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境阁
历史建筑物
上海老城厢人民路大境路口有一处沪上胜景,这就是一段长近50米的古城墙和建在古城墙上的大境阁。
简介
上海自元代建县后,未筑城墙,明代时多次遭到倭寇侵略。
因此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仅用3个月时间赶筑了一座周长9华里,高2.4丈的城墙,城上筑有雉堞3600余个,敌楼2座,沿城墙外面筑有阔6丈、深1.7丈、周长1500余丈的城壕。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增筑敌楼3座、箭台20座。
万历年间倭患平息,县城安宁,便在4座箭台上建造了丹凤楼观音阁真武庙和大境阁。
大境阁建在大境箭台上,是一座结构精巧、造型别致的抱厦式三层楼阁。
此阁始建于明万历年 间,供关帝像(原称关帝殿),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建成三层高阁(即今日之阁)。
道光元年(1821年),总督陶澍登阁观光后亲题“旷观”匾额悬于“熙春台”上,道光十六年(1836年),两江总督陈銮游此,题“大千胜境”四字刻于东首石坊上。
于是此阁名声大振,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江皋霁雪”景点,成为申城旅游热点之一。
近代以来,大境阁为文人墨客云集之处。
晚清至民初,此阁三层楼曾是著名画家吴逃禅、华墨龙、任伯年、朱屺瞻等作画、会友之所。
1917年,著名昆曲教师陈风鸣、丁兰生,票友郁炳生等在此二楼成立“平声曲社”,昆曲家莫舒斋也在这里开办昆曲学习班培养昆曲新秀。
1952年,由应云卫执导,史湘云主演的昆剧《桃花扇》,就是在此阁组团后公演的。
清代后期,上海经济迅速发展,上海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古城楼已成了阻碍城内外交通、影响经济发展的障碍,遂于1912年7月先拆南半城,1913年拆北半城,将拆城的泥土填没城壕,历时2年竣工。
由于当年拆城指挥部——城壕路工事务所设在大境阁,又有人请求保留大境阁,后以九亩地的泥土充填大境阁下这段城壕的泥土,才使这段城墙和大境阁得以保留下来。
1992年开始,南市区人民政府经三年的努力,动迁居民31, 单位9个,耗资900万元,将这段古城墙和大境阁按原样修复开放,供游人参观游览。
为了弘扬海派书画艺术,1985年由朱鹏高院长创立的上海海上书画院随即进驻大境阁,并带领了上海一百多位专业画家进行海派绘画的研究和探讨,多年来陆续出版了30余本大型画册,大型画展20余场,各类采风活动上百次,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使大境阁作为海派书画发源地的历史得以延续和传承。
陈列
现今的大境阁二楼还陈列了《上海老城厢史迹展览》,分城墙史话,设置沿革、东南重镇、城厢变迁、步入近代、文昌物华、南市展望等7个部分,以图片、图表、实物、模型、灯箱、置景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了上海老城厢700多年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诸方面的变迁以及南市的今日和未来。
旅游贴士
门票价格
成人5元,儿童3元
交通提示
在附近设站点的公共汽车线路有:11、782、135、304、736、135、783路,也可以从上海火车站乘地铁1号线到人民广场下,沿西藏路南行到寿宁路,然后东行200--300米即到。
相临景点
宋庆龄陵园
江湾体
育乐园
孙中山故居
人民公园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鲁迅纪念馆
江湾市政府大楼
中国青年》旧址
外滩
中共一大会址
团中央旧址
人民广场
自然博物馆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大境阁
鹤鸣楼
上海展览中心
马勒住宅
青少年野营基地
沙逊别墅
上海历史博物馆
中山公园
上海学宫
滨江花园
徐家汇天主教堂
陆家嘴美食城
佘山风光
玉佛禅寺
浦东国际机场
黄道婆祠堂
太阳岛旅游度假区
张爱玲和她的上海公寓
沈尹默先生故居
天主大教堂
怀恩堂交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7 08:4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