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云南省普洱市辖自治县,位于
云南省南部、
普洱市北部,地处
云贵高原西南边缘、
横断山系纵谷区东南段,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总面积5312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末,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辖12个镇、3个乡。截至2023年末,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7.06万人。
历史沿革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以前,今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为傣族古国“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属地。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朝征服滇国及昆明、嶲(xī)等部族置益州郡,将势力伸入“勐达光”(哀牢国)境内设置县(据点),“勐达光”(哀牢国)向西退让,今县境成为自由地。永平十二年(69年),勐达光归附汉朝、其地置永昌郡,先前在“勐达光”境内设的县(据点)由益州郡划入永昌郡,今县境属永昌郡。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
蜀汉分建宁、越隽、永昌三郡地置云南郡,今县境属云南郡。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西晋将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合置
宁州,今县境仍属云南郡。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东晋灭亡,之后的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等中国内地王朝逐步退出云南高原,陈(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国内地王朝彻底放弃云南高原,今县境成为傣族土目自治领地。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龙”(汉译“南诏国”)政权。永泰元年(765年),“勐舍龙”(南诏国)在“勐谷”(景东盆地)设银生节度、统辖“勐谷”及其以南地区,“领有银生城、开南城、威远城、奉逸城、利润城、茫乃道、柳追和城、扑败、通遗川、河普川、大银孔等地”,今县境属银生节度通遗川。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前“勐舍龙”(南诏国)通海节度使
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大理国,沿“勐舍龙”旧制在“勐谷”置银生节度。
宋绍圣三年(1096年),大理国废节度、都督等军事辖区,设八府、四郡、四镇,今县境先属银生节度,后属威楚府的他郎部、因远部、马笼部。
蒙古宪宗四年(1254年),
大蒙古国灭大理国。宪宗六年(1256年),蒙古人在大理国直辖地区设万户、千户、百户等各级军事辖区,稳定大理国局势后便转攻
南宋。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
元朝(原大蒙古国)在大理国故地设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后,裁万户、千户、百户等军事辖区,设路、府、州、县等各级行政区,同时平定前大理国外围属地。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军平定前
大理国威楚府南部的罗盘、马笼、步日、思麽、罗丑、罗陀、步腾、步竭、台威、台阳、设栖、你陀等十二部设
元江路。大德五年(1301年),马笼、设栖、你陀等地置马龙他郎甸长官司,今县境属元江路马龙他郎甸长官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
明朝击垮云南的元朝势力设云南都指挥使司(军事机构)与云南承宣布政使司(行政机构),前元江路改设元江军民府。永乐四年(1406年),元江府改元江军民府,裁马龙他郎甸长官司设新化州、恭顺州,今县境属元江军民府恭顺州。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仍设元江军民府。雍正十年(1732年),裁曲靖府通判、其移驻元江军民府他郎寨,设他郎厅,今县境属元江军民府他郎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元江府降为元江州,儒林里土守备、定南里土千总并入他郎厅划归普洱府(析车里宣慰司澜沧江以西地设),今县境属普洱府他郎厅。
民国二年(1913年),
民国政府裁他郎厅,原他郎厅所属的儒林里土守备划入元江县、把边江以西划入宁洱县、其余地区设他郎县。民国四年(1915年),他郎县改为墨江县。民国五年(1916年),墨江县南部诸土目领地划出设行政委员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在墨江县成立临时人民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设墨江县。
1958年3月,从普洱县划入通关区。
1979年7月,墨江县改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清朝
清代,他郎厅辖三里零半甲,三里即定南里、德化里、善政里,半甲为儒林里。儒林里为今玖联镇及联合、碧溪乡一带,定南里为今新安、孟弄、景星、双龙乡一带,德化里为今雅邑、龙坝乡一带,善政里为今鱼塘、龙潭、文武、坝溜、那哈、泗南江乡一带。
中国民国
民国初期,墨江县行政区划为一城区六乡及一行政区,即城中区、德化乡、定南乡、德溥乡、善政乡、善化乡、永安乡及猛烈行政区(江城县北部地区)。德化乡辖碧朔、小猛连、南北、水癸、坤勇、须立、赖蚌、曼婆、杩木9村,定南乡辖白土、那罕、邦轰、布奄、大猛连、宿南、谷麻7村,德溥乡辖土地塘街、南阳、路思、班丫房、岩子脚5村,善政乡辖奄巴、石头寨、雅邑、南温4村,善化乡辖石头、柯马、龙潭、秉礼、花山5村,永安乡辖骂尼、老李寨、猪街、丫迷、三楞、联珠、扭龙山、丫竜、羊八寨、西歧10村。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墨江、江城两县官绅结束了长达四年的划界争执,划李仙江以南地区归江城县。墨江县共设7区(7区均以序数命名),下设71乡8镇,530闾、2065邻。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废闾邻改保甲,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仍设7区,原71乡8镇缩编为9乡5镇,下设105保、1038甲。第一区辖联珠镇及义勇乡,第二区辖碧溪镇及卧龙乡,第三区辖定南乡、白鹤乡,第四区辖景星镇及庆云乡,第五区辖青云镇及新化乡,第六区辖复兴镇及广丰乡,第七区辖雅邑乡、龙坝乡。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废区而扩大乡镇,重编保甲。