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通常以
地磁指数来表征地磁暴的大小。
发现历史
19世纪30年代,在德国科学家
高斯和
韦伯建立地磁台站之初,他们就发现地磁场经常有微小的起伏变化,但当时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由太阳引起的。之后,1859年9月1日,英国人
卡林顿在观察太阳黑子时,首先观测到了太阳耀斑。第二天,地磁台站记录到1600纳特斯拉的强烈地磁扰动。这个偶然的发现和巧合,使他认识到地磁扰动居然与太阳爆发活动有关。1806年12月,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在柏林观测到强磁偏转,并注意到与地面磁异常同时消失的北极光,他在1808年发表的文章中将这一地面磁扰动现象命名为磁暴。
1859年9月1日至2日,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地磁暴。从1859年8月28日到9月2日,在太阳上观测到许多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其中最大的耀斑发生在9月1日。这被称为1859年的
太阳风暴或
卡灵顿事件。根据Colaba天文台的记录,地球磁场的水平分量减少了约1600 nT。据估计,Dst指数大约为- 1760 nT。美国和欧洲的电报线都经历了感应电压增加(emf),甚至可能对电报操作员造成冲击并引发火灾。南至
夏威夷、
墨西哥、古巴和意大利都能看到极光,而这种现象通常通常只在极地地区才能看到。随后,1882年11月17日的地磁暴和1921年5月的地磁暴,两者都中断了电报服务并引发了火灾,1960年,由地磁引发的无线电中断被广泛报道。
2003年10月19日至11月5日期间,太阳上爆发了17次大
耀斑,其中包括一个巨大的X28耀斑,导致了11月4日的极端无线电中断。这些
耀斑与CME事件有关,CME事件在10月29日至11月2日期间引起了三次地磁爆。整个事件被称为万圣节大磁暴。受地磁爆影响,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运营的WAAS系统离线了大约30个小时。日本的ADEOS-2卫星严重受损,许多其他卫星的通讯也因磁爆而中断。
据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受
太阳冕洞高速太阳风和、太阳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共同影响,2024年3月21日太阳风速度上升至370km/s左右,从北京时间3月24日23时开始,到3月25日23时为止,地球出现了持续时间为3小时的大型地磁暴,6小时的中等地磁暴和3小时的小地磁暴。人们对地磁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所带来的极光。就在3月25日凌晨,中国内蒙古
根河市已经可以看见此次地磁暴活动引起的极光。
2024年5月,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预计,5月11日地磁将产生强扰动,可能达到大地磁暴水平。
2024年5月11日09时,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地磁暴红色预警:北京时间2024年05月10日23时起发生地磁暴,最大级别达到超大地磁暴(Kp=9)水平,预计未来24小时,磁暴过程仍将持续,后续仍可能发生大地磁暴。受地磁暴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电离层将会出现扰动,短波通信和导航定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高层大气密度显著增加,将导致低轨卫星轨道衰减加剧。
2024年6月2日3时39分,太阳活动区13697爆发了一次强度为M7.3级的中等耀斑,并伴随明显的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喷发类型为全晕喷发。受此影响,预计在6月4日前后可能发生小至中等地磁暴。
2024年8月,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北京时间8月9日03时15分左右,太阳活动区13777爆发X1.3级大耀斑,在耀斑发生后的数十分钟内,大量日冕物质被向外高速抛出形成日冕物质抛射(CME)。受其影响,未来三天可能发生小到中等地磁暴。
2024年9月14日23时29分,太阳活动区13825爆发了一次明显的耀斑,其峰值强度为X4.5级,达到大耀斑等级。根据当前获取的太阳活动区位置,日冕物质抛射速度以及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判断,14日晚发生的日冕物质抛射可能在9月16至17日影响地球将可能发生包括地磁暴、高层大气密度升高、电离层暴等一系列空间环境变化,进而对航天、通讯等多个领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8日8时到10月10日8时,太阳先后发生了五次明显爆发活动。
