兄弟校舍大楼(即今学校礼堂所在的部分校舍)揭幕仪式。
* 1966年学长制度改革,学长会(Prefects' Council)成立。初期兼管部分学生福利事务。
* 1967年校长史璧琦牧师辞职,获政府委托创立Island School并任创校校长。RG Wells 暂代校长一职。同年,罗世杰、陈幼南等四名理科班学生发起举办中学联校科学展览(Joint School Science Exhibition,简称“联校科展”JSSE),罗世杰任主席,并获其他中学广泛响应,成为每年瞩目的大型校际活动。香港六七暴动期间,预科生曾德成因在学校派发反对殖民地政府传单被拘捕并被判入狱。
* 1968年由来自拔萃男书院、其父祖皆为圣保罗书院校友的夏永豪接任校长。
1970年代
* 开创了吸纳心光盲人院学生的传统,令视障学生有机会透过升读英文中学,增加入大学门槛的机会。
* 打破百多年来只有男生就读的传统,开始在中六班级接纳女生入读。
* 1970年梁松波接任小学校长。
* 1972年总学长不再兼领学生会长职务,校方另行委任一名中六级同学担任学生会长。
* 1973年学校引进夏令上课时间表。
* 1975年图书馆正式命名为“伍廷芳图书馆”以纪念校友伍廷芳博士。同年开始会社制度(house system)。
* 1977年学生会长首度由全体同学选举产生。
* 1979年“圣保罗书院同学会谢雨川泳池”落成启用。黄鸣谦堂地下之童军室及学生会室迁走,原址改为供小学生休憩及集队用之地方。学生会室及学长会室改置于有盖操场侧两个厢形房间内。
文化传统
圣保罗书院的学生曾习惯在唱校歌至倒数第二句后(即be faithful二字后,乐谱上标有“fermata”之处)及唱完时两度拍掌。
传闻此习惯在1980年代初发源于小学部,后来才传至中学部(未能查考拍掌原因)。 曾为吴东牧师学生的现音乐科主任符润光一直反对此习惯,直至2006年9月新学年,未唱完校歌而拍掌之举已被新上任校长甘纳德博士明令禁止,新上任校长表明的理由主要是这不是学校传统。
另外在重要场合亦会齐唱校诗(College Hymn)。校诗的曲词其实与香港圣公会属下其他学校相同,沿用《学校根基歌》(We Build Our School on Thee, O Lord)曲词,由G.T. Denham 作曲,Sebastian W. Meyer 于1908年作英文歌词。全曲共分四节另加尾声。
现时校歌
St. Paul's College Song 歌词
Once again we here foregather,
pledge obedience to this rule:
That we ever will be faithful
to the teachings of our School.
Justice, Honour, Truth and Virtue
shall the watchwords be for all.
We thy sons who learnt these precepts
in the College of St. Paul,
Brothers here we stand together
all for each and each for all.
Down the years we will be faithful
to the College of St. Paul.
校诗
St. Paul's College Hymn 歌词
We build our School on Thee, O Lord,
to Thee we bring our common need,
The loving heart, the helpful word,
the tender thought, the kindly deed.
We work together in Thy sight,
we live together in Thy love,
Guide Thou our faltering steps aright,
and lift our thoughts to Heaven above.
Hold Thou each hand to keep it just,
touch Thou our lips and make them pure,
If Thou art with us, Lord, we must
be faithful friends and comrades sure.
We change, but Thou art still the same,
the same good Master, Teacher, Friend,
We change, but Lord, we bear Thy Name
to journey with it to the end.
Dear Lord we pray, Thy Spirit may
be present in our School alway.
旧版校歌
The Old St. Paul's College 歌词
Do you know of St. Paul's College in Hongkong?
The School to which we all are proud to belong.
If you know of the school, you'll join in our song.
To honour our dear Old College.
For the boys of the school means to win great fame;
At sports or at books, it'll be just the same.
We're going to be first, to win a great name.
For the sake of our dear Old College.
On the football field; have you seen us play?
At Stonecutter's Island, we're swimming away.
