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合成是一个
固相合成顺序一般从
C端(
羧基端)向
N端(氨基端)合成。过去的多肽合成是在溶液中进行的称为液相
合成法。从1963年Merrifield发展成功了固相
多肽合成方法以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今天
固相法已成为多肽和
蛋白质合成中的一个常用技术,表现出了经典液相合成法无法比拟的优点,从而大大的减轻了每步产品提纯的难度。多肽合成总的来说分成两种:固相合成和液相多肽合成。
多肽是一种与生物体内各种细胞功能都相关的
生物活性物质,它的
分子结构介于
氨基酸和
蛋白质之间,是由多种氨基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通过
肽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多肽是涉及生物体内各种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总称,常常被应用于
功能分析、抗体研究、尤其是药物研发等领域。
1963年,Merrifield首次提出了固相
多肽合成方法(SPPS),由于其合成方便,迅速,成为多
肽合成的首选方法,而且带来了多肽有机合成上的一次革命,并成为了一支独立的学科——固相有机合成,
固相合成的发明同时促进了肽合成的自动化。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
多肽合成仪出现在1980年代初期。
1963年,Merrifield首次提出了固相多肽合成方法(SPPS),由于其合成方便,迅速,成为多肽合成的首选方法,而且带来了多肽有机合成上的一次革命,并成为了一支独立的学科——固相有机合成,
固相合成的发明同时促进了肽合成的自动化。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
多肽合成仪出现在1980年代初期。
基于将单个N-α保护
氨基酸反复加到生长的氨基成份上,合成一步步地进行, 通常从合成链的
C端氨基酸开始,接着的单个氨基酸的连接通过用
DCC,混合炭酐, 或N-carboxy酐方法实现。Carbodiimide方法包括用DCC做连接剂连接N-和C-保护氨基酸。重要的是, 这种连接试剂促接N保护氨基酸自己炭基和C保护氨基酸自由氨基间的缩水,形成
肽链, 同时产出N,N?/FONT>-dyaylcohercylurea副产物。 然而, 此方法因其导致
消旋的
副反应,或在强碱存在时形成5(4H)-oxaylones和N-acylurea而受到影响。庆幸地是, 这些副反应能最小化,但是还不能完全消除。方法是加入象
HoSu或
HoBT这样的连接催化剂, 此外,此方法也可用于合成N保护氨基酸的活性酯衍生物。依次产生的活性酯将自发与任何别的C保护氨基酸或肽反应形成新的肽
多肽合成仪是指用来
合成多肽的仪器,因为多肽合成的步骤很繁琐,又很耗时,多家公司开发了
自动多肽合成仪。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数量少但合成量大的生产型应用,典型代表是美国
ABI公司的ABI336型多肽合成仪,其
反应器转动方式有别于前两代的多肽合成仪,即反应器上方相对固定,而下方作圆周360度快速旋转,带动反应器里的固液两相从底部向上作
螺旋运动,一直达到反应器的最上方;另外一类多肽合成仪针对于药物研发、基因研究等科研性应用,典型代表是德国Intavis AG公司的ResPep SL和MultiPep RS系列,可以同时提供
固相合成和膜合成的应用,并能自动帮助客户进行图谱筛选同时完成高通量的多肽合成工作。
多肽
合成仪的问世大大促进了多肽科学的发展。反过来,随着多肽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也对合成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带动了合成仪的发展。目前多肽合成仪品种繁多,从合成量上分,可分为微克级的,毫克级的,克级的和公斤级的;从功能上分,可分为研究型的,小试型的,中试型的,普通生产型的和
GMP生产型的;从
自动化程度上分,可分为
全自动的,半自动的和手动的;从通道上分,可分为
单通道的和
多通道的;从技术角度上分,可分为第一代的,第二代的,和第三代的;等等。
第一代多肽合成仪 第一代多肽合成仪产生时间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b
代表产品是Beckman公司推出的Beckman 990 Peptide Synthesizer[1]和Vega’s Biotechnologies公司推出的Vega’s 296 Peptide Synthesizer。如今该两家公司均以放弃了
多肽合成仪的研发与生产,我们只能在早期的学术文献中找到其设计原理与研究情况。虽然随着
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发展,第一代多肽合成仪已全部退出了市场。但1990年以前的众多肽
化学文献都是在此
实验设备上运行研发而来,第一代的多肽合成仪为之后的合成仪研发与制造产生了重大意义。 第二代多肽合成仪 第二代多肽合成仪诞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b代表产品是Protein Technologies公司推出的PS3 Peptide Synthesizer以及Advanced ChemTech公司推出的ACT peptide synthesizer Model 90。标志性特点是温和反应法
合成多肽,一般可分为单纯氮气
鼓泡和摇动式两种。 PS3 的设计原理是采用氮气鼓泡的
反应方式来对
反应物进行搅拌,即合成仪上反应器是固定的,氮气从反应器的下方通过反应器到上部排出,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汽泡把固相和液相混合起来。这样设计的好处是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反应相对温和:(1)有时候多肽-固相载体在