2024年10月10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严重地磁暴(G4级)警报,并表示太阳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的地磁暴有可能达到G5级(极强)。
2024年10月,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预计,10月10日晚间到11日晚间,可能出现大地磁暴,如果没有新的爆发活动出现,12日可能会出现小到中等地磁暴,随后逐渐恢复平静。
现象描述
地磁暴是太阳风高速等离子体对地球磁层作用所产生的短时地磁扰动现象。地磁暴通常发生于太阳
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 或共转相互作用区域 (co-rotating interaction region,CIR)所产生的高速太阳风与地球磁层发生能量交换,并以低纬地区磁场水平分量在一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内急剧下降,并在随后的几天缓慢恢复为主要特征。一般以
Dst指数衡量磁暴强度,其扰动幅度通常在几十nT至数百nT。
磁暴是由太阳风的能量和物质注入磁层所导致的,多发生在太阳活动增强期间。太阳日冕物质抛射中的大尺度行星际磁层(IMF)南向分量与地球磁场在向阳面发生重联,使得更多
太阳风粒子注入
地球磁层,磁层被压缩,磁层内的对流电场增强。等离子层顶也被剥蚀至2-3个地球半径。来自太阳风的离子与从磁尾向内注入的粒子增强了地球环电流,进而引发磁暴。与太阳日冕物质抛射对应的磁暴扰动时间通常为几天,且
IMF南向分量强度大,具有明显的
激波压缩特征,由此造成的磁暴主相较强而恢复相较短。由共转相互作用区域对应的磁暴持续时间可达数周,IMF南向分量强度小且时断时续,由此造成的磁暴主相较弱而恢复相较长。
在地磁暴期间,磁层最显著的特征是环电流粒子通量增加,进而增强了环电流所造成的地表磁场水平分量的下降,因此磁暴主相的幅度与环电流粒子总能量成正比。随着环电流粒子与
中性原子发生电荷交换,并伴随着磁层波动对环电流粒子的散射,
环电流中增强的粒子通量会不断消失,最终环电流强度减弱,磁暴强度也相应减弱,磁暴进入恢复相。
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地磁暴是 1859 年 9 月发生的卡林顿事件(the Carrington Event),该事件摧毁了部分美国电报网络,并引发大火,使电报员触电。在1989年,一场严重的地磁暴使加拿大
魁北克省大部分地区停电,人们在
美国德克萨斯州观测到了极光。历史上还发生过非常极端的地磁暴事件(如Miyake事件),其导致了树木年轮中放射性碳14含量激增。
形成原因
高速等离子体云从太阳日冕抛射出来,相对背景太阳风速度更高,携带着日冕磁场冲击地球磁层,使磁层压缩变形。并且它通常携带南北方向转动的磁场,当磁场转为南向和地磁场相互作用时,
太阳风会将巨大的能量倾泄到磁尾的大尺度空间中,使
磁尾等离子体片中大量的带电粒子注入到环电流中,使环电流强度发生变化,而变化的电流会产生变化的磁场,从而引起全球范围剧烈的地磁扰动——地磁暴。
能够产生高速太阳风并引发强的
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的源有两类,一类是太阳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另一类是太阳冕洞产生的共转相互作用区(co-rotating interaction region ,CIR)。
日冕物质抛射
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日冕中等离子体和磁场的大量喷发现象,其可以携带数十亿吨日冕物质并冻结比背景太阳磁场更强的磁场通量。
日冕物质抛射从太阳向外传播的速度从250千米/秒到接近3000千米/秒不等,最快可以在15-18小时内抵达地球。较慢的日冕物质抛射可能需要几天才能到达。当它们远离太阳时,它们的大小会扩大,在抵达地球时,其大小可以达到日地距离的四分之一。在太阳活动极大期,地磁风暴发生的频率更高,其中大部分是由日冕物质抛射驱动的。
共转相互作用区
在极紫外(EUV)和软x射线的太阳图像中,
日冕洞表现为太阳日冕中的黑暗区域。它们看起来是黑色的,因为它们比周围的等离子体更冷,密度更低,且具有开放的磁场。这种开放的磁场线结构使太阳物质更容易逃逸到太空中,从而产生相对较快的太阳风流,快速太阳风压缩背景慢速太阳风会形成共转相互作用区。
发展过程