The Championship won, on school Sport's Day
To uphold the good name of our College.
For the boys of the school means to win great fame;
At sports or at books, it'll be just the same.
We will send from these walls, a noble band:
Who will work for the good of their Country.
办学宗旨
向学生灌输对生活及世界积极和健康的态度,及宣扬基督教的讯息。
使学生建立公民意识,务求使学生认识人权、自由及公正等概念,以成为负责任和有对社会有贡献的市民。
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人潜能,以独立方式学习和解决困难,发掘学生的创意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及以使学生拥有中文及英文的沟通能力。
提倡终生学习及训练学生对资讯科技的能力。
鼓励学生发展对体育及音乐方面的技能。
鼓励学生认识艺术和发展对艺术的才能。
促进师生、家庭及社会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学生对尊重别人意见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事务。
训练学生面对逆境及情绪问题的能力。
法律地位
圣保罗书院校董会在香港拥有特殊地位。一般学校的校董会,从香港《教育条例》运作,并不享有法人资格。圣保罗书院校董会早在教育条例订立已前成立,依照当时香港法律所要求,按
香港立法局(现称立法会)于1962年制定的《圣保罗书院校董会法团条例》(Cap. 1102)及其附例成立运作,是香港少数的法定组织学校。
《圣保罗书院校董会法团条例》言明该校宗旨:秉承英语圣公会所宣认并现由
中华圣公会所继续的具改革特色和传扬福音精神的
基督教宗旨,向华人青少年提供以英语进行的现代通才教育。学校校训为:寅畏上主是为智之本(箴言 9:10)。一般以为,英籍的创办人特别采用
中文校训,旨在凸显这所
华人英语学校作中西桥梁的角色。
学校校徽
圣保罗书院校徽由扇贝、牧杖、钥匙、打开的书、皇冠、十架及校训组成。
前校长
夏永豪曾于校刊《弘道》撰文阐释校徽各部分之含意:(中文老师
卢广锋撮译)
校徽与
香港圣公会徽章图案相似,表示圣保罗书院是香港圣公会开办的学校,并且一开始就和教区与会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扇贝”是朝圣者的标志。像古代的朝圣者,圣保罗的学生是积极的行动者。离开学校后,他们一方面在所到之处传播新的思想和处事方式;一方面在生命的历程上令自己和他人的属灵生命更丰盛、更深切。
“牧杖”是牧师给予他人关怀和引领的象征。这种关怀包含用实际行动表示关心一个人身体上、社交上、心理上和灵性上的健全发展。对别人表示这种关怀应成为圣保罗学生的做人目标。
“钥匙”代表天国之钥。所有基督徒都可以为任何人开启天国之门。
“打开的书”令人想起圣经,圣经是打开给所有人去读的。打开的书也提供知识,而获取知识正是上学的目的。
“皇冠”是东方的皇冠。朝见圣婴的东方三博士都是王者,旧说他们来自波斯或阿拉伯,但也许来自更远的亚洲。这也是生命之冠,上帝应许给予爱他的人。皇冠又和基督的王者身份有关,对邪恶之战,最后胜利必然属于基督。
“十架”象征自我牺牲。十架提醒我们神爱世人,基督继续活着并战胜一切。十架是基督徒的标志。
“校训”“寅畏上主是为智之本”来自圣经《箴言》一章七节及九章十节。上学大部分时间用在求取知识,校训提醒不要忘掉求知识的最重要目的。校训使用中文别有深意。创校时办学的对象是中国学生,而融合东西文化并培养双语人才一直成为该校的优良传统。
圣保罗书院校徽是学校的目标与传统的写照。
圣保罗书院目前拥有两个制服团体,分别为
童军和
红十字会。
香港童军总会港岛第10旅成立于1922年,而香港红十字会青年团第39团则成立于1969年。
2001年为学校的150周年校庆,学校同年决定再次参与
香港教育统筹局推行的“直接资助计划”。
圣保罗书院的现任校长为
夏永豪,已执掌学校达36年之久。
他也是
香港圣公会的教育干事。由于校方未能聘请合适的继承人,原定于2005年暑假退休的夏校长暂时续任校长。于2006年1月12日,夏校长在早会宣布来自
澳洲的甘纳德博士将为下一任校长,夏校长任期至2006年3月为止,由甘博士接任。
学校领导
中学部
甘纳德博士Rev. Vincent John Stanton(
史丹顿牧师)(创办人)
Bishop George Smith(
施美夫主教)(Warden, 1850-1864)
Bishop Charles Richard Alford(柯尔福主教)(Warden, 1867-1872)
Bishop John Shaw Burdon(
包尔腾主教)(Warden, 1874-1897)