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设白连、涟漪、回龙、龙潭、坝溜、雅邑、龙坝7乡及联珠、碧溪、景星3镇,下设102保,932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调整保甲数为79保,493甲,保持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结束。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3日,墨江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以原联珠镇行政区域组建联珠区,以原碧溪镇行政区域组建碧溪区,以原景星镇和回龙乡行政区域组建景回区,以原白连乡、涟漪乡、龙潭乡、雅邑乡、坝溜乡、龙坝乡行政区域各组建白连区、涟漪区、龙潭区、雅邑区、坝溜区、龙坝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至1950年5月,墨江县共组建成9个区,91个行政村,4个行政街。
1956年,撤联珠区设玖联镇,设8区1镇,8个区下辖90个乡,玖联镇下辖2个街区。
1958年10月,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至年底墨江县共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9个及1个镇、40个管理区、149个大队,镇下设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1959年,从
镇沅县划人新抚公社,墨江县有10个公社1个镇,170个管理区、2个居民委员会。
1961年,改公社为区,原管理区改为小公社。
1962年4月,又改区为公社,下仍设小公社。
1962年11月,再次改公社为区。
1966年6月,墨江县行政区划作较大调整,10个区改为16个公社。将原新抚区划为新抚、团田2个公社,龙潭区划为鱼塘、龙潭、文武3个公社,白连区划为新安、孟弄2个公社,另增设联合、那哈公社。
至1983年底,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共16个公社1个镇、164个大队、2个居民委员会。
1984年初,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区乡改制,原公社改为区,大队改为乡,并新增忠爱桥、泗南江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共18区镇(区级),166个乡和乡级镇,其中少数民族乡24个。
1987年,龙坝、那哈两区与红河县的三村、垤玛两区合并组成黑树林特区,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代管。
1988年,改区、乡、镇制为乡(镇)、村公所(办事所)制,同年黑树林特区撤销。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末,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辖12个镇、3个乡:
联珠镇、
通关镇、
龙坝镇、
新安镇、
团田镇、
新抚镇、
景星镇、
鱼塘镇、
文武镇、
坝溜镇、
泗南江镇、
雅邑镇、
孟弄彝族乡、
龙潭乡、
那哈乡。县人民政府驻联珠镇南正街5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
云南省南部、
普洱市北部,介于北纬22°51′—23°59′、东经101°08′—102°04′之间,东及东南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
绿春县接壤,南与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为邻,西与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隔把边江相望,西北与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连接,北及东北与
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交界。全县总面积5312平方千米,东西最宽横距65.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20.8千米。
地质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地质地层形成较晚,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出现,其中以中生代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的泥质岩、紫色岩、红砂岩类最为突出。其次为古生代志留系、泥盆系、二叠系的泥质岩、碳酸盐岩类。而新生代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较少。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八大岩类均有,其中泥质岩类占37.7%,紫色和红砂岩类占44.67%,普通石英质岩类占14.38%,碳酸盐岩类占2.14%,基性岩类占0.9%,中性岩类占0.03%,第四系占0.12%。
地形地貌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地处
云贵高原西南边缘、
横断山系纵谷区东南段,即哀牢山脉中段。在地质构造上处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形构造体系东支中段及永平一思茅地槽南段的东北部。县境地形北部狭窄、南部较宽,似纺锤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最高点在东北部碧溪乡的大尖山,海拔2278米,最低点在南部泗南江乡的榄皮河与龙马江汇流处,海拔478.5米。境内山区半山区占99.8%,丘陵谷地仅占0.1%,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属深切割中山山地地貌,大致可分为:中切中山丘陵墨江盆地、中切中山河谷、中山山地、深切高中山峡四个类型。山脉大部分呈南北走向。哀牢山从景东分两支由北向南延伸墨江全境,东支经镇沅、新平两县进人境内孟弄、新安、碧溪、联合、双龙、雅邑、龙坝、那哈乡,主要山峰有大平掌梁子、民潭山、摸嘎箐大尖山、老箐梁子、大尖山、玉碗水梁子、金厂梁子、别那梁子、打锭果梁子、老箍桶梁子、竹箐梁子、土堆梁子、观音山、徐卡梁子、大鱼塘尖山、大箐山、刺竹林、爬茨俄贺等山。另外,坝溜乡全境和泗南江乡南部境内的山脉也属哀牢山东支,系从绿春县自东向西插入,经坝溜乡全境转南至泗南江乡南部出绿春县。主要山峰有大风丫口、石碑尖山、凤凰山、马驮子、摩天岭、哈红梁子、刺竹林梁子等。西支经镇沅县进人境内团田、新抚、景星、通关、鱼塘、龙潭、文武乡(镇),主要山峰有老围山头、绿叶岩子、他那布梁子、空心树梁子、老屋基梁子、梅子箐、梁子岭、城新梁子、秧草塘、羊神庙大山、干坝塘山、营盘山、老君庙、山门口、岩羊山等。