地磁暴发生时,这种全球性的剧烈扰动会在整个磁层持续十几个小时到几十个小时的时间,所有地磁要素都发生剧烈变化。其中地磁水平分量H变化最大,其扰动幅度通常在几十纳特斯拉到几百纳特斯拉之间,最能代表磁暴过程特点(其变化在中低纬度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磁暴的大部分形态学和统计学特征是依据中低纬度H分量的变化得到的。典型磁暴的发展过程也是按照H分量的变化来划分的,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初相、主相和恢复相。
初相
磁暴开始之后,在全球各经度上,地磁水平分量在高于暴前值的水平上起伏变化,持续时间为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这个阶段叫做“初相”。
主相
初相结束后,H分量突然下降,半小时至数小时之内下降到极小值,称为“主相”。主相是磁暴的主要特点,磁暴的大小就是用主相阶段H分量下降最低点的幅度来衡量,一般磁暴H分量下降为几十到几百纳特斯拉,个别大磁暴可超过1000纳特斯拉。
恢复相
主相之后,H分量逐渐向暴前水平恢复,在此期间,磁场仍有扰动起伏,但总扰动强度逐渐减弱,一般需要2~3天才能完全恢复平静状态,这一阶段叫做“恢复相”。
地磁指数
概括来讲,地磁指数就是以地磁监测数据为基础,描述某一时间段内地磁扰动的总体强度或某类磁扰强度的分级指标。它是基于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需要,根据一个台站或全球台站的实际测量资料,用方便易行的分类和简单明了的指标,对
地磁活动性进行总体特征检阅和总体形态描述,从宏观角度把握全球或区域的地磁场变化规律。
地磁活动指数按照物理意义,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描述地磁活动的总体水平,而不考虑地磁扰动具体类型的指数,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有
K指数、
Kp指数、
Ap指数;第二类是为了描述特定类型磁扰或特定区域磁扰而设计的指数,其中
Dst指数应用较为广泛。
K指数
称为“三小时磁情指数”,是描述单个地磁台站3小时时段内地磁扰动强度的指数。取0到9共分10级,0表示地磁活动平静,9表示地磁扰动幅度最大。
Kp指数
由全球地磁台网中13个地磁台站的K指数计算得到的,用于表示全球地磁活动性,每3小时一个值,取值范围从0到9,共分28级:00,0+,1-,10,1+,…,9-,90。其值逐渐增大表示地磁扰动逐渐增强。在日常的应用中,一般把Kp=5、6称为中小地磁暴,Kp=7、8、9称为大地磁暴。
Kp指数与磁扰幅度不是线性关系,而是近似于对数关系。为了表示磁扰变化幅度,又在Kp指数的基础上定义了全球性的“三小时等效幅度”ap指数,单位为2纳特斯拉。一天8个ap指数的平均值可以作为全天地磁活动水平的量度,即为Ap指数,Ap指数的范围由0到400,其值越大,表示地磁扰动幅度越大。
Dst指数
(磁暴环电流指数)
在地球赤道附近,按大致均匀的经度间隔选取四个地磁台站,这四个台站每小时地磁水平强度变化的平均值即为Dst指数。它的单位是纳特斯拉,其范围可由正几十纳特斯拉到负几千纳特斯拉不止,并且其值逐渐减小表示磁扰幅度逐渐增大。
强度分级
地磁暴强度通常按
Dst指数或
Kp指数分级,分为5级,并以Dst指数为准。其中Dst指数划分按照地磁暴主相期间Dst指数的最低值划分。Kp指数划分按照地磁暴主相期间Kp指数的最大值划分。
危害及影响
地磁暴期间,
高能粒子沉降和焦耳加热等过程使低层大气受热膨胀,引起高层大气密度增加;高层大气密度、成分和风场的变化,会引起电离层暴;磁层剧烈扰动时,磁尾中的热等离子体被加速向地球方向运动,形成热等离子体注入;
带电粒子沿磁力线沉降,轰击高层大气,形成绚烂多彩的极光;磁层扰动期间,磁层中的电子可能被加速至很高的能量,引起全球范围的高能电子增强现象——高能电子暴。
对卫星的影响
直接影响
当地磁场扰动时,
磁场方向和大小的改变会影响它们之间的力矩,致使卫星的姿态发生变化。卫星的姿态发生变化后,
通信卫星将无法正常通信,甚至有时可能会中断通信;
气象卫星、
军事卫星也无法监测地球。
间接影响
当强磁暴发生时,磁层顶部由于受到高速太阳风的剧烈挤压而被压缩到地球同步轨道之内,发生同步轨道磁层顶穿越事件。此时不仅会因所处的磁场环境发生变化而影响姿态,还会因为失去了磁场的保护而直接受到太阳风的冲击。
当地磁暴发生时,
焦耳加热和极光粒子沉降加热引起全球高层大气增温,密度和成分发生变化。当大气密度陡增,大气阻力会突然加大,加速了航天器衰减的速度,从而导致其偏离预计航道,甚至提前掉入低层大气而陨落。
案例
2003年万圣节期间,太阳暴发了一次强磁暴(地磁暴),使欧美的一系列科学卫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全球卫星通信受到干扰。
2022年2月4日,因为太阳活动产生地磁暴,地球