Bishop Joseph Charles Hoare(霍约瑟主教)(Warden, 1898-1906)
Bishop Gerald Heath Lander(伦义华主教)(Warden, 1906-1909)
Rev. Arthur Dudley Stewart(
史超域牧师)(Principal, 1909-1933)
Col. Evan George Stewart, DSO, OBE, ED(史伊尹上校)(Principal, 1933-1958)
Rev. Geoffrey L. Speak(
史璧琦牧师)(Principal, 1958-1967)
Mr. R.G. Wells (韦尔思先生)(代校长)(Acting Principal, 1967-1969)
Mr. Timothy W.H. Ha, MBE, JP(
夏永豪 MBE 太平绅士)(Principal, 1969-2006)
夏永豪自
1969年起担任校长,直到2006年2月28日退休,任期达三十六年之久。夏永豪曾任香港立法局议员;他亦为香港圣公会的教育干事。
Dr. John Richard Kennard(甘纳德博士)(2006-)来自澳洲珀斯大学的甘纳德博士由2006年3月1日起上任。
小学部
Rev. Chiu Lin Chun(招练俊牧师)(Headmaster, 1960-1970)
Mr. Leung Chung Por, MH(梁松波先生 MH)(Headmaster, 1970-2001)
Mrs. Yvonne Chan Chin Mo Chun(陈陈慕珍女士)(Headmistress, 2001-)
学校校舍
旧校舍外的旧校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圣保罗书院的校舍位于中环铁岗/下亚厘毕道1号,即现时
香港圣公会会督府。当年圣公会主教会兼任书院校监一职,因此部分校舍乃主教之住所。现时该处外墙仍留有当年所以刻的校名及旧校训“恭敬天主,爱人如己”。另于隔邻的港中医院地面置有创办人
史丹顿牧师纪念碑。
二次大战时,圣保罗书院铁岗校舍遭严重破坏,旋又被安排与圣保罗女书院合并成
圣保罗男女中学。其后,圣保罗书院于
1950年复校,并以位于
般咸道的原香港大学圣约翰舍堂的旧建筑物为校舍,其后逐步建设新校舍。
现时使用中的课室、礼堂、操场、图书馆及已拆卸的前小学部大楼于1969年建成,是一栋由多部分组成的建筑物,八层高,设有36间课室。除此以外,主校舍亦设有1个图书馆、1个有盖操场、1个室内体育馆、2间化学实验室、2间生物实验室、2间物理实验室、1间音乐室、1间多媒体学习中心、2间电脑室、1间地理室、1间美术室和1间小教堂。2个户外操场则由主校舍及新校舍包围。
黄鸣谦堂建于1954年,为现校舍现存的最旧建筑物,楼高三层,曾经用作乒乓球场(地下)、美术室(一楼)及音乐室(二楼)。圣保罗书院同学会谢雨川泳池则于1979年在黄鸣谦堂侧建成。此户外泳池长25米,水深最深为1.4米。
该校于2003年开始进行扩建工程,将前小学部大楼部分拆卸,并在该处及泳池上方兴建一座新行政大楼。新建大楼内主要设施包括校务处、校长室、教员室、美术室及音乐室。行政大楼已在2006年10月启用。
学校社制
社制始于1975年,目的在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建立群体意识。 校内设有六个社:
社 颜色
Banyan(榕) 蓝色
Ginkgo(银杏) 绿色
Oak(橡) 橙色
Pine(松) 紫色
Rosewood(紫檀) 红色
Yew(紫杉) 黄色
每个社的社员来自不同班级,每个社都由一位老师社长(House Master)领导,由学生社长(House Captain)负责管理。每个社都会在学年开始及结束时召开社员大会,所有属于该社的学生及老师都必需出席。社员可自行购买社章并配戴于校服上。
学校经常举办社制比赛,大部分比赛均在体育方面,惟学术方面的社制比赛则较少有。
教授语言
大部分科目均主要使用英文教授,而中国语文、中国历史则用粤语教授,普通话课则用普通话教授。自2005-2006学年起,校方试行在中二及中三级推行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科。在2008-2009学年起,更增加至中二及中三级每级有两班“普通话班”。至2010-2011学年,中二级的“普通话班”更增至三班,而中三级的“普通话班”则维持不变。在2010-2011学年,有中二乙、中二丁、中二己、中三丙和中三己为普通话班。 中四级以上回复粤语上课,因会考中国语文科有说话考核,宜以广州话应试。校方鼓励学生报名应考由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局举办的国际中学会考课程(IGCSE),在中五先接受公开试挑战,老师为参与学生补课备战。新高中学生可自行决定是否报读应考,学校推出该课程是因为男孩子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学生踏入新高中3年后才面对公开考试或会迷失。面对中学文凭试前,学生可先来个挑战,又可为将来负笈海外作好准备。
