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闲从容步游
下邳(今江苏
睢宁)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
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
谷城山下
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
《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
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大,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挺着身子久久跪着给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然后离开。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教化成才了。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于是张良对老人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相约,(比老人还)慢来,怎么能(这样)呢?”又说:“五天之后
早点来相会。”(说完就)离开了。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接着又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说完就)离开了。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册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天亮时(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
太公兵法》。张良就对《太公兵法》感到很惊异,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
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
河津)人。[1]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
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
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
孔安国、
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
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为“
二十六史”之首,被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圯上敬履原名《圯桥三进履》,讲的是
汉初三杰的张良年轻时,在桥上遇到一个老人,老人三次约张良夜间都桥上见面,并把破破烂烂的鞋故意掉到桥下,让张良捡来给他穿上。原来这个老人叫
黄石公,张良通过他的考验后,他授予张良兵法,使得张良在辅佐汉高祖
刘邦时运筹帷幄,立下汗马功劳。故事的寓意在于年轻人要心怀善良,不怕磨难,积极进取,终成大器。
《
史记》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
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父亲
司马谈任
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因替
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
宫刑,可司马迁仍旧坚持完成所著史籍。
《
报任安书》曾对其《史记》做过评价:究天下之事,通古今之变告诉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