气候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全县2/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1/3的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北,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冷暖不太分明,有四季如春之称,干湿季明显。一年中最高29℃,最低10℃,平均为19℃。墨江有345天为春秋季,20天夏季,无冬季。墨江县雨量充沛、干湿季节分明。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因受大陆高原西部干暖气流的影响,天气晴朗少雨,空气干燥,为干季。5—10月,受印度洋孟加拉湾潮湿气流和北部湾太平洋潮湿气流的影响,降雨日多,形成雨季。降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高海拔地区多,低海拔地区少。全年总日照时数2161.2小时,日照在季节分配上的特点是冬春多,夏秋少。县境内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多和风,除风口处外,很少有大风,最大风力5级左右,局部地区不时有7级大风出现。全县霜期平均59天,出现在12月29日至次年2月24日,无霜期长达306天,霜日年均为15.3天。
水文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河流属红河水系。主要有三江五河,三江为把边江、阿墨江、泗南江,五河为他郎河、布竜河、坝兰河、坝干河、那卡河。另外,境内其余有名称的河流主要有:蒲叶河、涟漪河、金厂河、坝卡河、坝浦河、依玛河、联珠河、毛驴河、瓦碧河、大团田河、绿叶河、车沙河、小楼满河、四甲河、谷麻河、曼怕河、田坝河、涵德河、务竜河、烈马河、措乐河、曼干河、大湾河、板桥河、帮岛河、蒙阿河、白马河、磨铺河、腊脂河、曼兴河、糯干河、榄皮河。
土壤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土地多为酸性土壤,肥力属中等偏低,酸性较重,碱性不足,严重缺磷。境内土壤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划分,共有7个土类,17个亚类,48个土属,66个土种。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截至2019年末,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有耕地64790.42公顷(971856.3亩)、种植园用地51393.37公顷(770900.55亩)、林地361895.84公顷(5428437.6亩)、草地2157.6公顷(32364亩)、湿地759.97公顷(11399.55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744.36公顷(116165.4亩)、交通运输用地6960.33公顷(104404.95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741.27公顷(101119.05亩)。
矿产资源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发现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铝、铅、锌、镍、铬、钴、铭、钯等,境内发现的非金属矿藏有盐、石棉、石膏、煤、硒、硅、硫磺、石灰石、石英石、花岗石、重晶石等。
植物资源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有2千种植物品种,其中有利用价值的600多种。树种共有698种,以思茅松、栎类、桤类、柏木、桦木为主。其中,被列为国家一、二、三级珍稀保护树种的有中华桫椤、秃杉、云南红豆杉、滇南莲座蕨、野茶树、滇桐、顶果木、楠木、红椿、翠柏等18种;植物药材主要有防风、南板兰根、茯芩、何首乌、金毛狗脊、木贼、侧柏、石斛、覆盆子、金银花、黑故子、天冬、麦冬、黄精、石苇、卷柏、宿砂、灯台叶、樟木子、淡竹叶、益母草、大通草、栀子、石菖莆、马鞭草、东前草、陈皮、青香子、棕榈子、郁金、青叶胆、砂仁等90多种;野生和人工栽种的花卉主要有梅、桃、桂、菊、丁香、海棠、杜鹃、凤仙、紫薇、月季、报春、芙蓉、茶花、刺桐、石竹、缅桂、樱花、百合花、马鹿花、攀枝花、秋海棠、冬雪兰、玉兰、米兰、春兰、剑兰、乌萝花、野桂花等80多种。
动物资源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兽类主要有虎、豹、熊、豺、狼、破脸狗、獐、猿、猴、岩羊、狐狸、刺猬、野猪、野牛、野猫、野兔、野狗、穿山甲、松鼠、银鼠等;鸟类主要有孔雀、白鹇、野鸡、麻鸡、竹鸡、鸠、鹰、鹞、燕、鸥、鹭、野鸭、秧鸡、乌鸦、喜鹊、鹦武、八哥、布谷鸟、画眉、铁连甲、麻雀、点水雀、绿豆雀、杜鹃鸟、山呼、拖白练、知更鸟、夺窝鹊、咕拱鹊等;昆虫主要有蜜蜂、花脚蜂、七里蜂、厚皮蜂、岩蜂、黄土蜂、蝉、蚂蚁、蟑螂、蜘蛛、螳螂、蝴蝶、萤火虫、蛀、蝗、蜈蚣、蚜蛄、蚯蚓、蝼虫、蜻蜓、蚱蜢、毛虫、蝇、蛾、蜗牛等;鱼类主要有鲤鱼、鲫鱼、虾、螺蛳、泥鳅、鳝鱼、江鳅、石扁头、青鱼、草鱼等。
水资源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由自然降水、过境水、地表水、地下水四部分组成。全县多年来降水量81.12亿立方米,所产生的水资源总量达50.3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8.12亿立方米,地下水12.23亿立方米。另外,境内阿墨江、把边江、泗南江及其他河流的年过境水量达84.91亿立方米,蕴藏有大量的水能。据水电资料表明: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24.2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7.31万千瓦,现只开发9600千瓦,不到蕴藏量的1%。境内水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是南部多,北部少,由南向北递减。北部地表水径流深300—900毫米,南部地表水径流深800—1400毫米。年内降雨情况是:5—10月份多,地表水径流量占全年85.9%,11月至次年4月份少,地表水径流量仅占全年14.1%。截至2023年末,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已建成水库46座,总库容171395.5万立方米。水利工程区域内供水量11300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供水量9922万立方米,同比增长9.3%;工业生产供水量52万立方米,同比下降8.2%;城乡生活供水量1258万立方米,同比下降13.4%;其他供水6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3.9%。
人口
数量
截至2023年末,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7.06万人,全年出生率为7.7‰,死亡率为7.7‰,城镇化率为34.18%。
民族
