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词作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此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作品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孤独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作品原文
版本一
声声慢⑴
寻寻觅觅⑵,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⑶。乍暖还寒时候⑷,最难将息⑸。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⑹?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⑺,如今有谁堪摘⑻?守着窗儿⑼,独自怎生得黑⑽?梧桐更兼细雨⑾,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⑿,怎一个愁字了得⒀!
版本二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版本三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声声慢:词牌名。历来作者多用平韵格,而李清照《漱玉词》所用仄韵格(即此词)最为世所传诵。双调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
⑵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⑶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⑷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⑸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⑹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⑺损:表示程度极高。
⑻堪:可。
⑼著:亦写作“着”。
⑽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⑾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⑿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⒀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白话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让人凄凄惨惨戚戚。忽寒忽暖季节,最难调养安息。喝三两杯淡酒,怎么抵得住晚上风急?正伤心的时候,大雁过去了,它却是我旧日的相识。
菊花谢落,满地堆积,憔悴枯黄,如今有谁还会来摘?守着窗户,一个人怎么能捱到天黑?更加上细雨落在梧桐叶上,到黄昏还点点滴滴不停息。这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名家评论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明·杨慎词品》卷二: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其词云(略)……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明·吴承恩《花草新编》卷四: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
明·茅暎词的》卷四:这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
明·陆云龙《词菁》卷二:连下叠字无迹,能手。“黑”字妙绝。
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二:(眉批)才一斛,愁千斛,虽六斛明珠何以易之!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游,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搁就”类,下此则蒜酪体也。惟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清·孙致弥词鹄·凡例》:须戒重叠。字面前后相犯,虽绝妙好词,毕竟不妥,万不得已用之。如李易安《声声慢》,叠用三“怎”字,虽曰读者全然不觉,究竟敲打出来,终成白璧微瑕,况未能尽如易安之善运用。慎之是也。
清·周之琦《晚香室词录》卷七:其“寻寻觅觅”一首,《鹤林玉露》及《贵耳集》皆盛称之,惟海盐许篙庐谓其颇带伧气,可谓知言。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诗有一句三叠字者,吴融《秋树》诗“一声南雁已先红,槭槭凄凄叶叶同”是也。有一句连三字者,刘驾诗“树树树梢啼晓莺”、“夜夜夜深闻子规”是也。有两句连三字者,白乐天诗“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石声”是也。有一句四叠字者,古诗“行行重行行”、《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是也。有两句互叠字者,“年年岁岁花常发,岁岁年年人不同”是也。有三联叠字者,古诗“青青河畔草”六句是也。有七联叠字者,昌黎《南上》诗“延延离又属”十四句是也。至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下十四叠句,则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五:李易安《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连叠七字,昔人称其造句新警。其源盖出于《尔雅·释训篇》……此千古创格,亦绝世奇文也。又:李易安词“寻寻见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乔梦符效之,作《天净沙》词云:“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嫰嫩,停停当当人人。”叠字又增其半,然不着李之自然要帖。大抵前人杰出之作,后人学之,鲜有能并美者。
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前编:亦是女郎语。诸家赏其七叠,亦以初见故新,效之则可欧。“黑”韵却新,再添何字?
清·万树词律》卷十:从来此体,皆收易安所作,盖其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非描塑可拟。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人若不学其才而故学其笔,则未免类狗矣。观其用上声、入声,如“惨”字、“戚”字、“盏”字、“点”字“滴”字等,原可作平,故能谐协,非可泛用仄字,而以去声填入也。其前结“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于“心”字逗句,然于上五下四者,原不拗,所谓此九字一气贯下也。后段第二三句“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法亦然。
清·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双声叠韵字,要著意布置,有宜双不宜叠、宜叠不宜双处;重字则既双且叠,尤宜斟酌,如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易安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
清·陆蓥问花楼词话·叠字》:叠字之法最古,义山尤喜用之。然如《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转成笑柄。宋人中易安居士善用此法。其《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词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二阕共十馀个叠字,而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词家叠字之法。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易安《声声慢》一阕,连下十四叠字,张正夫叹为公孙大娘舞剑手。且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然此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张氏赏之,所见亦浅……张正夫此论甚陋。十四叠字,不过造语奇隽耳,词境深浅,殊不在此。执是以论词,不免魔障。又《云韶集》卷十:叠字体,后人效之者甚多,且有增至二十馀叠者。才气虽佳,终著痕迹,视易安风格远矣。“黑”字警。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近代·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乙卷:家大人(按指梁启超)云:此词最得咽字诀,清真不及也。又: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近代·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一个愁字不能了,故有十四叠字,十四个叠字不能了,故有全首。总由生活痛苦,不得不吐而出之,绝非无此生活而凭空想写作可比也。
现代·龙榆生词学十讲》:这里面不曾使用一个故典,不曾抹上一点粉渾,只是一个历尽风霜、感怀今昔的女词人,把从早到晚所感受到的“忽忽如有所失”的怅惘情怀如实地描绘出来。看来都只寻常言语,却使后人惊其“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能“创意出奇达到语言艺术的最高峰。这和李煜的后期作品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只是由于情真语真,结合得恰如其分则已。
现代·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用舌声的共十五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二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面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写自已忧郁惝悦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它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
现代·唐圭璋《读李清照词札记》: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
现代·沈祖棻宋词赏析》:此词之作,是由于心中有无限痛楚抑郁之情,从内心喷薄而出,虽有奇思妙语,而并非刻意求工,故反而自然深切动人。陈廷焯《云韶集》说它“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正因为并非刻意求工,“一片神行”才是可能的。但说此一句“自然妥帖”,“无斧凿痕”,也还是属于技巧的问题。任何文艺技巧,如果不能够为其所表达的内容服务,即使不能说全无意义,其意义也终归是有限的。所以,它们的好处实质上还在于有层次,有深浅,能够恰如其分地、成功地表达词人所要表达的难达之情。
现代·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馀》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现代·吴熊和唐宋诗词探胜》: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凄、惨、戚,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这首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如寻、清、凄、惨、戚等)。舌音十六字。全词九十七字,这两声字却多至五十七字。尤其到了末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恦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现代·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此词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开头三句,有层次地表现词人寻求、失望,因而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突兀的开头,使词人的愁情第一次迸发出来,接着是比较平缓婉曲的借景抒情,以晚风、淡酒、归雁、黄花、梧桐、细雨,抒发种种愁情,到“独自怎生得黑”,感情渐趋强烈,最后一句则是将无边无际的愁情推向高峰,为全词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此词在语言上的成就历来为论者所赞赏。首先表现在叠字的运用上,开头三句全为叠字,却毫无雕琢的痕迹,自然妥帖地表现了词中的情和景,因此被誉为“公孙大娘舞剑手”、“情景婉绝”、“绝唱”。其次是口语的运用,如“最难将息”、“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浅俗之语入词,发清新之思,令人叹绝。
现代·饶宗颐词集考》卷三:其《声声慢》连用十四叠字,人咸服其奇隽。然首中三用“怎”字,不免重遝。故《词鹄》讥为终成白璧微瑕。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30 08:25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