学校组织
文科联会(Arts Union)
Calligraphy Club 书法学会
Chinese Debate Club 中文辩论学会
Chinese History Society 中史学会
Chinese Society 中文学会
Current Affairs Society 时事学会
Debate & Speech Training Club 辩论及朗诵训练学会
English Society 英文学会
Geography Society 地理学会
History Society 历史学会
Philosophy Club 哲学学会
Putonghua Society 普通话学会
运动联会(Sports Union)
Archery Club 射箭学会
Badminton Club 羽毛球学会
Basketball Club 篮球学会
Bowling Club 保龄球学会
Football Club 足球学会
Hockey Club 曲棍球学会
Judo Club 柔道学会
Table-tennis Club 乒乓球学会
Tennis Club 网球学会
Water Sports Club 水上运动学会
康乐联会(Recreation Union)
Art Club 美术学会
Aviation Club 航空学会
Bridge Club 桥牌学会
Chess Club 棋艺学会
Drama Club 戏剧学会
Magic Club 魔术学会
Military Club 军事学会
Photography Club 摄影学会
Ramblers' Club 远足学会
Rubik 's Cube Club 扭计骰学会
Tea Club 茶艺学会
Transport Club 交通学会
科学联会(Science Union)
Astronomy Club 天文学会
Biology Society 生物学会
Chemistry Society 化学学会
Computer Society 电脑学会
Mathematics Society 数学学会
Physics Society 物理学会
音乐联会(Music Union)
Digital Music Club 数码音乐学会
Popular Music Club 流行音乐学会
School Orchestra 管弦乐团
Chinese Orchestra 民乐团
Senior Choir 高级合唱团
Intermediate Choir 中级合唱团
Junior Choir 童声合唱团 (前称Treble Choir)
Chapel Choir 福音合唱团
Stage Management Team
Pianist Team
服务联会(Service Union)
Careers Club 升学及就业辅导学会
Christian Union 基督徒团契
Community Youth Club 公益少年团
Guidance Club 辅导学会
Interact Club 扶轮少年团
Junior Police Call 少年警讯
Library Club 图书馆学会
Scout Group 童军旅
The Scout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10th Hong Kong Group
香港童军总会港岛第十旅
Youth Red Cross 红十字会
Hong Kong Red Cross Youth Unit 39
学生简介
圣保罗书院学生会圣保罗书院的学生会成立于1963年,是香港中学最早成立的学生会。早年会长由总学长兼任,或由校方委任中六级学生担任,由1977年起每年皆以全体学生投票选举产生。候选人一般为中六级学生。他们须推出参选政纲、公开拉票及出席全体学生答问大会以争取同学投票支持。
考虑到高年级的学生比较成熟,而对学校事务亦认识较多,因此学生投票占的比重将按年级增加。当中,中六至中七同学的选票作两票计,中四至中五的选票作一点五票,而低年级学生的选票作一计。如只有一个候选人,在没有对手竞争的情况下,候选人毋需经过任何选举程序便可直接就任学生会会长。
注:2000年之前,在没对手竞争的情况下,需进行信任投票,信任票过半方能当选。
学生会每年都会举办为期两星期的“学生双周(Students' Festival)”。此外每年学期初学生会亦会举办由学校步行上山顶的步行筹款(Sponsored Walk)以筹募经费。
学生会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uncil)是学生会的决策机关,负责统领辖下六个分属委员会:
附属学会委员会(Affiliated Clubs Committee)负责协助所有学会解决财政上的问题,以及管理每年的学会注册事项。
核数委员会(Audit Committee)负责监督学生会的收入和支出。
活动委员会(Programming Committee)负责筹划学生会的活动。