截至2024年末,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共有哈尼族、彝族、回族等25个民族,居住着卡多、碧约、毫尼、白宏、西摩洛、阿木、腊米、切弟、卡别、爱伲等哈尼族支系,哈尼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3.3%,是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05亿元,同比增长5.8%;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8.6:18.5:52.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28.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56亿元,同比增长14.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20元,同比增长7.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29元,同比增长3.3%。
2024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9.62亿元,同比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0%。
第一产业
2023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28.89亿元,同比增长4.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84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27.41亿元,同比增长4.8%;林业产值4.88亿元,同比增长5.3%;牧业产值10.8亿元,同比增长4.9%;渔业产值2.81亿元,同比增长2.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454万元,同比增长4.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38亿元,同比增长4.2%。粮食种植面积667080亩,比上年增加7785亩,增长1.2%;油料种植面积41174亩,增加5239亩,增长14.6%;糖料种植面积5590亩,增加93亩,增长1.7%;烤烟种植面积69100亩,增加3600亩,增长5.5%;茶园采摘面积272640亩,同比增长4.6%。粮食产量162700吨,同比增长1.3%。其中:夏粮10702吨,同比增长0.1%;秋粮151998吨,增长1.4%。油料产量4257吨,增长22.3%;糖料产量18869吨,增长4.9%;烤烟产量9335吨,同比增长5.8%;茶叶产量17682吨,下降0.1%。
2023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木材采伐量199541立方米,同比增长19.2%。造林面积1271亩,同比增长5.0%。肉类总产量29989吨,同比增长3.8%。其中:猪肉产量23947吨,增长3.9%;牛肉产量1948吨,增长3.2%;羊肉产量486吨,增长3.2%。禽蛋产量1351吨,增长9.7%。大牲畜年末存栏64366头,增长5.0%;生猪存栏206467头,下降4.3%;羊存栏40406只,增长4.1%。水产品产量17000吨,增长0.2%。农业机械总动力23万千瓦,同比增长1.8%;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8958万千瓦时,增长6.3%;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8549吨,下降2.5%;农药施用量152吨,下降1.4%。
2024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29.59亿元,同比增长4.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8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27.07亿元,林业产值6.5亿元,牧业产值10.38亿元,渔业产值2.8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99亿元。粮食产量16.45万吨,增长1.1%;蔬菜产量7.9万吨,增长6.2%;鲜切花产量377万支,增长69.9%;中药材产量2.01万吨,增长36.3%;茶叶产量2.09万吨,增长6.9%;野生植物采集量2.71万吨,增长134.7%。
第二产业
2023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第二产业增加值18.73亿元,同比增长5.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5%;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0%。有资质建筑业企业25家,从业人员2382人,建筑业总产值18.44亿元,同比增长77.0%。建筑业增加值9.47亿元,同比增长25.2%。
2024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第二产业增加值24.57亿元,同比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0%,比上年提高20.0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35.0%,拖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2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3%,拖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6.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6.9%。从产品产量看,商品混凝土31.3万立方米,增长142.3%;鲜、冷藏肉0.18万吨,增长21.2%;石灰石3.78万吨,增长62.6%;饮料酒805千升,增长6.0%;精制茶0.012万吨,增长105.5%;白银316千克,净增长;黄金173千克,下降7.3%,冷冻水产品0.002万吨,下降97.2%;水泥43.31万吨,下降28.5%;熟肉制品0.0002万吨,下降88.6%。
第三产业