静电作用下会“抱团”,使其不能与液相充分混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调高氮气的压力以消除静电作用;而在静电作用消除后要把压力立刻调低,不然的话较高的压力会把多肽-固相载体“吹”到反应器液面上方。由于多肽-固相载体具有较强的粘壁性,一旦被粘到反应器液面上方就再也无法下来,也就是无法再参加反应。显然第一代机器是无法自动作这样的压力调整的,这就是造成反应“死角”的重要原因。反应死角会降低多肽合成的效率和多肽的纯度,有的甚至造成合成的失败。(2)长时间氮气鼓泡会使溶液挥发,液面降低后一部分多肽-固相载体就粘在液面上方,也无法再参加反应。(3)氮气
消耗量大,运行成本增大。 ACT90的设计原理是反应器在直立下围绕原点作左右摆动,或者
圆周运动。ACT的
多肽合成仪同样具有反应温和的特点,即转动角度与速度都不能够完全达到氨基酸耦合的极限,反应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 第三代多肽合成仪 第三代多肽合成仪诞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b 代表产品是美国bApplied Biosystems公司的ABI 433 peptide synthesizer 、C S Bio公司的CS336无死角
多肽合成仪和Peptide Scientific Inc公司生产的全系列180-270度度
机械搅拌多肽合成仪。。ABI433的设计原理是反应器上方相对固定,而下方作圆周360度快速旋转,带动反应器里的固液两相从底部向上作螺旋运动,一直达到反应器的最上方。换句话说,溶液可以达到反应器内部的任意点,真正做到了无死角。由于搅拌速率可达每分钟1800转的高速,反应得以充分完全。由于无死角的搅拌方式保证的肽的合成纯度,ABI433型多肽合成仪(其退出多肽合成仪市场后最后一款仪器)至今在世界上还占有着很大的比例。当然,ABI产品的售价也是最高的。由于部件
使用频率高,
电磁阀会经常损坏,而ABI将7个电磁阀做成模块化的设计,坏掉一个电磁阀必须要更换整个模块,无形中增加了维修成本。 CS336的设计原理是反应器中点为圆心,上下做180度旋转搅拌,搅拌速度可达180rpm,同时其采用了氮气鼓泡反应方式的优越性,将氮气吹动作为可选反应方式融入反应方法中,
多肽合成仪在科研领域的高
耦合率效果得到充分体现。 第四代多肽合成仪由于180度无死角的搅拌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客户的认可,Peptide Scientific Inc公司从2002年开始将180度上下翻转的机械
无极调速搅拌模式作为其开发的全
系列产品的标志性特征,从PSI200、300、400、500到600全系列多肽合成仪均采用180-270度上下翻转的
机械搅拌模式,PSI采用了数控马达系统,搅拌速度无极可调,
搅拌强度和速度在物理能量上发挥到了极致。 第五代
多肽合成仪美国CEM公司以蛋白质
有机反应设备的制造著称,推出了
微波多肽合成仪Liberty。其采用
微波加热方式,大大提高了
反应速度,将反应的速率增加到之前多肽合成仪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其与生俱来的特点得到了很多研发型客户的认可。 药物筛选型多肽合成仪如ACT公司推出的
106通道异步
全自动多肽合成仪、AAPPTEC公司推出的96通道全自动多肽合成仪、
PTI公司推出的98通道全自动多肽合成仪等。
多肽合成仪以固相合成为反应原理,在密闭的
防爆玻璃反应器中使氨基酸按照已知顺序(序列,一般从C端-
羧基端 向 N端-氨基端)不断添加、反应、合成,操作最终得到多肽载体。
固相合成法,大大的减轻了每步产品提纯的难度。为了防止副反应的发生,参加反应的氨基酸的
侧链都是保护的。羧基端是游离的,并且在反应之前必须活化。固相合成方法有两种,即Fmoc和tBoc。由于Fmoc比tBoc存在很多优势,现在大多采用Fmoc法合成,但对于某些
短肽,tBoc因其产率高的优势仍然被很多企业所采用。
(2) 激活和交联:下一个氨基酸的
羧基被一种
活化剂所活化。活化的单体与游离的氨基反应交联,形成肽键。在此步骤使用大量的超浓度试剂驱使反应完成。循环:这两步反应反复循环直到合成完成。
数百年来,制药业的反应器/
反应釜 设备以玻璃材质最为常见,因其完全透明且耐腐蚀,而被众多化学、生物学专家沿用。多肽合成的过程需要操作人员直观监测,同时合成后可进行在线切割(切割试剂TFA的强腐蚀性对反应器材质有了极大限制),这些要求限制反应器以玻璃材质最为适用。
废液桶通常选择容积较大的
HDPE桶,保证通风良好,同时需安装感应器装置时刻检测废液情况,避免溢出。
多肽合成仪中的电磁阀属于敏感配件,其控制液路的串联与闭路,在氨基酸转移与量取,溶剂转移与量取两步骤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品牌的合成仪对电磁阀的设计与排布也略有不同。
控制面板内往往含有光敏组建,部分控制电磁阀以及感应器
控制组。与电脑主机的控制系统、合成仪统一的链接在一起,完成多肽合成的全过程。
在
多肽合成仪中,在线检测耦合效果的装置,如UV Monitor往往是选配装置,客户可根据实验的需要选购。其功能是让操作者直观的看到多肽合成的每一部氨基酸
偶联效果,从而针对特定的
序列做合成设置的调整,最终达到最佳合成效果。
固相多肽合成中,主要是通过检测树脂上游离氨基来判断连接效率,检测方法称为Kaiser方法,其检测结果,如果有游离氨基的时候,显示兰色,或红褐色(pro,ser,His)。
Kaiser试剂包括:A,6%
茚三酮的
乙醇溶液;B,80% 苯酚的乙醇溶液;C,2% 0.001M KCN的
吡啶溶液
配制中的吡啶需要经过茚三酮处理后,重蒸后再使用。检测过程,取少量树脂,加入A,B,C各2-3滴,100℃下加热1-2min,如果溶液有兰色,或树脂出现兰色,红褐色,表明还有游离氨基,否则说明连接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