公共关系委员会(Public Relations Committee)负责联系校外团体和其它学校。
学生出版社(Student Publications Council)负责出版校刊《弘道》和校报《文苑》。
褔利委员会(Welfare Committee)负责向学生提供福利服务,如:订购午膳饭盒、文具、“西瓜波”(红白相间的塑胶足球)及“白饭鱼”(白色帆布运动鞋)等。
出版刊物
学校出版的校刊《弘道》及校报《文苑》都是由附属学生会的学生出版社(Student Publications Council)负责编辑工作,校刊及校报每年各出版一次。
《弘道》(Wayfarer)
《弘道》(Wayfarer)是圣保罗书院的校刊,首次出版年份为1958年,由故校长史伊尹上校倡议出版。其后停刊了数年,至1963年复刊并每年出版,至今已刊行四十多期。初期的编辑工作多由学校老师负责,其后由学生出版社的同学负责,学校老师担任顾问。
校刊的主要内容包括校务报告、大事录、各班级及团体照片、各学生组织报告、教职员专访、专题、“文苑”(学生征文)等等。
中文名称“弘道”取
中华民族先哲
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之意,勉励学生弘扬仁道,以及象征圣保罗书院之艰巨任务。
英文名称“Wayfarer”指徒步的旅行者,象征排除万难以达到理想,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拥有“Wayfarer”的胸襟。
《文苑》(Scope)
校报中文版《文苑》及英文版 Scope,每年出版一至两次,同期刊行,由学生出版社负责编辑。
校刊《弘道》及校报《文苑》皆曾在香港的学校刊物公开比赛中获奖,例如《弘道》曾于80年代赢得由
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CMP)举办的校刊比赛冠军。
同学会
圣保罗书院同学会于1920年代成立,成立早期的功用并不显著,而且没有正式名称。据文献所载,1930年百多名校友曾与校方在西环某茶楼聚会商议成立“Old Pauline Union”,其后同学会在广州及上海等地亦成立了支部以联络校友。在香港沦陷期间,部分暂居澳门之校友亦有举行聚会。及至1950年复校成功,同学会名称正式定为“圣保罗书院同学会”(St. Paul's College Alumni Association, SPCAA)。随着年代发展,同学会的角色亦有所改变,除了担当校友之间连系的重任外,同学会亦不断维持与学校的联系,在圣保罗书院校董会内有4名校友代表,共同商议学校事务。
同学会多年来积极支持母校的建设,曾多次发起捐款运动。战后复校运动曾得众多校友各方奔走支持。铁岗旧校舍的伍廷芳堂及圣保罗堂、般含道校舍的黄鸣谦堂、莫干生纪念堂(即学校礼堂)、图书馆、谢雨川游泳池、学校礼堂空调工程等等皆获校友大力捐款支持。另外1950年代及2000年代的新校舍拓展工程分别由校友中的著名建筑师(
司徒惠、
刘秀成等)协助设计及提供专业意见。
同学会及众多校友亦有捐款为学校设立多个奖学金及奖项,以奖励学术成绩或其他方面有优异表现的同学,例如在校庆120周年(1971年)由同学会捐款设立的“
史超域兄弟奖学金”、“冯浩波伉俪奖学金”、“
谢雨川纪念奖学金”、“圣保罗书院同学会奖学金”、“1965年毕业生奖学金”及由1981年毕业生捐赠的“All-round Student of the Year”奖项等。
同学会举办的活动包括:每月例会及专题讲座、happy hour 聚会、周年舞会、校庆周年晚宴、参观活动、校友足球比赛等。同学会亦组织合唱团在校庆音乐会中表演,传统上会于表演后与全场观众合唱校歌。此外,同学会于1990年起每年举办“校长杯”篮球赛,于12月在圣保罗书院举行,由校友队友赛教职员队。
另外,同学会在校庆150周年(2001年)出版“From Devotion to Plurality: A full history of St. Paul's College 1851-2001”一书以整理及阐述学校150年来的发展历程。
于2005年开始,同学会为预科同学举办师友计划(SPC-SPCAA Mentorship Scheme),安排城中名人校友与同学组成小组,参与不同活动,以扩阔同学之社会视野,并增进不同年代毕业的圣保罗同学/校友的联系。
PTA
家长教师会(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简称PTA)于1994年成立,宗旨为促进学校及学生家庭的关系。曾经举办的活动包括书展、讲座及参观报社等,而且每年家长方面都会派出代表队参加学校举办的周年陆运会接力赛。家长教师会每年举办一次周年大会,以选出该年度的
主席和
干事。
著名校友
伍廷芳(1842-1923) 1874年、赴英国伦敦林肯法律学院深造、并成为第一个取得英国法律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大清国驻美公使、