2023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第三产业增加值53.43亿元,同比增长6.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6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按销售地域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84亿元,增长10.5%;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02亿元,增长7.9%。批零住餐四行业中: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1.4%;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1.1%;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22.5%;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22.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1.59亿元,同比增长14.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95.51亿元,增长11.5%。全年保费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5.0%。
2024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第三产业增加值65.46亿元,同比增长4.2%;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4%、21.8%、1.0%、9.3%、8.9%、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2亿元,比上年增长7.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35亿元,增长9.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47亿元,增长4.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21.29亿元,增长6.2%;餐饮收入5.53亿元,增长14.8%。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分别增长6.4%、30.3%、39.5%、33.1%、22.6%。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比上年下降53.1%。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共有普通中学20所,小学校56所,幼儿园48所,职业高中1所,特殊学校1所。普通中学在校生15157人,同比增长1.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3.79%;小学在校生20221人,同比下降1.2%,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4.1%;在园幼儿人数10684人,同比下降5.8%;中等职业在校生1235人;特殊学校在校生112人。拥有专任教师2721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434人;小学专任教师1056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209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22人。
科学技术
2023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专利授权139件。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共有民族歌舞团体1个,国内演出90场;其中:农村演出90场。公共图书馆1个,馆内藏有图书10.21万册;文物管理所1个,文物藏品104件/套;文化馆1个,组织文艺活动98次,举办训练班11次,培训840人次,举办展览6个。广播综合覆盖人口27.25万人;电视综合覆盖人口27.4万人。有线电视用户数10208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10208户。宽带用户数1978户。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共有卫生机构241个,其中:医院7个、卫生院1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2个,村卫生室17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实有病床床位2024张,卫生技术人员204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38人,注册护士836人。传染病发病率为1069.54/十万,其中: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496.13/十万,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573.41/十万。
社会保障
2023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8605人,比上年末增加1580人,其中:参保职工21491人,增加1332人;参保离退休人员7114人,增加248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378人,增加394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3406人,增加988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3242人,增加316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35617人,增加911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050人,增加692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02357人,减少5290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人数为301人,累计支出保障金1060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居民人数为29013人次,累计支出保障金60845万元。
交通运输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昆曼高速、墨临高速、G213线、G227线穿城而过。截至2023年末,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机动车保有量125386辆。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原名他郎,民国四年(1915年)改称墨江县,以纵贯县内阿墨江得名,寓意“流墨成江”。
