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汉语
词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中的《刺客列传》。
东周四大刺客之一
豫让,
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灭
智氏,豫让为给
智伯报仇,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刺杀
赵襄子,最后
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
词语释义
字词解释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人。
死:死亡、(为……而)死去。
悦己者:了解自己、知遇自己的人,或谓之知音。
说:通“悦”,作动词,喜欢、欣赏。
容:改变容貌,此指打扮(自己)。
另外写法
历史记载
典故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
晋毕阳之孙
豫让,始事范
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
智伯,智伯宠之。及
三晋分
智氏,
赵襄子最怨智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之仇矣。”
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
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
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智伯。智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
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智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
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译文
最初,
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
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智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最痛恨智伯,把智伯的
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智伯复仇。”
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智伯的仇人赵襄子。不久赵襄子入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这时豫让竟拿出匕首说:“我要为智伯报仇!”卫士拿下他,要杀他,可是赵襄子却制止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因为智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
可是豫让继续图谋为智伯报仇。他全身涂漆,化妆成像一个生癞的人。同时又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看到他以后只是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时对他说:“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说你是一个志士还可以,如果说你是一个明智之士就错了。因为凭你这种才干,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那你一定能成功的。”
豫让听了这话笑了笑说:“你的意思是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是极端败坏
君臣大义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况且已经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却又在暗中阴谋计划刺杀人家,这就等于是对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为却要这样做,也就是为了羞愧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
过了不久,赵襄子按例出去巡视,豫让便埋伏在赵襄子所过桥下。赵襄子到达桥边时,马突然受惊,就说:豫让必定在下面。派人查看,果然是豫让。这是赵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情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的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来看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足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在放过你了!”赵襄子于是派兵围住豫让。
这时豫让又对赵襄子说:“据臣所知,一个贤明的君主不会掩盖别人的美德,一个忠臣为了完成志节不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君王的。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理您应在这里将我处死。可是我还是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许我打他几下,以表达我报仇的心意,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只是斗胆向您表达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赵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衣服给豫让。豫让接过王袍以后拔出佩剑,奋而起身,然后用
剑刺向王袍仰天长叹:“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豫让说完话就自杀而死。赵国的忠义之士听说以后,都落泪惋惜不已。
后世评价
李孚青:“女为悦己容,士为知己死。壮哉一豫让,
乃能达斯旨。
吞炭复漆身,忠烈忘妻子。国士与众人,岂曰可方比。斩衣志未成,报智亦足矣。荒桥旧址空,流水只如此。至今太行云,犹作剑锋气。”
历史意义
这句话,成为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信条,它反映了因为
知音难得,人们为了报答
知己,虽
万死不辞的精神。尤其是知识分子,一方面是
洁身自好,“凤非
梧桐不栖”;一方面是士为知己者死,如
诸葛亮为了报答
刘备的“三顾”之恩,辅佐后主,
鞠躬尽瘁,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向往、倾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