高层大气受热后膨胀导致高层大气密度增加,一批星链卫星在210公里轨道受到的大气阻力剧增,比地磁暴之前阻力增加了50%,这批49颗卫星最终有40颗因未能退出安全模式并启动氪离子推进器。根据SpaceX公布的消息,这批49颗星链卫星仅有9颗工作正常。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表示,由于遭遇地磁暴,该公司2022年2月3日发射的49颗“星链”卫星中有多达40颗于次日损毁。据信这是单次地磁暴对卫星造成的最大规模破坏。
对电网的影响
强磁暴时,地磁场会发生剧烈扰动变化,变化的地磁场会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产生每公里几伏特到十几伏特,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地面电势(Earth Surface Potential,ESP)。而在高压、超高压输电系统中,由于电网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所以ESP会在东西走向、长距离输电线路与大地构成的回路中产生地磁
感应电流(Geomagnetically Induced Currents, GIC)。容易引起大型变压器半波饱和而缩短其使用寿命,极端情况下会使其烧毁而造成永久损坏。
同时,由于磁暴的发生是全球同步,因此GIC会使整个电网范围内数百台变压器同时发生半波饱和,造成一些保护装置产生跳闸等误动作,致使供电系统电压严重下降导致系统崩溃,从而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
对生物的影响
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地磁暴会对地球的生物或生命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对该问题的探索从未停止,如Elchin S. Babayev 等人提出中等及以下的地磁暴不会对大脑的
电信号造成明显影响,而在大磁暴期间会对脑信号带来显著干扰。
在地磁暴期间,人们研究了其对
信鸽导航能力的影响。鸽子和其他迁徙动物,如
海豚和
鲸鱼,体内有包裹在神经细胞中的由磁铁矿物组成的生物罗盘。尽管生物罗盘可能不是鸽子的主要导航方法,但有研究认为,生物罗盘在地磁暴期间将会失灵。因此,地磁暴带来的电磁扰动可能会对动物导航以及生物电信号产生干扰。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地磁暴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
对飞机的影响
2024年10月11日,国泰航空一班美国时间9日下午3时34分由纽约飞香港的CX831客机,由于原定飞行路线受异常天文现象干扰,不得不更改航道以确保安全。同时,改变航道造成飞行时间超出香港民航处就机组人员运作及休息时间的法定要求,航班中途降落日本大阪关西国际机场。航班最终于当地时间10日晚上10时11分着陆,抵达香港。
对生活的影响
①简单说,它对人体的直接影响,基本感受不到。②对于正在进行秋赛的信鸽玩家来说,还是要尽量避免在地磁暴情况下进行司放或比赛,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常规天气预报,减少不必要的信鸽损失。③地磁暴对航空航天器会有一定影响,比如各种卫星,主要影响通信、导航等,但也都是可测可控的。④10日晚间开始,尤其是11日凌晨到12日凌晨的这段时间里,我国北部有机会出现较为明显极光,部分地区甚至有出现红绿复合极光的可能。
预报
根据预报时间提前量,地磁暴预报又分为警报、
短期预报和
中期预报。
警报
警报是指对未来几个小时内可能发生的地磁暴等级进行预报,主要包括Kp指数和Dst指数;主要通过在L1点上的太阳风监测来进行的。
对于地磁暴警报级别的划定,通常以Kp指数表征。地磁Kp=9为强地磁暴,发红色警报;地磁Kp>7为中等地磁暴,发橙色警报;地磁Kp>5为弱地磁暴,发黄色警报。在一个太阳活动周中,弱地磁暴发生次数约2000次,中等地磁暴约300次,而强地磁暴仅为几次。
短期预报
短期预报的提前量为1天~3天,主要预报未来3天内Ap指数的日值。预报更多是基于预报员的经验。对于CME引起的地磁暴,可以利用卫星对CME的立体观测结果进行预报;对于CIR引起的地磁暴,主要参考其之前曾引起的行星际太阳风和地磁场变化情况来进行。
中期预报
中期预报的时间提前量一般为几天到几个月,主要预报未来一个月内
Ap指数日值,依赖于对
CME和CIR发生可能性的预报。
警报级别
对于地磁暴警报级别的划定,通常以Kp指数表征。地磁Kp=9为强地磁暴,发红色警报;地磁Kp>7为中等地磁暴,发橙色警报;地磁Kp>5为弱地磁暴,发黄色警报。在一个太阳活动周中,弱地磁暴发生次数约2000次,中等地磁暴约300次,而强地磁暴仅为几次。
研究进展
2016年,日本
名古屋大学的
名古屋大学宇宙地球环境研究所盐田大幸特别助教和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片冈龙峰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发出可再现太阳爆发活动时释放的高速