辛亥革命后南北谈判南方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总长、中华民国外交部长及财政部长、香港首位华人大律师、首位华人立法局议员及首位华人
太平绅士。
王宠惠(1881-1958) 中华民国司法部长及外交部长、中国近现代法学名家、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海牙常设国际法庭正法官、于1943年随蒋中正出席开罗会议。
王吉民(1889-1972) 中国著名医史学家、
王宠惠博士堂弟、1910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堂、1932年和
伍连德用英文撰写了《
中国医学史》。
晏阳初(1893-1990) 近代中国及台湾著名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被誉为世界
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教育家
陶行知并称“南陶北晏”、曾担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顾问。
谢雨川(1899-?) 前
香港立法局议员、“米王”—曾获港府委托主理谷米配给、前圣保罗书院同学会会长。
谢伯昌(1901-?) 前
九龙总商会理事长、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创办人。
余兆麒(1902-?) 二次大战中华民国
将军、美国密芝根大学法律博士、
中国联合银行创办人、于1983年创立著名之余兆麒医疗基金、对香港医疗服务贡献良多。
司徒惠(1913-?) 著名建筑师、1956年-1974年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议员、1971年-1976年香港行政局非官守议员、1975年
香港大学名誉科学博士、1978年
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钟士元(1917-) 香港老牌政治家、外号大Sir、前香港立法局 (1974年-1978年) 及香港行政局 (1980年-1988年) 首席非官守议员、回归后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召集人 (1997年-1999年)、前
香港工业总会 (1966年-1970年)、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1974年-1978年)及
医院管理局 (1990年-1995年)主席、前
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 (1960年-1961年)、前
香港工程科学院院长 (1994年-1997年)、九巴集团董事会主席、1951年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机械工程哲学博士、1976年
香港大学名誉科学博士、曾负责筹办香港理工学院、香港城市理工学院、
香港科技大学及医院管理局。
贝聿铭(1917-) 国际知名建筑师、曾设计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巴黎
卢浮宫“金字塔”、
北京香山饭店及北京中国银行总部等著名建筑物、1990年
香港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何家鎏 “柴王”—曾获港府委托主理柴薪配给、前
圣保罗书院同学会会长。
黄焯庵 “糖王”—曾获港府委托主理食糖配给。
萧家禧 著名儿科医生、前圣保罗书院同学会会长。
黄颂盈 著名日本电器品牌港澳代理、中西区地区领袖、前圣保罗书院同学会会长。
叶若林(1912-2007)
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荣誉会长、前圣保罗书院同学会会长。
马炎章 著名
会计师、于1948年创办马炎章会计师行。
钱广仁 著名广东
音乐家,别号“钱大叔”、有“大喉领袖”之称、创办香港首间大规模录制音乐唱片之唱片公司新月唱片公司。
何大傻(1894-1957) 原名何福如、又名何泽民、有“谐趣歌王”的美誉、能弹琵琶、及作曲作词、乃广东音乐界四大天王之一。
谢炳奎 香港童军运动前辈、香港童军总会前维多利亚城区总监、前柴湾营地监督。
廖烈科(1931-1998) 前
创兴银行董事长、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前香港立法局议员。
刘兆佳(1947-)
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讲座教授暨系主任及亚太研究所副所长。
曹万泰 香港特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