非遗文化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民间文学。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是长诗中的两位青年,男为英雄智慧的化身,女为美丽纯真的代表。全诗分为“开头的歌”“扎斯扎依”“洛奇洛耶”“赶街相会”“秧田对歌”“串门求亲”“成家立业”“领头抗租”“不死的魂”“结尾的歌”,共10个章节,近两千行。故事的结尾部分,特别是抗租失败后,主人公被砍成肉块、剁成肉酱后依然复活,被铜钉钉在山崖下,淌了七天七夜的血仍然不屈的情节,将哈尼族人民对英雄的特殊爱戴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哈尼族坚强的民族性格。作品涉及哈尼族生产生活、婚恋生死、原始崇拜、风俗习惯、精神信念等,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故事曲折优美,凄美中更有悲壮,诗与事交相辉映,诗韵讲究,诗情浓郁,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以吟唱形式传承。在一代代人的吟唱中,不断丰富内容,成为哈尼族优秀的口传文学作品。2011年6月9日,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古迹
墨江文庙,位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东正街口,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文庙系纵向庭院建筑群,有凌霄阁、魁星阁、左右厢房、大成殿、后殿,总面积7600平方米。主体建筑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面阔5间20.5米,进深14.4米,建筑面积295.2平方米,殿前有用石栏相围的天子台殿,正中有孔子牌位,雕有九条蟠龙。2019年10月7日,墨江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北回归线标志园
北回归线标志园,始建于1993年,总占地面积202.6亩,由回归之门、太阳之路、天文馆、月亮广场等15个景点组成,是集天文、地理、气候、植物等科普知识和园林艺术、民族文化、休闲度假、研学旅游为一体的地理标志实体,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同时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北回归线标志园。2017年成功创建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双胞文化园
双胞文化园,位于联珠镇河西村,始建于2010年,占地面积95亩,以两潭清澈见底的双胞井为主,相传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2021年成功创建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太阳广场
太阳广场,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标志性建筑,占地27亩,以雕塑为主、绿化为辅,融天文、地理、观赏、休闲为一体,建有主标塔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尼族叙事长诗《扎斯扎依与洛奇洛耶》浮雕,地平日晷、人体太阳钟、四象和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赤道式日晷、无影手等景点。
勐簸民族特色旅游村
勐簸民族特色旅游村,位于联珠镇西北部,为典型的哈尼族山寨,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祭竜节”等诸多丰富的哈尼族传统民俗。寨内建有哈尼民俗文化展示室,收集了上百件哈尼族古老的生产生活用具及多支系的传统民族服饰,并建有旅游观光游道及观景台,可鸟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城全貌。2019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碧溪古镇
碧溪古镇,原名碧朔。明永乐四年(1406年),设恭顺州。民国八年(1919年),改名碧溪,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普洱市保存较完整的古镇之一,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古镇核心区面积10.37公顷,有传统古院落60余座,昆曼国际大通道及墨临高速交汇而过,古镇民居以四合院为主。
地方特产
墨江紫米
墨江紫米,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墨江地处北回归线上,受自然、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墨江物种多样,仅稻类栽培就有多个品种。特别是紫黑糯(即紫谷)仅为墨江所有,属糯谷类,元、明朝代即为朝庭的进贡米。墨江紫米俗称“紫珍珠”。《本草纲目》记载:紫米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等作用。《红楼梦》中称之为“御田胭脂米”。粒大饱满、粘性强,蒸制后能使断米复续,故又称之为“接骨米”。2015年4月2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墨江紫米”实施地理产品保护。
竹笋
竹笋是墨江较有名的土特产之一,据清《普洱府志》载:“甜笋,味清香而甜,为甜竹之嫩者”,产治城附近及德化乡。用苦竹笋加工成的笋干也是墨江的特产,供销部门每年收购数千斤,对外销路很好,深受外地消费者的喜爱。
著名人物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著名人物有:何为、许鸣端、孙世恒、
田政、杨春华、
张佑之、刘维垣、庾恩荣、卫奎章、卫奎斗、庾恩旸、庾恩锡、杨德源、李时、孙幼良、卫奎壁、王开霖、段宗承、杨默霞、孙德齐、聂长庆、卫秉礼、曾福光、许自贤、
李子忠、黄公敌、
陈家麟、秦树声、熊文和、
王继周、陈庭禧、王子臣、
杨智敏、卢修棁、王宗白、彭景然、罗忠明、邓从宽、
李邑飞等。
荣誉称号
2007年11月,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紫米之乡”称号。
2015年3月10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入选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名单。
2018年9月25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入选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
2019年3月15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入选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20年6月2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入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第一批)名单。
2023年10月,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入选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