等离子体云和强磁场冲击
地球磁层全过程的数据模拟系统,较之以往的系统精确度更高。本项研究成果有望提高对磁暴形成过程及规模的预测精度。
2016年,印度地磁研究所的Gurbax S. Lakhina教授对未来磁暴发生概率进行了总结。Schrijver等人预测,在未来30年内,发生能量超过1026焦耳的太阳耀斑的概率最高为10%。通过树木年轮分析,已经识别出公元774-775年和公元992-993年大量的14C和10Be增强事件。如果这些事件能够被证实为真正的
太阳粒子事件(SPEs),那么这些粒子的能量将在约1026到1028焦耳之间。这种大型SPE的发生率估计为每年10-4到10-3次。Maehara等人分析了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数据,报告说类太阳恒星可以产生高达1028焦耳能量的超级耀斑,大约每5000年发生一次。并且,能量为1026焦耳的超级耀斑大约每500-600年发生一次。如果这种超级耀斑在太阳上发生,伴随的日冕物质抛射(CMEs),可能产生比目前人类所知的地磁爆更为极端的空间天气现象。
2022年,
密西根大学Tuija I. Pulkkinen教授团队利用密歇根大学空间天气建模框架模拟了131次地磁爆的全球空间天气效应。通过将得到的地磁指数与观测到的地磁指数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模拟产生的地磁指数分布与观测到的相似,这些指数与太阳风驱动因素的关系也与观测到的相似。虽然Dst和极区电势的大小与观测值接近,但模拟的AL指数则被低估。对磁层顶位置的分析表明,日下点的位置与经验模型吻合较好,但模拟中的地球磁尾展宽要比经验模型中的小得多。磁尾电流和磁环电流与
Dst指数密切相关,表明在磁暴主相阶段,距离超过8个地球半径的磁尾电流对Dst指数的贡献很大。
2024年4月,太阳活动周已进入峰年阶段。根据最新研判,本轮太阳活动周的峰值预计在2024年至2025年到来,将会有地磁暴等空间天气事件发生。
历次记录
2023年2月27日,3月23、24日,4月23、24日,9月19日,12月1、2日均发生了大地磁暴级别的地磁活动。
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大地磁暴预警,预报称11月30日、12月1日、2日三天,可能出现地磁暴活动,其中12月1日可能发生中等以上地磁暴甚至大地磁暴,预计地磁活动将延续到12月2日。预报中提示,此次太阳爆发活动很可能在12月1日制造出强度高且绚丽的极光,中国北部地区,如
黑龙江、
新疆的部分地区有机会看到红色,甚至是绿色极光。
2023年12月1日,据中国气象局空间天气中心检测,12月1日、2日,中国可能出现地磁暴活动,其中,12月1日可能发生中等以上地磁暴甚至大地磁暴;12月2日,根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监测和预报,受太阳冕洞高速太阳风和12月1日CME的共同影响,12月4日可能发生小到中等地磁暴。
2024年3月24日23时开始到3月25日23时为止地球出现了持续时间为3小时的大型地磁暴;6小时的中等地磁暴和3小时的小地磁暴。就在3月25日凌晨,中国内蒙古
根河市已经可以看见此次地磁暴活动引起的
极光,漠河银环岛景点也再现红绿极光。
当地时间2024年5月10日,美国发布地磁暴预警,或对通信及导航等产生影响。在英国现曼陀罗色极光。
北京时间2024年6月2日3时39分,太阳活动区13697爆发了一次强度为M7.3级的中等耀斑,并伴随明显的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喷发类型为全晕喷发。受此影响,预计可能发生小至中等地磁暴。
北京时间2024年8月12日11时到17时,发生Kp指数为7的大地磁暴,截至12日晚,地磁活动仍在持续中。
北京时间2024年9月12日14时至14日08时,地球累计出现长达27小时的地磁暴过程,其中6小时为Kp指数7的大地磁暴。
北京时间10月2日05:21活动区AR3842爆发了一个X7.1级耀斑于06:28结束,达到橙色警报级别,此次耀斑为第25太阳活动周第二大耀斑仅次于5月15日爆发的X8.7级耀斑;10月3日20:18同一活动区再次爆发X9.0级耀斑,刷新第25太阳活动周以来的最强记录,本次大耀斑发生时我国已处在夜间因此没有受到影响。该活动区位于日面中心附近1-3日爆发多个朝向地球的CME(日冕物质抛射),预计这些日冕物质抛射4-6日将陆续光临地球可能引起强的地磁扰动绚丽的极光也不可避免,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预计从4日晚间开始直到6日晚上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甚至是更靠南的一些省份都有机会看到或是拍摄到极光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