郭家强 政府产业署署长。
徐志强 前医院管理局副总监(1991年-1999年)、前司法机构政务长(1999年-2005年)。
陈振鸿(1952-1997) 前
香港高等法院法官、任职期间表现卓越、备受尊崇。
冯浩贤 民政事务局首席助理秘书长(西九)、圣保罗书院同学会会长。
曾德成(194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任委员、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成员、前《大公报》总编辑。
刘秀成(1944-) 2004年-2008年香港立法会议员、
泛联盟成员、前香港大学建筑系主任及教授、前
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
曾钰成(1947-) 2004年-2008年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成员、民主建港协进联盟首任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培侨中学校监及前校长。
劳永乐(1954-) 2000年-2004年香港立法会议员、
乐施会干事、传染病专科医生、前香港医学会会长、
社会民主连线副主席。
李永达(1955-) 2004年-2008年香港立法会议员、第三任民主党主席。
刘江华(1957-) 2004年-2008年香港立法会议员、
民主建港协进联盟副主席。
张超雄(1957-) 2004年-2008年香港立法会议员、公民党副主席。
丁午寿(1942-) 2000年-2004年香港立法会议员、前自由党副主席、香港工业总会主席、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名誉会长、开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超常 前香港市政局议员、代表香港公民协会当选。
钟世杰 前香港市政局议员、香港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传奇人物。
陈其镳 香港电子业商会主席、香港绿色制造联盟主席。
陈幼南 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香港潮州商会会董、前圣保罗书院同学会会长。
陆观豪 恒生银行前常务董事兼副行政总裁、前香港立法局议员、香港中文大学校董会成员及大学司库。
伍步谦
永隆银行常务董事兼行政总裁、
香港公开大学校董会主席、1999年香港公开大学荣誉
工商管理博士。
廖铁城
创兴银行常务董事兼副行政总裁、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非全职顾问、
香港潮州商会会董。
王祖耀 著名心脏科专科医生、香港心脏学会创会元老及前会长、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理事会主席。
冯启宾 著名耳鼻喉科专科医生、香港耳鼻喉科医学院院长、前圣保罗书院同学会会长。
罗佐华 著名麻醉科专科医生、危重病学专家、香港麻醉科医学院首任院长。
李继尧 香港仁安医院院长及医务总监、著名风湿病科专科医生。
张任谦(1936-1991) 澳洲华裔心脏手术专家及人道主义者、世界心脏移植先驱、1986年获 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勋衔、在悉尼之张任谦心脏研究所于1994年为纪念他而设立、1999年获选世纪澳洲名人。
莫志强 前香港大学心胸外科讲座教授、香港心脏移植先驱、前香港心脏学会会长。
岑信棠 前香港大学临床肿瘤学系主任及教授、现任名誉教授、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
梁宪孙 香港大学内科系副主任、何善衡血液及肿瘤学讲座教授、香港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副院长。
李锷 前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前香港大学文学院院长、前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前澳洲南昆士兰大学副校长、前职业训练局执行干事。
林浡 香港浸会大学教务长。
傅浩坚 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社会科学院院长、体育及运动科学讲座教授。
傅浩强 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骨科学系主任及David Silver 讲座教授、是美国唯一的亚裔骨科学系主任、运动医学权威、擅长膝及肩之损伤手术。
罗世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院副院长、前
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系免疫化学组教授、第一届香港联校科学展览会(1968年)主席。
黄锦就 美国赛维尔大学(Xavier University)刑法学系主任及副教授、前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及中国法制研究计划主任、传媒绰号光头教授。
卢乃桂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长、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讲座教授。
科大卫(1947-)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及讲座教授、英国
牛津大学圣安多尼学院院士。
苏伟文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财务学系副教授、知名财经专栏作家。
林本利 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及金融学院副教授、知名财经专栏作家。
何耀棣 著名律师、何耀棣律师事务所创办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广东省代表、前消费者委员会主席、前圣保罗书院同学会会长。
胡汉清 资深大律师、基本法研究中心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马豪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云南省委员会委员、律师、前
圣保罗书院同学会会长。
邝日修(1840-1921) 早期圣公会圣三一堂及圣士提反堂牧师、曾于九龙寨城内办学、赠医施药及建立“穷人院”(Almshouse是后称“广荫院”)、
圣公会日修小学是为纪念他而命名。
莫寿增 首任中华圣公会华南教区主教、
圣公会莫寿增会督中学是为纪念他而命名。
邝广杰(1936-) 首位香港圣公会教省主教长/大主教及前圣公会港澳教区会督、于2006年末荣休、现任香港岛教区荣誉主教、曾任香港《基本法》草委、2000年香港大学名誉神学博士。
夏里巴 海外升学专家。
李思泌 黄大仙区议会议员、九龙社团联会名誉顾问、前乐善堂余近卿中学校长。
符润光 圣保罗书院音乐科主任、香港歌剧社主席、前香港儿童合唱团董事。
林子扬 跨媒体音乐创作人、香港网络政治论坛音公馆网主、香港电台头条新闻主持。
詹德隆 英文教育专家、电台及电视节目主持、知名作家、文化及政治评论员、1980年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叶松茂 英国
剑桥大学管理资讯系统学博士、著名智库香港珠三角基金会执行总监。
程翔(1949-) 资深记者、曾任新加坡《海峡时报》中国首席特派员、前《文汇报》驻北京记者站主任及副总编辑、因涉嫌间谍罪被
北京市国家安全局逮捕。
姚浩然 时富资产管理联席董事、著名证券分析员、财经专栏作家。
林景升 香港警队高级督察、谈判专家、前香港科技大学校友会会长、2006年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黎民伟(1893-1953) 香港电影之父、曾拍摄香港首部电影《庄子试妻》及孙中山纪录片《勋业千秋—开国史的一页》等名作、演员
黎宣之父、
黎姿之祖父。
薛觉先(1904-1956) 著名粤剧老倌、电影导演及演员、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前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名伶林家声之师父。
吴楚帆(1911-1993) 1937年华南影帝(得奖作《人生曲》(1936年))、电影公司东主、1996年
香港电影金像奖“
终身成就奖”得主(追赠)。
萧若元(1950-) 人称“萧才子”、知名作家、时事评论员及传媒全才制作人、曾为电视台新闻报道员、编剧、监制、电台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
萧定一(1974-) 萧若元之子,影视制作及娱乐事业东主。
郑丹瑞 前商业电台营运总裁、艺人、著名DJ,昵称“阿旦”。
李泳豪、
李泳汉兄弟 香港艺人、
李家鼎与
施明所生的孪生儿子。
卢润森 律师、前香港足球总会副主席、前南华体育会主席、现任副主席。
梁守志 香港足球圈名人,曾任香港代表队及南华、东方等球会领队/总监。
陈晓明 和富大埔足球队教练。
古伟明 前香港百米飞人、前香港100米短跑纪录保持者,代表香港参加1992年
巴塞罗那奥运会。
布志纶 香港乐队MR.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